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爱杰

作品数:43 被引量:143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6篇突变
  • 26篇基因
  • 17篇癫痫
  • 12篇综合征
  • 12篇基因突变
  • 11篇DRAVET...
  • 9篇患儿
  • 9篇表型
  • 6篇突变研究
  • 6篇儿童
  • 6篇SCN1A
  • 5篇嵌合
  • 5篇嵌合体
  • 5篇族性
  • 5篇肌营养不良
  • 5篇家族
  • 5篇家族性
  • 4篇蛋白
  • 4篇遗传学
  • 4篇婴儿

机构

  • 43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北京大学
  • 3篇西安市儿童医...
  • 2篇武汉市儿童医...
  • 2篇天津市儿童医...
  • 2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保定市儿童医...

作者

  • 43篇刘爱杰
  • 31篇张月华
  • 28篇杨小玲
  • 27篇姜玉武
  • 25篇吴希如
  • 17篇刘晓燕
  • 17篇杨志仙
  • 17篇张静
  • 16篇曾琦
  • 11篇杨海坡
  • 11篇熊晖
  • 9篇田小娟
  • 8篇王爽
  • 8篇许小菁
  • 7篇吴晔
  • 6篇王静敏
  • 6篇袁云
  • 6篇傅晓娜
  • 5篇魏翠洁
  • 5篇谈丹丹

传媒

  • 10篇中华实用儿科...
  • 9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癫痫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第十届全国遗...

年份

  • 3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12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族性Dravet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家族性Dravet综合征(Ds)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为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家族性Ds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筛查SCNlA基因突变;采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未发现SCNlA突变的家系进行筛查。结果共收集6个家族性Ds家系,每个家系均有2例Ds受累者,其中2个家系为姐妹或姐弟同患,2个家系为母子或母女同患,1个家系为单卵双胎同患,1个家系为异卵双胎同患。6个Ds家系中,5个家系发现携带SCNlA基因突变(R101Q、R377X、1390P、F1486L、RlZ45X),其中3个家系证实为SCNlA遗传性杂合突变,均来自母源,母亲表型为DS或热性惊厥附加症(FS+);2个家系Sanger测序结果高度怀疑父母一方可能为SCNlA突变嵌合体,携带突变的父或母表型均正常。余1个家系未发现SCNlA基因突变,送检癫痫基因检测包未发现Ds其他候选基因突变,父母表型正常。结论家族性Ds可表现为患儿及父母一方同患或同胞共患,多数为SCNlA基因突变所致,少数致病基因尚未明确;家族性DS多数为遗传性突变,包括父母一方可能为突变嵌合体;携带SCNIA突变的父母一方临床表型可为DS、FS+或表型正常。
田小娟张月华杨小玲许小菁刘爱杰曾琦刘晓燕杨志仙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DRAVET综合征家族性嵌合体
儿童交替性偏瘫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ATP1A3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儿童交替性偏瘫(AHC)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其与ATP1A3基因突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ATP1A3基因突变。结果共收集93例AHC患儿,其中合并癫痫者14例(15.1%)。首次癫痫发作的年龄为出生6h-6岁。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局限性发作9例,全面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7例,不典型失神发作1例,同时具有2种发作类型者3例;有癫痫持续状态病史者11例。13例行脑电图(EEG)检查,5例发现异常。EEG异常表现为背景活动减慢5例;发作间期3例有多灶性或广泛性棘波、棘慢波,1例为弥散性慢波;1例监测到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减少,持续35min,同期EEG为广泛的2.0—2.5Hz棘慢波发放,符合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其余8例EEG正常。ATP1A3基因突变筛查,发现14例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均携带ATP1A3基因突变,且证实均为新生突变,共发现4种突变类型,均为错义突变,其中E815K突变占11例,D801N、L839P和E277K各1例。93例AHC患儿中,携带E815K突变者为18例,其中11例(61.1%)出现癫痫发作。结论AHC并癫痫者起病年龄可早至新生儿期,主要为局限性发作和GTCS,且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发作间期EEG多数正常;AHC并癫痫者携带ATP1A3基因E815K突变比例最高。
李淑品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杨志仙刘晓燕吴晔王爽包新华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儿童交替性偏瘫癫痫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致病基因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探讨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epilepsy,BFNE)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BFNE家系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采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BFNE的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共收集4个BFNE家系,包括10例受累者.其中男6例,女4例;起病年龄为出生1~4d,末次发作年龄为3d~3岁10个月,末次随访年龄为4岁3个月~ 37岁.所有受累者智力运动发育均正常.基因检测发现3个家系携带KCNQ2基因突变(75%,3/4例),其中2个家系携带KCNQ2错义突变(c.1048A> C/p.N350H和c.242T> C/p.L81P),1个家系携带无义突变(c.2506G> T/p.E836X),以上3个KCNQ2突变均未见文献报道.另1个家系未发现致病基因,该家系先证者在出生第1天起病,3个月发作控制,3岁10个月在睡眠中出现2次无热发作,脑电图示左侧中颞区和右侧中央顶区痫样放电,考虑癫痫发作演变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结论 KCNQ2基因是中国BFNE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KCNQ2基因突变c.1048A> C/p.N350H、c.242T> C/p.L81P和c.2506G> T/p.E836X均为新发现的突变,基因突变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曾琦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张静吴希如
关键词:基因突变
氟桂利嗪治疗96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李淑品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曾琦张静姜玉武吴希如
Dravet综合征患儿父母SCN1A基因突变嵌合体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分析Dravet综合征(DS)患儿父母一方为SCN1A基因突变嵌合体的临床表型及突变等位基因占比,为家庭再生育及产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经Sanger测序发现SCN1A基因突变阳性的D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对患儿父母及其他家系成员靶向检测突变位点.以Sanger测序发现患儿父母一方疑为突变嵌合体的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Ion Torrent个体化基因组测序仪(PGM)和RainDrop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技术进行突变验证及定量分析,并对嵌合体家系进行随访和产前诊断.结果 在575个DS家系中,共发现30例(5.2%)父母一方为SCN1A突变嵌合体,其中父亲17例,母亲13例.PGM和ddPCR测序分别证实突变等位基因占比范围为1.7%~32.9%和0.82%~34.51%.30例亲代嵌合体中,13例无症状,10例为热性惊厥(FS),5例为癫痫,1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1例仅有一次无热惊厥史.有4个家庭已生育2例DS患儿,3例先证者同胞已证实携带相同致病突变,1例先证者同胞姐姐已死亡未获得其外周血DNA,但回顾其病史符合DS诊断.2个家庭进行再生育产前诊断,发现1例胎儿携带家系遗传性突变,母亲自愿终止妊娠.结论 Sanger测序可以发现部分DS患儿父母一方为SCN1A基因突变嵌合体,采用PGM或ddPCR可对突变嵌合体进行精确定量,为家庭遗传咨询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刘爱杰杨晓旭许小菁伍启熹田小娟杨小玲吴希如魏丽萍张月华
关键词:癫痫突变嵌合体
547例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突变与遗传特点研究
目的研究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与遗传特点,分析家系成员临床表型。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DS患儿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
田小娟张月华杨小玲许小菁刘爱杰杨志仙刘晓燕吴晔姜玉武吴希如
Dravet综合征患儿癫痫持续状态导致急性脑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 总结Dravet综合征(DS)患儿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导致的急性脑病的临床和头颅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筛查SCN1A基因突变,对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后出现急性脑病(昏迷≥24 h)的DS患儿进行随访,总结其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表现.结果 共随访412例DS患儿,其中22例(男9例、女13例)发生急性脑病.发生急性脑病的22例患儿中SCN1A基因突变阳性者18例,阴性者4例;发生急性脑病时的年龄为6月龄~ 10岁;抽搐持续时间为40 min ~9 h,其中21例发病前有高热,1例体温正常;发作后昏迷持续2~20 d.发生急性脑病后9例死亡,13例出现严重智力、运动倒退;13例存活的患儿末次随访距离急性脑病发生中位时间为2年3个月(7个月~4年4个月),9例患儿在大运动、反应或语言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例无明显好转;癫痫发作与出现急性脑病之前比较,6例未再出现发作,4例发作减少,3例无明显差异,其中2例出现痉挛发作.6例患儿可获得急性期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提示双侧(2例)或一侧(4例)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其中2例伴大脑皮层下白质长T1长T2信号;13例存活的患儿恢复期头颅MRI均提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萎缩,其中4例伴小脑萎缩,1例伴右侧脑桥萎缩,4例伴皮层下或侧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2例伴右侧海马硬化,1例伴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结论 DS患儿在病程中出现高热时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脑病甚至死亡,存活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头颅MRI急性期表现为脑水肿,恢复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萎缩,少数可伴小脑、脑桥萎缩,海马硬化或白质、基底节异常信号.
田小娟张月华刘爱杰杨小玲曾琦杨志仙叶锦棠刘晓燕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急性脑病
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片段缺失及重复的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SCN1A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的发生率及类型。方法收集Sanger测序SCN1A基因突变结果为阴性的DS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SCNIA基因的片段缺失和重复。结果共收集680例DS患儿,其中Sanger测序SCN1A基因突变阳性者489例。在191例Sanger测序结果为阴性的DS患儿中,15例(7.9%,15/191)发现SCN1A基因片段杂合缺失或重复,占所有DS患儿的2.2%(15/680),其中片段缺失14例(93.3%,14/15),片段重复1例。15例中共有13种突变类型,其中26个外显子均缺失3例,部分外显子缺失11例(均为不同突变类型),第3-10外显子重复1例。对突变阳性患儿的父母进行MLPA筛查发现,14例患儿父母的外周血DNA均未发现相同突变,其余1例患儿母亲外周血DNA未发现突变,未获得其父亲DNA。结论约8%的SCN1A基因点突变阴性DS患儿存在该基因的片段缺失或重复,对这类患儿应常规进行MLPA筛查,以排除SCN1A基因的片段缺失和重复。在DS患儿的SCN1A基因片段突变类型中,片段缺失较片段重复更常见,且以全部外显子缺失最为多见。DS患儿的SCN1A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以新发突变为主。
曾琦张月华杨小玲许小菁张静田小娟刘爱杰刘晓燕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DRAVET综合征突变拷贝数变异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和产前诊断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对确诊的22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ongenitalmusculardystrophy,CMD)患儿进行临床特点总结,对先证者家庭进行遗传咨询,并对其23例再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分析2006年10月至2016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22例CMD患儿的病例资料。签署知情同意后,采集其中12例孕11~13周胎儿绒毛组织,及11例孕18~22周胎儿的羊水,提取基因组DNA,进行产前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测序方法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进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连锁分析鉴别是否有母血污染和胎儿生物学父母。结果(1)确诊的22例先证者中,13例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均为三4俐2复合杂合突变。13例中,4例为野生型,7例为杂合子,2例携带与先证者相同复合杂合突变。(2)3例LMNA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先证者,均为LMNA新生突变,其中2例胎儿为野生型;1例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致病突变,其母亲为突变嵌合体。(3)1例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为COL6A2复合杂合突变,胎儿为野生型。(4)5例d一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其中2例为肌一眼一脑病,为POMGnT1复合杂合突变,2例胎儿均为杂合子;1例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IC型,为FKRP复合杂合突变,胎儿携带相同致病突变;1例为POMGnT1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智力障碍(congenitalmusculardystrophywithmentalretardation,CMD—MR),为POMGnT1复合杂合突变,胎儿携带相同致病突变;1例为POMT1相关CMD—MR,为POMT1复合杂合突变,第1次产前诊断提示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复合杂合致病突变,第2次产前诊断胎儿为杂合子。结论目前CM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对确诊的先证者家庭提供准确遗传咨询并进行有效的产前诊断,以期终止遗传链。
范燕彬傅晓娜葛琳焦辉杨海坡谈丹丹刘爱杰宋书娟马祎楠潘虹杨慧霞王静敏熊晖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产前诊断基因检测
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研究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有效率,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筛查ATP1A3基因突变.随访AHC患儿口服氟桂利嗪对改善交替性偏瘫等发作性症状的临床效果.结果 共收集96例AHC患儿,随访到75例患儿口服氟桂利嗪治疗.其中男45例,女30例.随访时间1 ~11年,末次随访年龄1~21岁(中位年龄5岁).有效者50例(66.7%,50/75例),无效者25例(33.3%,25/75例).50例有效者中,偏瘫发作频率降低者43例(86.0%),发作时间缩短者28例(56.0%),发作程度减轻者3例(6.0%).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开始治疗年龄,服药剂量,及是否携带ATP1A3基因D801N、E815K或G947R突变等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年龄、治疗年龄,服药剂量,是否携带E815K、D801N或G947R突变,与氟桂利嗪治疗效果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氟桂利嗪对于多数AHC患儿有效,可降低偏瘫发作频率,缩短偏瘫持续时间,减轻偏瘫严重程度.起病年龄,治疗年龄,服药剂量,是否携带E815K、D801N或G947R突变,均不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李淑品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曾琦张静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儿童交替性偏瘫氟桂利嗪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