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文全

作品数:175 被引量:766H指数:16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8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0篇金属学及工艺
  • 60篇一般工业技术
  • 8篇机械工程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冶金工程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2篇奥氏体
  • 32篇轴承钢
  • 26篇合金
  • 25篇马氏体
  • 20篇低密度
  • 20篇退火
  • 18篇锰钢
  • 18篇接触疲劳寿命
  • 17篇力学性能
  • 17篇力学性
  • 16篇中锰钢
  • 15篇汽车
  • 15篇淬火
  • 14篇塑性
  • 13篇相变
  • 12篇韧性
  • 12篇轴承
  • 12篇高强韧
  • 11篇汽车钢
  • 11篇化物

机构

  • 165篇钢铁研究总院
  • 17篇昆明理工大学
  • 10篇燕山大学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上海大学
  • 7篇重庆大学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4篇西安建筑科技...
  • 4篇钢研纳克检测...
  • 3篇四川大学
  • 3篇马鞍山钢铁股...
  • 3篇江西理工大学
  • 3篇钢铁研究总院...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华为技术有限...
  • 2篇中航试金石检...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 1篇洛阳轴承研究...
  • 1篇中国第一汽车...

作者

  • 174篇曹文全
  • 96篇王存宇
  • 76篇俞峰
  • 68篇徐海峰
  • 48篇许达
  • 43篇董瀚
  • 40篇翁宇庆
  • 37篇时捷
  • 34篇王辉
  • 18篇惠卫军
  • 15篇梁剑雄
  • 14篇王毛球
  • 12篇徐乐
  • 11篇王昌
  • 9篇李晓源
  • 9篇王玉辉
  • 7篇周峰峦
  • 7篇常颖
  • 6篇董翰
  • 6篇干勇

传媒

  • 28篇钢铁
  • 13篇钢铁研究学报
  • 8篇金属热处理
  • 8篇特殊钢
  • 7篇材料热处理学...
  • 5篇金属学报
  • 5篇热加工工艺
  • 1篇锻压技术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钢铁钒钛
  • 1篇兵器材料科学...
  • 1篇弹箭与制导学...
  • 1篇宽厚板
  • 1篇汽车工程学报
  • 1篇工程科学学报
  • 1篇第二届汽车用...
  • 1篇2011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3篇2023
  • 26篇2022
  • 20篇2021
  • 17篇2020
  • 16篇2019
  • 5篇2018
  • 16篇2017
  • 1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1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3
1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胀断连杆用中碳非调质钢
一种胀断连杆用中碳非调质钢,属于合金钢领域。化学成分重量%为:C0.35~0.55%,Si 0.40~0.80%,Mn 0.80~1.50%,P 0.04~0.15%,S 0.03~0.10%,Cr 0.10-0.50%...
惠卫军张英建陈思联董瀚包耀宗时捷王毛球曹文全徐乐
高温不锈渗碳轴承钢的研发现状与进展被引量:6
2022年
航空用轴承钢向耐高温、耐腐蚀、高承载、长寿命方向发展,现役的M50轴承钢存在强度高但韧性和耐蚀性不足的问题;M50 NiL渗碳轴承钢虽然通过降低碳含量和调整合金成分来提高韧性,但仍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推重比的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求,并且耐蚀性不足问题也未解决。高铬不锈轴承钢BG-42和高氮Cronidur30轴承钢虽然抗腐蚀能力好,但是表面硬度和心部韧性仍不足。以CSS-42L钢为代表的高温不锈渗碳轴承钢拥有高强韧性和优良耐蚀性能,不仅在航空轴承应用上极具竞争优势,而且也可应用于在高温或腐蚀性环境下使用的齿轮、轴和紧固件等,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仍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对其研发现状进行综述和总结尤为重要。从航空用高温轴承钢发展历程出发,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高温不锈渗碳轴承钢的研发背景和合金成分设计思路;综述了铬、钴、钼、镍、钒、钨等主要合金元素对组织和性能影响规律,其中钴的加入虽然不直接参与析出强化,但能够起到抑制δ-铁素体形成和促进弥散析出的特殊作用;分别从表面渗碳和心部材料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控热处理工艺对微观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外高温不锈渗碳轴承钢基础理论和制造工艺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合金成分、突破渗碳热处理技术,以及加强不同工况下组织演变、疲劳损伤和破坏机理研究的研发方向。
郑凯曹文全曹文全俞峰王存宇徐海峰
关键词:轴承钢马氏体渗碳高强韧性
高碳轴承钢心部强韧化和表面超硬化的复合热处理方法
一种高碳轴承钢心部强韧化和表面超硬化的复合热处理方法,属于轴承钢热处理技术领域。工艺包括:高碳轴承钢GCr15的球化热处理工艺、调质热处理工艺、表面感应热处理工艺以及最终回火热处理工艺。优点在于,通过复合热处理可以获得心...
曹文全徐海峰俞峰王存宇王辉许达梁剑雄
一种层片状双相高强高韧钢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层片状双相高强高韧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韧性高强度钢技术领域。钢的化学成分为:C:0.01‑0.5wt%、Mn:1.0‑10.0wt%、Al:1.0‑6.0%、P≤0.020wt%,S≤0.02wt%,余量为Fe及不...
曹文全董翰李晓源时捷王存宇徐乐王毛球惠卫军
文献传递
Mn含量对Fe-Mn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背散射电镜及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了锰对含锰量为3%~12%的Fe-Mn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锰含量介于3%~9%时,随着锰含量的上升,高温相变产物(多边形铁素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受到抑制,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增加而均匀延伸率和总延伸率逐渐下降;当锰含量增加至12%时,合金中残留的少量亚稳ε马氏体和奥氏体在形变初期发生相变,产生的相变塑性使合金呈现出屈服强度下降的假象,但合金的抗拉强度、均匀延伸率和总延伸率均上升。由于晶界锰原子浓度的增加会减弱界面的结合力,故合金的冲击韧性随锰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为使Fe-Mn合金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应控制锰含量小于7%或在基体中引入适量的亚稳相。
阳锋曹文全董瀚
关键词:FE-MN合金锰含量力学性能Ε马氏体
大颗粒碳化物对GCr4Mo4V钢旋转弯曲疲劳的影响
2023年
以“真空感应+电渣重熔”工艺制备的退火态热轧直条高温轴承钢GCr4Mo4V为试验材料,经过1120℃保温30 min油淬以及3组530℃保温2 h的回火处理后,开展960、1000、1040、1080 MPa四个应力水平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得到S-N曲线并计算出中值疲劳极限为686 MPa,对旋弯疲劳试样断口形貌分析表明,GCr4Mo4V轴承钢旋转弯曲断口由近表面起裂源、裂纹扩展区、应力撕裂区3个特征区域构成,起裂源距试样表面约240μm,中心为粒径范围为16.93~53.94μm的大颗粒碳化物,裂纹在大颗粒碳化物与基体界面处形核,并逐渐向试样中心扩展,最终在扭矩作用下将试样撕扯断裂;数值分析表明,大颗粒碳化物粒径D与疲劳寿命对数lg(N)呈线性关系,经线性拟合后得到的数学关系式为lg(N)=-0.053 77D+7.326 82,由此指明了GCr4Mo4V轴承钢大颗粒碳化物的极限细化是进一步实现轴承钢长寿化的关键举措。
崔毅张彩东俞峰张雲飞张志旺曹文全赵英利崔少璞
采用ASPEX和旋弯疲劳法表征GCr15轴承钢夹杂物被引量:16
2019年
为了探索ASPEX检测法与旋弯疲劳试验法的最佳适用条件,全面了解轴承钢中夹杂物的信息,对真空脱气冶金工艺制备的GCr15轴承钢分别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对试验钢中夹杂物进行了类型、形状、尺寸、分布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在夹杂物类型检测方面,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基本一致。该轴承钢中富含钙、铝、硫等元素的球型复合夹杂物,同时也存在少部分边缘锋利的TiN型夹杂物;利用ASPEX进行多面多次扫描,发现检测出的最大球型B类氧化铝夹杂物大小分布结果基本与旋弯疲劳法符合。根据试验结果以及两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得出,ASPEX法对钢中夹杂物的尺寸、形状、类型、分布等信息的整体分析更为有效,而应用疲劳法对大尺寸刚性夹杂物的检测更为有利。
史智越徐海峰许达俞峰王昌曹文全
高硬度高耐磨高氮马氏体不锈轴承钢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硬度高耐磨高氮马氏体不锈轴承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合金钢技术领域。该轴承钢的化学成分重量%为:C:0.65%~1.25%,Cr:13.00%~20.00%,Mo:0.15~4.50%,N:0.05~0.50%,V:0...
曹文全徐海峰俞峰许达
文献传递
GCr15轴承钢静态再结晶行为被引量:2
2017年
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上利用双道次热压缩的实验方法,获得了GCr15轴承钢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该钢种在高温变形道次间隔时间内的静态软化行为以及再结晶规律,模拟材料热加工组织性能,为制定合理的轧制工艺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分析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道次间隔时间对其静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建立了GCr15钢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相应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约为118.72kJ/mol。结果表明: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应变速率的提高或道次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刘子龙王志蒙邢鹏达曹文全彭艳王玉辉
关键词:GCR15轴承钢静态再结晶激活能
中锰钢逆相变退火组织的演变及锰的配分行为被引量:18
2016年
采用SEM、TEM、STEM、XRD、EBSD等实验分析方法对中锰钢(0.2C5Mn)在奥氏体逆相变不同时间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锰钢在650℃短时间逆相变退火时析出大量M3C型碳化物,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逆相变奥氏体形成长大,获得马氏体、奥氏体双相片层状组织。马氏体与逆相变奥氏体晶粒取向服从K-S关系,且两相板条平均宽度在0.5μm左右。退火过程中锰元素出现由淬火组织平均分布逐渐向逆相变奥氏体富集的配分行为,长时间退火后形成体积分数为30%的逆相变奥氏体,抗拉强度为960MPa,屈服强度为500MPa,总伸长率为40%,强塑积高达38.4GPa·%。
王昌徐海峰黄崇湘曹文全董瀚
关键词:中锰钢奥氏体STEM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