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晶

作品数:6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瘤
  • 4篇颅内
  • 3篇疗效
  • 3篇临床疗效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 2篇后脑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动脉瘤
  • 1篇血管内介入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氧氟沙星
  • 1篇诊疗分析
  • 1篇沙星

机构

  • 6篇宜宾市第二人...
  • 2篇宜宾市第三人...

作者

  • 6篇刘文晶
  • 4篇虞德明
  • 3篇白亚强
  • 2篇李和
  • 1篇刘沁
  • 1篇陈红亮
  • 1篇刘莉
  • 1篇江竟成
  • 1篇陈道锋
  • 1篇杨筠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到的8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80例患者中瘤腔完全栓塞60例,次全栓塞18例,不完全栓塞2例。其中,瘤颈小于4.0mm中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4.1±0.9)分,治疗后为(1.1±0.2)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中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脑血栓形成,均得到控制。术后随访1年,1例脑积水,1例动脉瘤复发,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可行,且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虞德明白亚强刘文晶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5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 B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情况及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 0%(12/75),显著高于A组的5. 3%(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预后良好比例为96. 0%(72/75),显著高于A组的86. 7%(6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各维度评分均上升,且B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均可获取较好的手术效果,但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创,对机体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生活质量高,但其手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且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大。
刘文晶张昌伟王均白亚强张渊许伟
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动脉瘤破裂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缺血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间的100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改善脑循环、血管痉挛、保护脑组织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脑缺血面积缩小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周、第4周和第5周的研究组与对照组脑缺血面积缩小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且研究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DA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通过促进缺血脑组织的微循环重建,从而改善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并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虞德明白亚强刘文晶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骨切开术脑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疗效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手术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MIA患者51例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治疗时机5项因素对手术预后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顾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R=6.361)。结论动脉瘤的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Hunt-Hess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虞德明李和刘文晶陈红亮江竟成永利容
关键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治疗预后
脑外伤后脑梗死45例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45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治疗后,按GOS标准评价,良好26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李和虞德明刘文晶
关键词:脑外伤脑梗死预后
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指标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指标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98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对照组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脊液中相关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期脑脊液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及白细胞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葡萄糖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2、4、6 h时其脑脊液左氧氟沙星浓度分别为(0. 86±0. 32)、(2. 46±0. 48)、(2. 18±0. 28)μg/ml。结论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且可更好的改善患者脑脊髓情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作为临床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陈道锋刘沁杨筠刘文晶刘莉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抗结核重症结核性脑膜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