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辉

作品数:20 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淋巴
  • 4篇湿疣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尖锐湿疣
  • 4篇尖锐湿疣患者
  • 3篇血管
  • 3篇皮肤
  • 3篇淋巴瘤
  • 2篇亚群
  • 2篇浅表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细胞亚群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亚群
  • 2篇免疫
  • 2篇活性
  • 2篇Q开关
  • 2篇Q开关ND

机构

  • 20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翁智胜
  • 20篇李晓辉
  • 19篇彭洁雯
  • 18篇廖梦怡
  • 18篇易江华
  • 16篇辛甜甜
  • 1篇庄家恺
  • 1篇熊中堂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广东医学
  • 4篇皮肤性病诊疗...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对糠秕马拉色菌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结构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对糠秕马拉色菌的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菌体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分别予以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0(对照组)、500、600、700、800、900 mJ能量照射,培养7 d后测量各组菌落直径及菌落数,评估菌体细胞活性,采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测定蛋白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菌体超微结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激光能量与菌落直径、菌落数及蛋白酶活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及500、600、700、800、900 mJ组菌落直径(4.05±0.69、3.76±0.51、3.28±0.41、3.09±0.72、2.54±0.64、2.43±0.41 mm)、菌落数(4787±597、4287±761、1879±275、1082±248、209±42、7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83、231.85,P<0.05),600、700、800、900 mJ组菌落直径、菌落数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激光能量与菌落直径和菌落数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0.91,P<0.05)。对照组、500 mJ组、700 mJ组、900 mJ组蛋白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60,P<0.05),700 mJ、900 mJ组蛋白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激光能量与蛋白酶活性呈负相关(r=-0.94,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对照组菌体结构完整,500 mJ组菌体结构较完整,600~900 mJ组结构明显受破坏,且激光能量越大菌体结构破坏越严重。结论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可影响糠秕马拉色菌细胞及蛋白酶活性,破坏菌体结构。
谈桂其钟静张丽丹李晓辉彭洁雯翁智胜
关键词:马拉色霉菌属激光ND-YAG激光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
原发性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女,23岁,因双唇及面颊肿胀伴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唇及面颊肿胀,舌背及颊黏膜有散在浅表痛性溃疡,伴反复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5℃,无咳痰、无鼻衄等不适症状,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柴胡等药物退热,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但反复发作,近日自觉双唇及面颊肿胀明显,咽部肿胀致吞咽困难,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胃纳差,余无异常.目前妊娠28周,为双活胎.患者既往体健,曾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辛甜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李晓辉翁智胜
关键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结外皮肤反复发热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检测Th17细胞、IL-17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h17细胞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CA患者及24例对照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A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89±0.15)%,健康对照组为(0.02±0.0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5,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蛋白水平为0.90 ng/L,高于对照组的0.16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9,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 mRNA的表达量为(16.78±23.19)×10-4,对照组IL-17 mRNA的表达量为(8.54±6.10)×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结论:CA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升高,其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同样存在异常,提示Th17细胞可能在CA的发病中起作用。
翁智胜李晓辉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
关键词:尖锐湿疣TH17细胞IL-17
原发性皮肤型NK/T细胞淋巴瘤一例
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内,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常见血管中心性浸润和血管破坏现象,瘤细胞通常大小不等,为小、中或大细胞混合,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呈细颗粒状,中等量淡染或透明状的胞浆,核分裂像易见...
辛甜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李晓辉翁智胜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疾病治疗临床预后
88例登革热患者皮疹特点分析
2015年
目的观察登革热患者的皮疹特点,探讨登革热皮疹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住院的登革热患者进行皮疹观察,搜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7例登革热患者,出现皮疹88例(69.29%),皮疹大多在发热后5—7d出现,平均为(5.06±2.50)d;其中有37例(42.05%)在发热时即出现,有51例(57.95%)在体温消退后出现。有瘙痒感48例(54.55%),无瘙痒感39例(44.32%),1例自觉全身针刺感。皮疹类型多样,其中出现双手掌充血性红斑、斑疹的患者26例(29.55%),可能为该病的特征性皮疹;皮疹初发部位多在双下肢,具体消退顺序不详。皮疹的发生与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3个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疹的类型及有无瘙痒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ALT、AS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登革热皮疹的表现多样,双手掌充血『生红斑、斑疹可能为登革热较特异的皮疹。
李晓辉翁智胜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热病毒红斑疾病特征
皮损酷似麻风病的淋巴瘤样丘疹病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男,30岁,面部、躯干、四肢丘疹、结节4年余。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发红,自觉发烫不适,无痒痛感,后逐渐出现双侧眉毛尾端及腋毛稀疏脱落,当时未予重视。1年后颈部、双上肢开始出现散在丘疹,无自觉症状,皮疹数周后可自行消退,部分发生破溃,可自行愈合,但皮疹反复发作,
辛甜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李晓辉翁智胜
关键词:淋巴瘤样丘疹病麻风病皮损自觉症状自行愈合颜面部
老年人头部血管肉瘤1例
2015年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72岁。因左侧头顶部紫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3年7月8日就诊于我科。患者2个月前不慎被高空坠物砸到头部,当时无破溃、出血,自觉轻微疼痛,1周后头部被砸部位出现一淡红色斑,无明显不适症状,故未予重视,后皮疹逐渐增大,较前突起且颜色加深,自行搔抓后出现局部破溃,出血后结黑色痂。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明显不适主诉,1个月前受凉有轻度咳嗽、咳白色黏液痰,无发热等其他症状。既往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余年。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辛甜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李晓辉翁智胜
关键词:老年人
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对表皮葡萄球菌活性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密度的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对表皮葡萄球菌的菌体活性及结构的影响。方法:临床获取毛囊炎标本,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琼脂平板(TSA)培养获取菌落,基因测序进行鉴定,确定表皮葡萄球菌后进行培养,使用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对菌体进行照射。实验组:激光光斑直径2mm,脉宽≤8ns,根据不同能量密度15.9、19.1、22.2、25.4、28.7 J/cm^2分设5组;对照组不予激光照射。以菌落计数法评估菌体活性,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菌体结构的改变。激光能量与菌落数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菌落计数分别为(234500±12554)、(89200±10485)、(52200±6214)、(26200±4157)、(8300±2213)CFU/mL,对照组菌落数为(276400±13150)CFU/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6.97,P<0.05)。激光能量与菌落数呈负相关(r=-0.90,P<0.05)。能量密度在19.1 J/cm^2以上时,对菌体结构有破坏作用,能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大。结论: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抑菌和结构破坏作用。
谈桂其钟静翁智胜彭洁雯李晓辉廖梦怡易江华辛甜甜
关键词:Q开关ND:YAG表皮葡萄球菌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2018年
报告1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男,75岁。左侧乳头结节状赘生物5年,间有疼痛,逐渐增大。皮损(左侧乳头)组织病理检查示:乳头状增生,表皮变薄,表皮突下延,真皮小血管增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间质黏液变。阿新蓝染色(+),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CD31(+)、CD34(+),S-100蛋白(-)。考虑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李晓辉翁智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辛甜甜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RORrt mRNA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检测RORrt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RORrt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尖锐湿疣患者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RORr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A组患...
李晓辉翁智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辛甜甜
关键词:尖锐湿疣MR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