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林
- 作品数:20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论《毛诗》与刘桢诗歌
- 2011年
- 刘桢的诗歌创作深深植根于《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丰厚土壤之中。它表现为对《毛诗》文本及其经学阐释的吸收与融合,这种吸收融合不仅存在于刘桢诗歌的意象、语汇、表达方式、艺术思维等方面,使其成为建安诗歌吸收融合《毛诗》的突出典范,而且还催生了刘桢的诗学理论观点,并深刻影响到钟嵘的诗歌理论。
- 谢建忠张华林
- 关键词:《毛诗》诗歌
- 从编《诗》方式与目的论司马迁“孔子删诗”说的提出被引量:1
- 2014年
-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提出的,其中"删诗"方式如"去其重"、"上采……,中述……,至……"等其实是司马迁自己的文献编撰学之体现;而"删诗"目的,如观历史盛衰、见微知著和成王道义法等,也是他自己的文献编撰思想与《诗经》学思想。故《史记》言及的"孔子删诗"一事乃司马迁在延续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献编撰学、《诗经》学思想而提出来的。
- 张华林滕兴才
- 关键词:《诗经》司马迁
- 二十世纪以来汉代《鲁诗》学研究综述
- 2012年
- 《鲁诗》,为汉初申培公所传,乃汉代今文三家《诗》之一,于西晋时消亡。南宋始出现对《鲁诗》文献的辑佚。清朝时,《鲁诗》文献辑佚与整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鲁诗》研究始盛。本文主要从《鲁诗》学的传授、著述与流变研究,《鲁诗》文本研究,《鲁诗》学者个案研究,鲁诗镜研究,熹平石经《鲁诗》研究五个方面对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汉代《鲁诗》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
- 张华林
- 关键词:汉代鲁诗
- 历代巫山题画诗论
- 2022年
- 巫山文化传播过程中,历代巫山图和巫山题画诗起着重要作用。巫山图的创作始于东晋宗炳,唐代巫山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逐渐成为绘画对象,初步确立了巫山文化的图像传播方式与内容,宋元明清时期的巫山文化图像传播方式、内容、媒介等得到全面发展。巫山题画诗始于庾信,唐代渐多,他们以此表现对巫山自然景观与巫山神女之称赞。两宋时巫山题画诗内容得到发展,出现了以神女言花之美、将巫山神女与王昭君形象关联、巫山神女之瑶姬形象的生成等新的巫山文化因素,巫山题画诗对巫山文化的书写内容与模式大体确定下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书写传统。元明清到近代的巫山题画诗主要是延续这一书写传统。
- 张华林
- 关键词:巫山神女绘画题画诗
- 《中国文学史》“孔子删诗”说之教学鉴赏设计
- 2015年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张华林宦书亮
- 关键词:《诗经》学
- 《老子》之“自均”释疑
- 2005年
- 《老子》第32章之“民莫之令而自均”之“自均”一词,历代注家多讲着“自然平均”,检阅载籍,“均”通“钧”,即陶钧,它以其自身自然而然的圆运不已之态势和制器生物之功而被喻之以“天”,而老子之“天”所强调的也正是运化造物之自然而然这一层意思。故“均”即“钧”,也即“天”,此“天”即自然,也即《老子》中所谓的“自宾”、“自化”、“自然”。
- 张华林
- 关键词:老子
- 论陆贾以《诗》治世的《诗》学观及其影响
- 2013年
- 陆贾的《诗》学观,是一种致用的《诗》学观。他主张以《诗》治世,要求以《诗》来重建与维护当时濒于崩溃的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为此,他提出《诗》以仁义为本;诗生于道,诗言道;而此道即仁义之道,也即是人伦之道,进而提出孔子编定《诗经》以维护人伦之道等新的《诗》学观。这些新的《诗》学理念对董仲舒、司马迁等的《诗》学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到汉代通经致用的《诗》学观的形成。
- 张华林
- 关键词:陆贾《诗经》治世
- 汉代“《诗》源观”的实质内涵与建立目的
- 2015年
- 汉人建立起了"《诗》源观",他们认为《诗》源内涵与建立目的均与汉代《诗经》学有紧密的关系。为何具有源头作用?汉人认为是因为《诗经》具有政教功能,这就是汉人认为的《诗》源内涵。故而他们一方面以政教功能批评屈骚、辞赋;另一方面,亦要求在创作上遵循。他们建立这个观点的真正目的乃是想建立起由《诗》而骚而赋的政教统绪。我们可以总结说,汉代建立这个观点没有(当然也不可能,因为文学还未进入自觉时期)进行文体渊源的逻辑证明,故而不是从文体这个本体上、而是从政教功能角度来进行的。由此而论,这个观点与文学本质属性无关,它只是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下的产物,是与汉代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相一致的。
- 曾毅张华林
- 郑玄之“以《诗》为法”论
- 2019年
- 董仲舒提出的“以《诗》为法”(将《诗》作为人们言行的法则)之用《诗》理念为汉人所接受,为汉人用《诗》方式。郑玄对之做了细致的阐发,特别是从“孔子删诗”角度将董仲舒的“以《诗》为法”转变为“孔子‘以《诗》为法’”,极大地拓展了“以《诗》为法”的内涵,并将此用《诗》理念发展为《诗》学诠释观,将之用于《诗经》作品的诠释。此说得到孔颖达《毛诗正义》等学者的接受。
- 张华林李俊
- 关键词:诗经删诗
- 论汉代帝王与通《诗》致用
- 2015年
- 汉代帝王多习《诗》,甚至部分帝王兼习数家《诗》。他们也提倡通《诗》致用,即依据《诗经》或其经学阐释来制定各种政策或采取各种政治行为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汉人改变了先秦《诗经》"不切于世用"的特征,而广泛用《诗》;同时,这也促进了汉代《诗经》与政治的结合,促进了《诗经》阐释的政治化。
- 张华林
- 关键词:汉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