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亮
- 作品数:38 被引量:84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共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与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借鉴新批评、结构主义及现象学文论有关作品层次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文学作品划分为意义、意味与意境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学翻译的译意、译味与译境三种境界。其中,译意是基础,译味是关键,译境是理想。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反映文学翻译的不同境界。
- 陈大亮
- 关键词:意味意境境界
- 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提法基本认可,但何为翻译的创造性,从原文到译文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这些问题出发,受文本意义的三种划分法的启示,考察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得出以下结论:从原文到译文失去的是作者意图,得到的是译者意图,保留的是作品意图。
- 陈大亮
- 关键词:原文译文作者意图译者意图
- 译意与译味的区别与联系被引量:7
- 2009年
- 文章在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者以为,译意与译味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概念和意象的区别,这为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可译与不可译等问题大致划出了界限。但是这种划界并不意味着译意与译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又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译味不可能离开译意而单独存在,反之亦然。
- 陈大亮
- 关键词:译意译味意象可译不可译
- 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被引量:41
- 2006年
- “化境”说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虽然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对其理论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从国内译界对“化境”理论认识的误区出发,从三个方面澄清了对“化境”理论的种种误解,重新认识了“化境”所蕴涵的理论价值。
- 陈大亮
- 关键词:化境训诂解构主义
- 航空术语的翻译与民航发展的关联——兼论术语发展中的动态性演变被引量:8
- 2013年
- 文章分析了航空术语的翻译与民航发展的关联,选择一些代表性的航空术语为个案,阐释了术语稳定性和动态性之间的对立统一。术语的稳定性和单一性并非绝对的,而是随着时代发生动态性变迁。随着科技进步与认识的深化,术语必须不断修订和完善。
- 陈大亮周其焕
- 关键词:术语翻译民航发展
- 术语译名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及其规范化被引量:4
- 2014年
- 由于术语翻译的复杂性,术语译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不但揭示了译名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也阐发了译名规范化的原则与方法。译名的共时性表现为概念与名称之间在结构中的语义关系以及在翻译中的各种对应关系,译名的历时性表现为译名的演变与概念的变迁。共时性与历时性不是彼此对立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掌握一个译名的全貌。术语译名的规范化是定名不是译名,定名要遵循准确性、单义性、理据性、科学性、简明性、能产性原则。
- 陈大亮
- 关键词:术语译名共时性历时性
- “境界”的审美特征及其在翻译鉴赏、批评与创作中的运用被引量:1
- 2011年
- 虽然"境界"在哲学、美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界对于境界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少见。本文从"境界"范畴的三个基本特点入手,提出了"境界"集鉴赏、批评与创作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说。用于文学翻译鉴赏的"境界"体现了它的直觉感悟性特点,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境界"体现了它的觉解层级性特征,用于文学翻译创作的"境界"体现了它的情感表现性特征。
- 陈大亮
- 关键词:境界鉴赏文学翻译
- 诗歌意境的“情景交融”与“象外之象”——Burton Watson译《寻隐者不遇》评析被引量:4
- 2012年
- 诗歌意境的审美内涵可以从情景交融和象外之象两个方面来界定,前者是意境生成的基本条件,后者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这个研究成果为意境翻译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点,有助于确立译作意境的批评原则和具体标准。文章选择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个案来解析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依据意境的批评标准从18种译文中挑选出华兹生译本探讨了诗歌意境翻译批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目的是为印象式的诗歌意境提供一种科学的翻译批评模式。
- 陈大亮
- 关键词:诗歌意境情景交融象外之象翻译批评
- 回归中国传统译论的原点
- 为了摆脱中国传统译论的困境与瓶颈,论文提出回归中国传统译论原点的研究思路,运用深度阅读、历史还原、阐释循环的研究方法,历时梳理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演变史,追溯了其哲学基础、美学渊源与文学传统。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传统译论从...
- 陈大亮
-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境界哲学价值考量
- 谁是翻译主体被引量:401
- 2004年
-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作者与译者对话的错误观点;三是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
- 陈大亮
- 关键词: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性翻译主体间性原文作者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