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堃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坡地
  • 3篇石质山
  • 3篇石质山区
  • 3篇人工模拟降雨
  • 3篇模拟降雨
  • 3篇华北石质山区
  • 3篇降雨
  • 2篇土壤
  • 1篇典型流域
  • 1篇油松
  • 1篇油松林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特性
  • 1篇山区坡地
  • 1篇数学模拟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动态
  • 1篇水箱模型
  • 1篇松林
  • 1篇土壤斥水性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保定市水土保...

作者

  • 8篇胡堃
  • 7篇于静洁
  • 5篇宋献方
  • 5篇李发东
  • 5篇唐常源
  • 5篇杨聪
  • 4篇刘相超
  • 3篇刘昌明
  • 2篇夏军
  • 2篇胡珊珊
  • 1篇宋闰柳
  • 1篇张广英
  • 1篇金明
  • 1篇闵雷雷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华北石质山区油松林对降水再分配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6
2010年
森林通过降水再分配过程影响着流域的水量平衡和物质循环。根据2005-2008年汛期华北石质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林的林外降雨、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定位观测数据,探讨了人工油松林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期间32场次降雨过程中油松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平均值分别为8.67,0.11,1.07mm;透过率,树干径流率和林冠截留率分别为82.18%(57.74%-87.55%),1.07%(0.22%-2.07%),16.75%(11.01%-42.07%)。油松林冠层穿透降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均与林外降雨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95,R2=0.907,R2=0.855),根据回归方程,当林外降雨量大于0.3mm时,可发生穿透降雨,当林外降雨量大于3.51mm时,可发生树干径流;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雨呈双曲线衰减趋势,回归方程为y=12.091+55.537/(x+0.426)(N=32,R2=0.685)。典型次降雨再分配过程表明,林冠不仅在量上对降雨进行再分配,还在时程上进行了再分配。
胡珊珊于静洁胡堃金明
关键词:华北石质山区油松林降水再分配
华北典型山区坡地径流的退水过程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通过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东台沟的华北山区典型坡面径流场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别讨论了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基岩风化带出流共3层的退水特征,三者比较结果表明,壤中流最早开始退水,其退水历时最长,流量最小;地表径流的退水一般受降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雨停后迅速消退;基岩风化带出流通常在地表径流退水的后半段开始.影响因子分析表明,降雨历时与地表径流的退水流量呈幂函数变化趋势;雨强与地表径流的退水流量呈对数变化趋势;雨强与壤中流和基岩风化带出流的退水流量之和呈线性变化趋势.雨强还影响退水流量在总径流量中的分配比例.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基岩风化带出流的退水流量分别占总流量的7.8%、1.7%和5.9%.当雨强<1.5 mm/min时,随雨强增加地表径流退水量的比例呈直线增加趋势,雨强>2 mm/min时地表径流退水量所占比例反而下降.基岩风化带出流的退水流量所占比例呈幂函数逐渐下降的趋势,壤中流的比例一直较小.计算结果表明,该区退水常数可以分地表径流退水和壤中流--基岩风化带退水共2层,其值分别为0.75和0.94.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坡面水文过程乃至流域的退水过程提供了参数.
李发东宋献方刘昌明于静洁杨聪刘相超胡堃唐常源
关键词:坡地人工模拟降雨
坡面径流过程流量自动观测方法被引量:4
2006年
坡面径流过程中的流量自动观测是目前野外实验的难点问题。通过室内试验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径流场试验,分析了翻斗式雨量计与20°和30°三角堰中自记水位计在测量15l/min以下的小流量上的差异。获得了不同流量条件下20°和30°堰角的流量系数。以该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流量对比表明,随水头的减小和堰角的增大而误差增加。野外实验结果表明,自记水位计测定小流量的结果偏低约15%,在流量很小时无法记录到数据,不能完整记录整个退水过程。依据试验结果,实现了以翻斗式流量计与自记水位计相结合的组合式流量监测方法的设计,为精确测量低含沙的小流量和变化流量的流域水文实验提供了监测手段。
李发东宋献方刘昌明于静洁杨聪刘相超胡堃唐常源
关键词:小流量
华北石质山区坡地产流模型被引量:5
2006年
坡地是流域的基本产流单元。对坡地产流模型的研究,可为研究流域的水文过程奠定基础。本文在认识坡地产流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对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中取得的产流各个环节(降雨、出流及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具有物理机制的简单的坡面产流模型。其中,使用Horton模型模拟入渗和地表产流过程,用水箱模型模拟壤中流过程。模型能够同时对降雨过程中的地表、地下出流和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的产流总量的误差较小,但在变化过程线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模型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和假定、数学模拟的局限性、变雨强降雨过程的复杂性等因素引起的。这种分层组合的坡面产流模型对华北石质山区的上层超渗、下层蓄满的产流特征是可行的。本文所做的工作是对华北石质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产流模块的初步尝试。
胡堃于静洁夏军宋献方杨聪李发东刘相超唐常源
关键词:华北石质山区数学模拟水箱模型
华北石质山区典型流域坡面水文过程试验与模拟
华北地区近年来受需求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缺水问题十分严重。作为华北平原的水源地,华北山区河流水量不断减少,山区水文过程的变化直接影响入库径流量和可供下游地区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然而,目前针对这一地区水文过程的研究还很少...
胡堃
华北山区坡地产流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人工模拟降雨是研究坡地产流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华北石质山区东台沟流域的5m×10m的坡面径流小区中,进行了13场不同雨强和历时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同步监测了降雨、地表径流、壤中流、风化带出流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各层出流过程均呈现起涨与回落迅速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退水很快,而风化带出流的退水则相对缓慢。地表径流量是研究小区内总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了总径流量的60%以上,在大雨强下甚至能超过90%。径流系数主要受雨强、降雨量、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影响,它们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式为琢=0.002P+0.182i+4.88Wa-0.821。地表径流、壤中流、风化带的出流滞时与降雨强度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可将退水常数分为2层,计算得到地表径流退水常数为0.75,壤中流和基岩风化带出流的退水常数为0.94;研究区主要以超渗产流方式为主,可以用Horton模型来描述,在不同雨强下均监测到了约0.10mm/min的深层渗漏,该值可以认为是该区的稳定入渗率。
杨聪于静洁刘昌明宋献方胡堃李发东唐常源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坡地
太行山区侧柏林地人工降雨下的入渗特性被引量:3
2010年
对降雨入渗的研究是揭示华北地区水源地来水量变化研究的基础。运用人工模拟降雨,在2个2m2的径流小区(编号为P1、P2,坡度分别为19.6°,11.7°)上研究了太行山区侧柏林地的入渗特性,分析了雨强、土壤前期含水量和坡度对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入渗过程经历了供水控制阶段和剖面控制阶段,在供水控制阶段,降雨全部入渗,雨强越大,初始入渗率越大;在剖面控制阶段,表观入渗率逐渐降低并直至稳定,而P2小区的首场降雨中表观入渗率却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且供水控制阶段时间更短;(2)雨强越大,初始入渗率越大。在P1小区,表观稳定入渗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这一现象并没有在P2小区出现;(3)土壤前期含水量越大,供水控制阶段的时间越短;对比场次降雨下的土壤负压势变化表明湿润锋运动速度随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快;(4)坡度较大的P1小区(19.6°),其平均表观稳定入渗率较大(0.57mm/min),P2小区(11.7°)的平均表观稳定入渗率较小(0.35mm/min)。
闵雷雷于静洁宋闰柳胡珊珊胡堃张广英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入渗特性土壤斥水性
华北山区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在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镇东台沟坡地径流实验小区上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探索降雨过程中体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基质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和前期土壤含水量较为稳定以及蒸发微弱等条件下,不同场次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时间与降雨强度之间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同一场次降雨过程中,坡地内不同部位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时间与土壤层次和土层部位相联系。降雨过程中体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基质势的动态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得出的坡地土壤水特征曲线表明了坡地砂质土壤在含水量较大时土壤吸力较小、含水量减小时土壤吸力迅速增大的水力特性。
刘相超宋献方夏军于静洁胡堃杨聪李发东唐常源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动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