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春燕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岩溶
  • 2篇岩溶区
  • 2篇土壤
  • 1篇有机碳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粒径
  • 1篇土壤粒径分布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活性有机碳
  • 1篇不同利用方式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机构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篇涂春燕
  • 1篇覃灵华
  • 1篇杨慧
  • 1篇黄芬
  • 1篇曹建华
  • 1篇徐祥明
  • 1篇樊明珠
  • 1篇方瑛
  • 1篇胡刚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钙(Ca)形态的影响及其引起的p H、有机碳差异,为揭示植被对岩溶生态系统中Ca循环的影响及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岩溶区林地、灌丛、草地、果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采集0~7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深度土壤p H、有机质及Ca形态的特征。【结果】林地的p H、有机碳及酸溶态Ca、可还原态Ca、可氧化态Ca、残渣态Ca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P〈0.05);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Ca均以酸溶态为主,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可还原态,占30%以上,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显,约占总量的20%。4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的Ca均与p 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除残渣态外,其他3种形态的Ca与有机碳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Ca总量及其形态分布,其中林地显著高于果园、草地、灌丛,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黄芬胡刚涂春燕樊明珠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类型
桂林岩溶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解岩溶区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分别从岩溶区和碎屑岩区选取林地、灌草丛、果园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测定其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岩溶土壤与碎屑岩土壤粒径分布中,<0.002 mm粒组含量最大,均超过25%,且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岩溶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呈凸肚型,其含量在剖面10~30 cm处达到最大值;而碎屑岩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其含量在剖面0~10 cm处为最大值。除岩溶林地外,其余剖面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在剖面深度0~10 cm处为最大值,在70~90 cm处为最小值。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深度的差值较小;碎屑岩区溶解有机碳含量在0~10 cm处为最大值,在20~30 cm处为最小值。岩溶区溶解有机碳含量与0.02~0.002 mm粒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0.002 mm粒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碎屑岩溶解有机碳含量与2~0.25 mm及0.25~0.05 mm粒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0.002 mm粒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溶解有机碳含量最大,灌草丛土壤次之,果园土壤最小,且果园土壤<0.002 mm粒组含量最小。
徐祥明徐祥明覃灵华杨慧涂春燕
关键词:粒径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