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冰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岩溶
  • 4篇岩溶区
  • 4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植被
  • 3篇无机碳
  • 2篇盐岩
  • 2篇在线监测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光合
  • 2篇植物光合作用
  • 2篇溶解氧
  • 2篇实时在线
  • 2篇实时在线监测
  • 2篇水生
  • 2篇水生植物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团聚体
  • 2篇自然植被
  • 2篇光合作用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联合国教科文...
  • 3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建筑材料...
  • 1篇广西水文地质...
  • 1篇湖南省地质矿...

作者

  • 13篇白冰
  • 9篇曹建华
  • 5篇杨慧
  • 3篇王培
  • 2篇黄芬
  • 2篇陈伟海
  • 2篇莫碧琴
  • 2篇罗劬侃
  • 1篇周巧红
  • 1篇汤庆佳
  • 1篇杨利超
  • 1篇袁道先
  • 1篇张春来
  • 1篇殷建军
  • 1篇林玉石
  • 1篇吴振斌
  • 1篇吴夏
  • 1篇姜光辉
  • 1篇韦跃龙
  • 1篇李成展

传媒

  • 4篇中国岩溶
  • 2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林毛村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初步研究
探索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与化学保护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土壤固碳和培肥机理,明确不同粒级团聚体和不同腐殖物质组分对土壤固碳和肥力的贡献.本研究对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灌丛和林地土壤团聚...
杨慧白冰谢银财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土壤团聚体腐殖质有机碳自然植被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奉节天坑地缝景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景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天坑、峡谷(含地缝、常态、复合式三种类型)、峰丛洼地、洞穴、象形山、水文遗迹等6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大冶组和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或呈线状,或呈面状,或呈点状,有序分布于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水文系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天坑及世界上最长的地缝为核心,峰丛、洼(谷)地、峡谷、洞穴、地下河、地表河等为重要补充,形态雄伟、典型、幽美、珍稀的奉节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奉节喀斯特“横纵分异”式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它是一个能充分展现天坑、地缝和峡谷喀斯特复杂演化过程和规律的典型代表地,是全球天坑、地缝和峡谷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
韦跃龙李成展陈伟海吴忠罗劬侃翟秀敏白冰
关键词:天坑地缝
桂林毛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碳酸酐酶活性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以非岩溶区林地为对比,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碳酸酐酶(CA)活性的季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以下主要结果:①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岩溶区弃耕地、草地、灌丛及林地微生物数量及CA活性逐渐升高,微生物总数从64.07×10^4cfu/g上升到178.23×10^4cfu/g,CA活性从0.77U/g上升到1.82U/g,岩溶区林地大于非岩溶区林地。②在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微生物组成均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5.14%),放线菌次之(平均值2.79%),真菌数量最少(平均值1.75%)。而在非岩溶区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0.95%),真菌次之(平均值5.32%),放线菌最少(平均值3.73%)。③微生物数量季节动态整体表现为春季至夏季逐渐上升,至秋季达到最高,冬季下降,微生物总数的增长依赖于细菌的倍数增长,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CA活性整体表现为夏季和冬季低于春季和秋季,秋季达到最大值。④CA活性与细菌及微生物总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CA主要来源于细菌的分泌。
黄芬黄艳梅杨利超白冰曹建华
关键词:植被类型微生物数量碳酸酐酶岩溶流域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究岩溶生态环境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选用碎屑岩区相同树种作为对比,运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总体上均小于碎屑岩区相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2)凋落叶分解速率k与凋落叶初始养分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凋落叶养分元素碳在分解过程中呈现出净释放;(4)岩溶区树种的碳释放速率比碎屑岩区慢,说明岩溶区两树种的凋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C的循环周期。
涂春艳黄炳惠杨慧白冰莫碧琴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檵木马尾松凋落叶分解
一种实时在线监测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在线监测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的新方法,属于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共包括6个步骤,本发明针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通过对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溶解氧为监测指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计...
王培胡清菁白冰黄炳惠曹建华
文献传递
湘西地质公园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发育特征与研究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是湘西地质公园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公园内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发育于奥陶系大湾组与牯牛潭组,集中分布于酉水-猛洞河两岸斜坡与峡谷地带,出露面积84 km2,是当前全球已知的面积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地貌景观。红石林形态多样、成景效果好,发育了包括塔状、火焰状、墙状、剑状、柱状、锥状等十余种形态。红石林的形成经历了完整的地层沉积-构造抬升-风化剥蚀等阶段,适宜的古地理环境、有利的构造抬升运动和节理裂隙发育、温暖多雨的气候和丰富的地表地下水系是红石林发育的重要条件。因受成景地层的岩性组成复杂、地层偏薄、溶蚀作用差异等因素影响,红石林具有明显的垂直溶痕和水平溶痕叠加现象,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形态上与云南石林有较大不同,颜色上,红石林晴红雨黑、四季变幻,可能是石柱表面的藻类造成。除中国西南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分布十分有限,仅泰国沙墩有报道,其稀有性非常突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正由于其稀少,许多针对性的研究仍刚起步,值得未来各界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吴亮君陈伟海容悦冰张晶黄超朱海燕孟庆鑫吴继文罗劬侃白冰欧梦梦
关键词:地质公园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地质遗迹
岩溶地下水补给河流沉积物理化性质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2022年
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粒径以0.075—2 mm的砂粒为主,pH介于8.23—8.88,TOC含量为1.2—9.5 g/kg,TN含量为289—1241 mg/kg,TP含量为497—743 mg/kg,NH_(4)^(+)-N含量为7.14—17.10 mg/kg,NO_(3)^(-)-N含量为3.06—7.00 mg/kg,C/N介于4.15—12.47;沉积物pH与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OC、TN和NH_(4)^(+)-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碳、氮来源具有一致性。(2)长期处于偏碱性的岩溶水环境使沉积物也呈碱性且沉积物pH越高粒径越大,而粒径的变化影响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和分布。(3)沉积物TOC主要来源于河道中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无机碳,且生物量影响着沉积物理化性质尤其是C/N。因此,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中,沉水植物将岩溶作用产生的不稳定无机碳转化为稳定有机碳并将其储存于沉积物碳库的过程提高了岩溶碳汇稳定性。
余俊琪白冰李光超王德威王培周巧红周巧红
关键词:河流沉积物沉水植物
一种岩溶碳汇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溶碳汇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属于岩溶碳汇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所述岩溶碳汇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岩溶区微藻的筛选;步骤2:微藻产油性能评估;步骤3:岩溶碳汇的转化;步骤4:油脂的收集利用。本...
王培白冰曹建华
文献传递
典型岩溶包气带洞穴滴水水文过程研究——以桂林硝盐洞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选取桂林丫吉试验场硝盐洞为研究对象,通过示踪试验和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监测,确定滴水补给来源,研究典型岩溶包气带洞穴滴水对降雨响应的水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硝盐洞XY5滴水主要受到两种径流成分补给,即集中补给的管道流和弥散流。硝盐洞上部包气带中可能存在表层岩溶带含水层,长期维持滴水流量。滴水流量、电导率和示踪剂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强降雨时段,表现出快速响应的管道流特征,存在降雨阈值引起硝盐洞滴水降雨响应。降雨前岩溶含水层水分条件是包气带水文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雨季滴水对降雨响应迅速,XY5滴水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为10 h;而旱季对降雨的响应滞后明显,滞后时间达9.8天,体现了土壤和表层岩溶带的调蓄作用。74.4 mm降雨量是旱季转雨季滴水响应的降雨阈值。借助于洞穴滴水的水文动态变化和示踪试验技术对于研究包气带水文过程,深入了解岩溶含水层结构及特征,揭示岩溶区降雨入渗补给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郭小娇龚晓萍袁道先殷建军姜光辉林玉石白冰汤庆佳陈长杰
关键词:包气带水文过程滞后时间
一种实时在线监测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在线监测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的新方法,属于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共包括6个步骤,本发明针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通过对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溶解氧为监测指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计...
王培胡清菁白冰黄炳惠曹建华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