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小康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地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物种
  • 4篇物种多样性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生态交错带
  • 3篇生物量
  • 3篇退耕
  • 3篇退耕还林
  • 3篇物量
  • 3篇交错带
  • 2篇演替
  • 2篇农林生态系统
  • 2篇群落
  • 2篇流域
  • 2篇金沙江流域
  • 2篇干热
  • 2篇干热河谷
  • 2篇草地
  • 1篇大型真菌
  • 1篇多样性

机构

  • 10篇云南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10篇柳小康
  • 9篇欧晓昆
  • 7篇张志明
  • 5篇孙振华
  • 3篇李峰
  • 3篇王丽
  • 3篇王婷
  • 3篇施雯
  • 3篇何彪
  • 2篇王文礼
  • 2篇张建利
  • 2篇沈蕊
  • 2篇冒艳
  • 2篇张燕妮
  • 1篇尹梅
  • 1篇冯欣
  • 1篇许远钊
  • 1篇郑志兴
  • 1篇张颖
  • 1篇罗亲普

传媒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云南大学“高...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是当前我国最为宏大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没有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随着人为干扰影响的增强,退耕弃荒地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多样,所导致的植被恢复效果也是多...
柳小康张志明孙振华欧晓昆何彪李峰张燕妮王婷冒艳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植被恢复
2D与3D景观指数测定山区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对比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是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引起景观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景观指数是定量分析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为案例区,比较分析传统2D景观指数和3D景观指数进行植被变化定量测定的差异。研究主要选取了基于斑块面积和周长几个常用指数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层次上,除了分维数指数,其他指数的三维方法计算值显著地高于二维方法计算值;在类型层次上,三维的类型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平均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值显著大于二维的相应指数测定变化值,但是二维和三维平均形状指数和分维指数测定的植被斑块的平均形状变化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景观层次,只有三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结果显著高于二维的平均面积和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结果,其它指数如形状指数、分维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一度指数等测定出两个不同时期的植被图格局变化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主要由于这些指数是采用面积和周长的对数或者比值计算得出,从而缩小了斑块表面面积与平面面积,表面周长与平面周长之间的差异。总体而言,利用二维景观指数在进行定量分析山区植被格局变化时,往往低估了其类型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邻近距离等指数变化量,而三维景观指数得到相对较精确的变化值。
张志明罗亲普王文礼尹梅孙振华欧晓昆柳小康
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时、空尺度上变化较快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全球变化敏感区。生态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判定是定量研究交错带生态过程的基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片断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态交错带本身的复杂性,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尺度水平,并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致于目前还缺乏公认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研究生态交错带,对其位置、宽度判定和动态变化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在分析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文章对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方法以及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并对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欧晓昆柳小康张志明王文礼施雯冯欣
关键词:生态交错带
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的宽度测定
生态交错带宽度的测定是定量研究其生态过程的基础,本研究利用移动分割窗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间的生态交错带宽度进行测定.首先以对生态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分布趋势有较好体现的4个多样性指数(物...
王婷欧晓昆张志明柳小康王丽孙振华何彪李峰
关键词: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退耕还林
文献传递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物种数量及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选择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干热河谷典型草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其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特性、以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密度自上游至下游显著增加(F=5.226;P≤0.01)。金沙江干流河谷内植物分布受经向的影响较大,纬向对河谷内植物群落影响较小,河谷间影响较大。草地植物群落中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同时扭黄茅种群密度沿着河谷走向逐渐增加,但在群落中的比例逐渐降低。②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东川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以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③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分析发现,群落丰富度指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eilow均匀性指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
张建利柳小康沈蕊施雯张志明周睿欧晓昆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
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对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共有23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大型真菌,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16目48科94属,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小菇科(Mycen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陀螺菌科(Gomphaceae)和鹅膏科(Amanitaceae)7个优势科的种数较多,分别含37、22、18、17、16、11和10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中包括药用菌59种、食用菌97种和毒菌35种;根据生态类型划分,有虫生菌1种、木生菌52种、土生菌39种、外生菌根菌141种。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与温湿度、林下光照及林龄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具体表现在不同月份、郁闭度和林型条件下,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优势类群都出现不同的分布特点。6月份木生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8月份和9月份外生菌根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在郁闭度60%~70%条件下,以多孔菌科和小菇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70%~80%的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多孔菌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80%~90%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牛肝菌科种类为主。在中龄林中大型真菌的种数多于幼龄林,其中,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和陀螺菌科种类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均有分布;鹅膏科种类只分布在中龄林中。根据调查结果,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颖许远钊郑志兴柳小康王丽欧晓昆
关键词:大型真菌多样性优势类群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被引量:13
2010年
选择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干热河谷典型草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其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干热河谷草地植物分布特征、群落结构、种群习性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结构自上游至下游,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的比例逐渐增加,灌木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减少;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灌木为辅的群落结构类型;支流小江干热河谷群落中,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种类比例相同,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较低。(2)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中,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为优势种群,次优种群随地理环境的改变而不同。(3)金沙江干热河谷存在种群扩散通道作用,但种群扩散通道作用受扩散距离的影响。(4)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种群的扩散、定居受到经向、纬向的影响。
张建利沈蕊施雯柳小康欧晓昆
关键词: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结构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未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不同方式或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都会导致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效果发生偏差。研究选取滇西北维西县的退耕弃荒地为对象,通过分析放牧、围封和保护3类不同干扰方式下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及主要恢复使用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苗生长的差异,探讨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围封和保护3种干扰方式下退耕弃荒地植物种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小均表现为围封样地>保护样地>放牧样地(P<0.05),即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退耕弃荒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云南松幼苗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的退耕弃荒地内生长优劣程度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因此,保护和围封方式均有利于退耕弃荒地的植被恢复,而自由放牧方式会阻碍植被恢复,甚至可能会导致植被退化。
柳小康张志明孙振华欧晓昆张燕妮冒艳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演替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我国最为宏大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没有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随着人为干扰影响的增强,退耕弃荒地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多样,所导致的植被恢复效果也是多...
柳小康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生态修复
文献传递
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的宽度测定被引量:7
2012年
生态交错带宽度的测定是定量研究其生态过程的基础,研究利用移动分割窗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间的生态交错带宽度进行测定.首先以对生态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分布趋势有较好体现的4个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Cody指数、群落相异性系数(βJ和βS))和能体现群落本质特征的重要值为指标,取平方欧氏距离(SED)和Bray-Curtis系数(PD)为距离系数,采用移动分割窗技术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群落相异性系数βJ和βS曲线趋势具有很好的重合性,同质区间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说明这3个指标生态学意义明显,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PD相比,SED函数划分的结果要好.然后选取物种丰富度、群落相异性系数βJ和βS作为指标以及SED作为距离系数对交错带的宽度进行测定.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位置约在样带序列25~36 m处,宽度为9 m,属于急变型交错带.
王婷欧晓昆张志明柳小康王丽孙振华何彪李峰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