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刚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岩溶
  • 3篇
  • 2篇土壤
  • 2篇黑藻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施用
  • 1篇盐基饱和度
  • 1篇岩溶区
  • 1篇岩溶水
  • 1篇岩溶系统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施用
  • 1篇水化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硝化
  • 1篇无机碳
  • 1篇河流
  • 1篇河流断面

机构

  • 4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联合国教科文...

作者

  • 5篇胡刚
  • 4篇曹建华
  • 2篇王培
  • 2篇黄芬
  • 2篇张春来
  • 1篇杨利超
  • 1篇李亮
  • 1篇肖琼
  • 1篇谢永雄
  • 1篇樊明珠
  • 1篇涂春燕
  • 1篇莫碧琴

传媒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钙(Ca)形态的影响及其引起的p H、有机碳差异,为揭示植被对岩溶生态系统中Ca循环的影响及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岩溶区林地、灌丛、草地、果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采集0~7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深度土壤p H、有机质及Ca形态的特征。【结果】林地的p H、有机碳及酸溶态Ca、可还原态Ca、可氧化态Ca、残渣态Ca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P〈0.05);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Ca均以酸溶态为主,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可还原态,占30%以上,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显,约占总量的20%。4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的Ca均与p 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除残渣态外,其他3种形态的Ca与有机碳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Ca总量及其形态分布,其中林地显著高于果园、草地、灌丛,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黄芬胡刚涂春燕樊明珠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类型
潮田河典型河流断面水化学日变化及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估算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解岩溶地表河明流段水化学日变化和探讨岩溶碳汇稳定性,以潮田河上幸坡鸟岭段河流为研究对象,用自动检测仪器每隔15 min对水体中温度、p H值、电导率(Sp)、溶解氧(DO)、叶绿素(Chl)等参数进行测定,人工每小时检测水中HCO_3^-和Ca^(2+)。通过3 d的昼夜监测,数据显示温度,p H,DO,Chl表现出白天升高晚上降低(Sp,HCO_3^-和Ca^(2+)相反)的昼夜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藻类碳汇效应明显,3 d昼夜监测数据计算得出潮田河上幸坡至鸟岭段光合作用固定HCO_3^-碳量为2.012 t C,增强了碳汇的稳定性,促进了岩溶地质碳汇。浮游藻类是岩溶碳汇的影响因素之一。
李亮胡刚曹建华张春来王培谢永雄
关键词:CA2+
黑藻对岩溶水中DIC的利用及其生长的响应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以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典型的沉水植物黑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室内条件下封闭体系中黑藻对水中溶解性无机碳(DIC)的利用能力以及其生长情况。实验数据显示,岩溶水中游离CO_2、HCO_3^-和Ca^(2+)含量急剧减少,溶解氧含量增加。结果表明,黑藻不仅能利用水中的游离CO_2,而且还可以利用HCO_3^-进行光合作用,且岩溶水中的HCO_3^-减少了29.27%,Ca^(2+)降低了33.34%;与配制的营养液相比,岩溶水中黑藻的分支和假根数量更多,生物量更大,促进了黑藻的生长,岩溶水表现出了一种施肥效应。
胡刚王培曹建华张春来莫碧琴
关键词:黑藻沉水植物岩溶水
岩溶系统中土壤氮肥施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有资料显示陆地碳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CO2的碳通量与世界森林碳汇通量量级相当。但农业地区过量施用氮肥形成的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解会减弱岩溶碳汇效应,其量可达到7%~38%,而适量施用氮肥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能降低土壤C/N比,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有机物料分解,从而提高土壤CO2浓度,提高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解速率。因此,要从两方面分析岩溶系统中土壤氮肥施用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同时,岩溶区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的pH值及盐基饱和度,对H+有较强的缓冲作用,可能是导致自然条件下,河流中溶解无机碳(DIC)与水体中钙、镁等离子并不守恒的原因之一,因此,运用端元法可能过高估算了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解量。岩溶区土壤环境中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到底多少能对碳酸盐岩产生溶蚀,并影响到岩溶碳汇效应还有待研究。应结合土壤本身的特性及河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综合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化产酸及其影响下的土下碳酸盐岩溶解及碳汇效应过程,客观评价岩溶区土壤氮肥施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并寻求适宜氮肥施用量及促进岩溶碳循环,提高岩溶碳汇效应的技术方法。
黄芬肖琼尹伟璐胡刚杨利超刘芝灵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系统氮肥土壤硝化盐基饱和度
黑藻对岩溶水中无机碳利用能力与Cd2+对其影响研究
胡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