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敏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访花者
  • 4篇传粉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柽柳
  • 3篇罗布麻
  • 2篇植被
  • 2篇生态学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坐果
  • 2篇坐果率
  • 2篇河套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代文
  • 1篇氮含量
  • 1篇挡板
  • 1篇底泥
  • 1篇冻融
  • 1篇冻融作用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鲁东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15篇陈敏
  • 10篇赵学勇
  • 5篇连杰
  • 5篇朱阳春
  • 4篇刘良旭
  • 4篇曲浩
  • 4篇左小安
  • 4篇王少昆
  • 3篇周欣
  • 3篇马旭君
  • 2篇张莉
  • 2篇王丽娟
  • 2篇毛伟
  • 2篇刘林德
  • 1篇罗永清
  • 1篇梅凡民
  • 1篇云建英
  • 1篇张振华
  • 1篇朱海波

传媒

  • 4篇中国沙漠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柽柳和罗布麻生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柽柳(Tamarix chinensis)属柽柳科柽柳属,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属夹竹桃科罗布麻属,它们都具有抗旱、耐盐碱、耐沙埋及耐贫瘠的特性,而且中国柽柳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建群物...
陈敏
关键词:柽柳罗布麻访花者传粉
文献传递
一种生态用防沙挡板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用防沙挡板,包括防沙挡板,所述防沙挡板包括防沙网,所述防沙网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框,所述防沙网包括第一不锈钢防沙网和第二不锈钢防沙网,所述第一不锈钢防沙网和第二不锈钢防沙网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内填充...
曲浩赵学勇左小安云建英王少昆毛伟陈敏马旭君
文献传递
荒漠生境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传粉生物学比较被引量:7
2016年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重要优势植物种,为了解其在荒漠生境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者种类、座果率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和荒漠边缘种群中,罗布麻的开花高峰期和花粉活力有差异,荒漠-绿洲过渡带种群的持续时间更长。(2)在过渡带种群中,姬蜂(Ichneumonsp.)是最有效的访花昆虫;在荒漠边缘种群中,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是主要的访花者。(3)过渡带上罗布麻种群的坐果率高于荒漠边缘。(4)在2个生境下,罗布麻杂交指数均为2,表明其繁育系统以兼性自交为主,异交在繁育系统中只起辅助作用。
陈敏赵学勇左小安连杰
关键词:传粉访花者坐果率
内蒙古河套永济灌域渠道底泥有机质和总氮含量特征
2016年
排灌系统底泥特征是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影响的重要途径,为此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灌域灌排系统底泥有机碳和总氮含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灌域内永济给水干渠(简称永济干渠)与四号、五号排水干沟(简称四排干、五排干)表层底泥的有机质(OM)及总氮(TN)含量特征分布有所差异。其中均以五排干上游底泥中含量最高,OM与TN平均值分别为3.60%和0.35%,超出河套地区平均值的4.82倍和2.94倍;其底泥有机指数也达到重污染水平,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永济干渠底泥OM与TN含量最低,分别为1.41%和0.03%,属于清洁贫营养化级别;四排干底泥OM与TN含量介于五排干和永济干渠之间,其上游较为清洁,基本接近平均值,C/N平均在17左右。排干底泥有机质与总氮含量之间显著相关,y(TN)=0.141x(OM)-0.180(r=0.978;P<0.001)。
朱阳春赵学勇连杰陈敏周欣刘良旭
关键词:底泥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
一种植被恢复喷播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恢复喷播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轮,所述底座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箱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板,且支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通...
曲浩左小安赵学勇王少昆陈敏马旭君刘良旭
文献传递
河套永济灌域土壤酸碱性与养分元素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探讨干旱区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化土壤剖面pH值与土壤水分和养分之间的关系,测定河套永济灌域荒地、林地、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20~40、40~60、60~80、80~100cm剖面土壤pH值、含水率(SMC)、有机质(OM)、总氮(TN)、Zn、Cu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pH值平均值为9.13;土壤含水率2.96%~31.35%;土壤OM、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30、0.49g·kg^(-1);微量营养元素Zn、Cu平均值分别为107.20、32.78mg·kg^(-1),是相应背景值的1.9、1.7倍;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差异性极显著(P<0.001),高低顺序为荒地>农田>林地,在垂直剖面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主要受TN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_(pH)=9.336-0.409 X_(TN)(P=0.001);表层(0~40cm)土壤pH值在一定程度上受Cu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_(pH)=0.018 X_(Cu)+8.523(P=0.003)。在河套永济灌域,一方面土壤碱化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的贫瘠,另一方面施肥等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表层碱性,同时造成微量元素的累积,加重土壤碱性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
朱阳春张振华赵学勇连杰陈敏刘良旭
关键词:土壤PH值土壤剖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一种使用聚乳酸可降解纤维沙障构建的流动沙丘固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聚乳酸可降解纤维沙障构建的流动沙丘固定系统,包括聚乳酸纤维沙袋本体,所述聚乳酸纤维沙袋本体的一端连接有沙袋口,所述沙袋口的内部套设有松紧绳,所述聚乳酸纤维沙袋本体的顶部设有网眼,聚乳酸纤维沙袋本体...
曲浩赵学勇左小安王少昆陈敏马旭君
文献传递
河套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差异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分析河套永济灌域土壤有机碳(TOC)的空间分布及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测定了灌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剖面TOC的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TOC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含量在0.17%-1.28%,平均为0.66%,在0-100 cm剖面上差异显著,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含量降低;在水平方向上,TOC分布差异性较小,总体呈现由南向北微弱递增的趋势;土壤TOC含量的变化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含量大小顺序为林地〉农田〉荒地;施肥对土壤T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40及60-80 cm土层中,且施肥土壤TOC含量在垂直剖面含量变化显著。本研究中,灌区土壤T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应不同,其中以施肥土壤TOC含量最高。
朱阳春赵学勇连杰周欣陈敏刘良旭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河套灌区施肥
乌拉特荒漠草原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16年
测定了乌拉特荒漠草原典型植被类型——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乌拉特荒漠草原小针茅群落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垂直分布表现出0-5cm〉10-20cm〉5-10cm,其中表层(0-5cm)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下层(5-10cm和10-20cm),5-10cm和10-20cm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细菌在不同深度之间的群落相似度60%-70%。小针茅群落中土壤细菌分别归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Halospirulinasp.、Bacillus circulans和Lactobacillus pentosus是优势细菌(占总细菌的44.05%)。在荒漠草原小针茅群落中,土壤养分、机械组成和酸碱度共同影响着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分布格局,其中土壤pH值、全氮和黏粉粒含量(贡献率分别是24.28%、15.81%和10.60%)是影响细菌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王少昆赵学勇贾昆峰高宝兰曲浩毛伟连杰陈敏朱阳春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多样性
冻融作用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异性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分析了永济灌域荒地、林地、农田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曲线拟合研究冻土消融和地下水对土壤含水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均呈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以荒地最高。因子1(冻土消融因子)对0-20、40-60、60-80、8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影响显著,且呈线性关系。因子2(地下水补给因子)仅对20-40cm土层含水率影响显著,地下水对其他土层补给规律呈现二次曲线关系。
朱阳春赵学勇陈敏罗永清周欣
关键词:冻融土壤含水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