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房超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金刚石
  • 4篇刚石
  • 2篇温度梯度法
  • 2篇高温高压
  • 2篇
  • 2篇掺杂
  • 1篇氮浓度
  • 1篇熔渗
  • 1篇中碳
  • 1篇锌粉
  • 1篇金刚石聚晶
  • 1篇聚晶
  • 1篇共掺
  • 1篇共掺杂
  • 1篇光谱
  • 1篇红外
  • 1篇红外光
  • 1篇红外光谱
  • 1篇宝石级
  • 1篇宝石级金刚石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
  • 2篇铜仁学院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北京高压科学...

作者

  • 5篇房超
  • 5篇马红安
  • 5篇贾晓鹏
  • 3篇周振翔
  • 3篇陈宁
  • 3篇李亚东
  • 2篇颜丙敏
  • 2篇李勇
  • 1篇李尚升
  • 1篇秦杰明
  • 1篇胡美华
  • 1篇胡强
  • 1篇陈良超
  • 1篇宿太超
  • 1篇张跃文
  • 1篇刘海强
  • 1篇李刚

传媒

  • 5篇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温高压下氮氢协同掺杂对{100}晶面生长宝石级金刚石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在压力为5.5—6.2 GPa,温度为1280—1450℃的条件下,利用温度梯度法详细考察了氮氢协同掺杂对{100}晶面生长宝石级金刚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伴随合成腔体内氮、氢浓度的升高,合成条件明显升高,金刚石生长V形区间上移;晶体的红外光谱中与氮相关的吸收峰急剧增强,氮含量可达2000 ppm,同时位于2850 cm 1和2920 cm 1对应于sp3杂化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的红外特征峰逐渐增强,表明晶体中既有高的氮含量,同时又含有氢.对晶体进行电镜扫描发现,氮氢协同掺杂对晶体形貌影响明显,出现拉长的{111}面,且晶体表面上有三角形生长纹理.拉曼测试表明,晶体的峰位向高频偏移、半峰宽变大,说明氮、氢杂质的进入对晶体内部产生了应力.本文成功地以{100}晶面为生长面合成出高氮含氢宝石级金刚石单晶,在探究氮氢共存环境下金刚石生长特性的同时,也可为理解天然金刚石的形成机理提供帮助.
房超贾晓鹏颜丙敏陈宁李亚东陈良超郭龙锁马红安
关键词:金刚石高温高压温度梯度法
锌添加对大尺寸金刚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温度梯度法,在6.2—6.4 GPa,1270—1400℃条件下,通过在NiMnCo-C体系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锌粉成功合成出3 mm左右的大尺寸金刚石单晶.研究了锌添加对金刚石颜色、形貌、内部氮杂质以及晶体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锌添加量逐渐增加,晶体的颜色逐渐变浅,晶体的透光性增强;当锌添加比例达到3 wt.%时,晶体表面出现大量不规则的凹坑;晶体内氮杂质主要以C心形式存在,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多晶体内氮含量逐渐降低,基于锌的除氮能力总结出两种可能的除氮机制;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锌添加量小于3.0 wt.%的研究范围内,锌的添加有利于提高晶体的结晶度.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天然金刚石形成机制的探究,而且对丰富金刚石的种类以及扩展人工合成金刚石的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周振翔贾晓鹏李勇颜丙敏王方标房超陈宁李亚东马红安
关键词:金刚石触媒氮浓度锌粉
添加Fe(C5H5)2合成氢掺杂金刚石大单晶及其表征被引量:1
2015年
在Ni70Mn25Co5-C体系中添加含氢化合物Fe(C5H5)2作为新型氢源,利用温度梯度法,在压力为5.5—6.0 GPa、温度为1280—1400°C的条件下,成功合成出氢掺杂的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通过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发现,随着Fe(C5H5)2添加量的增加,合成晶体中与氢相关的对应于sp3杂化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的红外特征峰2850和2920 cm 1逐渐增强,而晶体中氮含量却逐渐减少.通过合成晶体的拉曼光谱分析发现,金刚石的拉曼峰伴随Fe(C5H5)2的添加向高频偏移,这表明氢的进入在金刚石内部产生了压应力.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发现,在低含量Fe(C5H5)2添加时晶体表面平滑,而高含量添加时晶体表面缺陷增多,且呈现出气孔状.使用新的添加剂Fe(C5H5)2作为氢源,合成出含氢宝石级金刚石单晶,丰富了金刚石单晶中对氢的研究内容,也可为理解天然金刚石的形成机理提供帮助.
房超贾晓鹏陈宁周振翔李亚东李勇马红安
关键词:高温高压温度梯度法
高压熔渗生长法制备金刚石聚晶中碳的转化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在6 GPa和1500?C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内,利用高压熔渗生长法制备了纯金刚石聚晶,深入研究了高温高压下金刚石聚晶生长过程中碳的转化机制.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在熔渗过程中金刚石层出现了石墨化现象,在烧结过程中金刚石颗粒表面形貌发生了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在制备过程中存在三种碳的转化机制:1)金属熔渗阶段金刚石颗粒表面石墨化产生石墨;2)产生的石墨在烧结阶段很快转变为填充空隙的金刚石碳;3)金刚石直接溶解在金属溶液中,以金刚石形式在颗粒间析出,填充空隙.本文研究碳的转化机制为在高温高压金属溶剂法合成金刚石的条件下(6 GPa和1500?C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内)工业批量化制备无添加剂、无空隙的纯金刚石聚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胡强贾晓鹏李尚升宿太超胡美华房超张跃文李刚刘海强马红安
氮氢共掺杂金刚石中氢的典型红外特征峰的表征被引量:4
2014年
所有天然Ia型金刚石红外光谱中都存在3107 cm-1特征峰,而在金属触媒直接合成的金刚石红外光谱中没有检测出3107 cm-1特征峰.本文在6.3 GPa,1500?C条件下,通过Fe70Ni30触媒中添加P3N5直接合成出具有3107 cm-1特征峰的氮氢共掺杂的金刚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金刚石中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对应着乙烯基团>C=CH2中C—H键的伸缩振动(3107 cm-1)和弯曲振动(1450 cm-1)的吸收峰,另一种对应着sp3杂化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2850 cm-1)和反对称伸缩振动(2920 cm-1)的吸收峰.通过分析发现,3107 cm-1吸收峰与金刚石中聚集态的氮原子有关,当金刚石中没有聚集态的氮元素时,即使氮含量高也不会出现3107 cm-1峰;并且2850和2920 cm-1附近的吸收峰比3107 cm-1附近的吸收峰更为普遍存在.这说明sp3杂化C—H键比乙烯基团的C—H键更广泛存在于金刚石中,从两者的峰值看,天然金刚石中的氢杂质主要以乙烯基团>C=CH2存在.3107 cm-1吸收峰与聚集态的氮原子的这种存在关系为天然金刚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较低的合成条件也可能为氢与其他元素共掺杂合成具有n型半导体特性的金刚石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合成环境.
颜丙敏贾晓鹏秦杰明孙士帅周振翔房超马红安
关键词:金刚石红外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