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亚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黏膜
  • 4篇黏膜下
  • 4篇黏膜下剥离术
  • 4篇膜下
  • 4篇内镜
  • 4篇内镜黏膜
  • 4篇内镜黏膜下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4篇剥离术
  • 2篇肿瘤
  • 1篇性病
  • 1篇血常规
  • 1篇移动性浊音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早癌
  • 1篇诊治

机构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6篇陈志荣
  • 6篇徐亚
  • 5篇陆忠凯
  • 4篇闵寒
  • 1篇龚菲
  • 1篇陈巍峰

传媒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胃肠病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腹膜假黏液瘤二例
2013年
例1患者男,59岁,腹胀、尿少半个月。体检:腹膨隆,上腹饱满,有压痛,肝脾肋下触诊不清,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物化学功能检查结果正常。
陆忠凯陈志荣徐亚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移动性浊音血常规尿常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24例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徐亚陈志荣闵寒陆忠凯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32例行ESD治疗的GIN患者,并比较ESD治疗前后的病理差异,总结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1)完整切除率100% (32/32);切除病灶直径1.1 ~5.2 cm,平均(2.3±1.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 ~75 min,平均(35.0±16.5) min;术中无穿孔发生,术中出血率12.5% (4/32),予以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迟发性出血,32例患者均完成3~12个月随访,无病变残留或复发.(2)32例GIN患者行ESD治疗,术前低级别GIN 26例,高级别GIN 6例.行ESD后病理发现26例低级别GIN中有1例黏膜内癌,3例高级别GIN;6例高级别GIN中有2例黏膜内癌,癌变发现率为9.4%(3/32),总病理升级率为18.8%(6/32).结论 ESD治疗GIN能及时发现胃早癌,且能安全、有效地根治.
徐亚陈志荣闵寒陆忠凯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UC临床特征评估中的价值
2012年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UC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癌变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治疗有效者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癌变时IGF-Ⅰ和IGFBP3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IGF-Ⅰ和IGFBP3可有助于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且在预测UC癌变中有重要价值。
徐亚陆忠凯陈志荣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21例行ESD治疗的LST,ESD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48%(19/21);切除病灶直径1.1-10 cm,平均(3.7±3.1)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115 min,平均(75±46.5) min;2例出现术中穿孔,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其中癌变2例,余均为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LST的整切率高,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
徐亚陈志荣陆忠凯闵寒
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min,平均109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闵寒陈志荣徐亚陈巍峰龚菲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直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