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治强

作品数:22 被引量:518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闪电
  • 4篇卫星资料
  • 3篇云图
  • 3篇中尺度
  • 3篇中尺度对流
  • 3篇中尺度对流系...
  • 3篇闪电特征
  • 3篇强对流
  • 3篇卫星云图
  • 3篇龙卷
  • 3篇龙卷风
  • 3篇雷达
  • 3篇北部
  • 3篇层结
  • 3篇大气层
  • 3篇大气层结
  • 2篇大雾
  • 2篇大雾天气
  • 2篇对流云
  • 2篇云系

机构

  • 18篇国家卫星气象...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2篇曹治强
  • 7篇吴晓京
  • 4篇方翔
  • 3篇王新
  • 3篇李万彪
  • 3篇吴兑
  • 3篇方宗义
  • 2篇吕达仁
  • 2篇谭浩波
  • 2篇孙弦
  • 2篇陈欢欢
  • 2篇李菲
  • 2篇陈静
  • 1篇朱江
  • 1篇李三妹
  • 1篇李海燕
  • 1篇刘应辰
  • 1篇刘辉志
  • 1篇牛晓蕾
  • 1篇廖蜜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第四届全国灾...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04
2010年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霾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1956年到1980年中国霾日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和新疆南部超过50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霾日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西安、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且末、民丰、四川内江,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受沙尘暴影响较多的南疆地区。就中国大陆而言,12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具有霾日增加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是中国东部一些经济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霾日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东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工业水平相对滞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改善使当地的霾日数逐渐减少。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治强孙弦陈欢欢李海燕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卫星资料特征分析
本文使用气象卫星数据,重点从异常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北部的云系活动角度,就2008年1-2月间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别进行了云图背景特征的分析。另外,从集中降水时段的云图特征角度对几次天气过程的云图...
吴晓京黄小玉曹治强
文献传递
基于20年卫星遥感资料的黄海、渤海海雾分布季节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5年
目前对海上雾分布的认识多基于沿岸测站和海上船舶、浮标观测,但这些数据非常稀少,且存在代表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直缺乏对海雾分布更全面、清晰的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均一、覆盖范围广、质量一致,具有对无云条件下大范围、离岸海雾监测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算法检测出的1989-2008年黄渤海海雾及云的频数、分布百分率信息,得到了黄渤海海雾季节变化的较全面特征。除印证其他资料或研究的结论外,还发现:(1)黄海海雾频数随季节变化的幅度较渤海明显;(2)黄海、渤海海域存在冬季海雾多发时段;(3)海雾生消过程中有覆盖区变化的东传特征;(4)春夏雾季中存在黄海中部和西朝鲜湾两处海雾多发区,其中西朝鲜湾也是全年海雾最多的海域。另外,在样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对检测出的低云、中高云覆盖百分率和海雾频数的分析统计,还能估算出黄海、渤海部分季节20年海雾发生的平均概率。
吴晓京李三妹廖蜜曹治强王璐朱江
关键词:黄渤海频数NOAA/AVHRR
1961~2005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被引量:42
2008年
利用1961~2005年中国541个地面台站观测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夏半年明显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部降水量较多的平原和丘陵年均大雾日数较多,而内蒙古大部和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年均大雾日数较少,多在1天以下。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一些省市,是大雾天气多发的地区,并且具有明显正变化趋势,年大雾天气日数呈波动增多的趋势,波动的周期大约为1.5年。1982、1987、1989~2000年和2002年是大雾日数较多的年份,而1967年则是大雾日数明显偏少的年份。
曹治强吴兑吴晓京
关键词:大雾EOF分析
2011年4月22日北京初雷天气特征分析
2011 年4 月22 日下午,北京出现了今年以来最早的雷暴降雨天气。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NCEP 资料以及WRF 数值模拟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发生背景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这次天气过程发生前我国北...
曹治强
关键词:初雷卫星云图大气层结
与强对流相联系的云系特征和天气背景被引量:19
2013年
对2005—2011年造成高影响的一些强对流天气过程,按其云系特征和天气背景分为冷气团内部型、西风槽或冷涡云系尾部型、梅雨锋或切变线云系上嵌入型和高原东移高空槽云系型4种类型。冷气团内部型强对流发生在锋面或切变线云带后部的晴空区内,沿高空西北气流下滑的积云簇或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短波槽是其发生的关键因子。西风槽或冷涡云系尾部型强对流发生于云带的尾部,云带后部干气流的反气旋式侵入是其主要特征。梅雨锋或切变线云系上嵌入型强对流出现在梅雨锋或切变线上,云带的北边界因常与高空急流相平行而比较清楚,强对流云团出现时云带北部的急流与高空的反气旋脊线距离较近。高原东移高空槽云系型强对流的关键影响系统是从青藏高原东部移出的短波槽云系,从水汽图像上可以看到其后部常有暗区或暗带相伴。
曹治强王新
关键词:强对流云系特征
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被引量:48
2011年
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过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对中国大陆雾、轻雾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如下认识:我国大陆雾日地理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冬半年雾日数多夏半年少。各年代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西南地区是我国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雾日20余天;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在冬春季节会出现严重的持续性雾天气。长江以南各省的轻雾日数明显多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且1980年代以后轻雾日有明显增加;西南地区是我国轻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轻雾日100余天。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陈欢欢曹治强孙弦
关键词:轻雾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微波辐射和闪电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通过对1998年6—8三个月内发生在我国大陆和邻近洋面上的11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发现10.65和19.35GHz垂直通道能较好的反应云中液态水和降水的吸收和发射;85.5和37.0GHz垂直通道能较好的反应云中冰晶冰粒的散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85.5GHz极化订正温度(PCT)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闪电密度大的地方发生在PCT<220K以下的等值线内;在220~260K,闪电密度锐减;在260K以上,几乎观察不到闪电现象。
曹治强刘辉志李万彪童科牛晓蕾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地球静止卫星热带测雨卫星闪电
FY-2E多通道观测资料特征及其在一次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通过大气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FY-2E水汽、红外和红外分裂窗这3个通道对温度、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中纬度夏季,对流层中高层有干空气平流时,会造成水汽通道亮温增加.红外和红外分裂窗通道之间的亮温差增大是有利于强对流天...
曹治强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水汽通道红外通道
文献传递
GMS-5和TRMM卫星资料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分析
本文应用地球静止卫星GMS-5和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选取98年夏季一些MCS个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们的辐射、降水和闪电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比较MCS在TMI10.65、19.35、37.0...
曹治强
关键词:卫星资料中尺度对流系统微波辐射闪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