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学位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3篇QTL定位
  • 2篇育种
  • 2篇普通小麦
  • 2篇小麦高产
  • 2篇小麦高产品种
  • 2篇小麦粒重
  • 2篇小麦育种
  • 2篇粒重
  • 2篇基因
  • 2篇分子标记
  • 2篇高产
  • 2篇高产品种
  • 1篇性状
  • 1篇山水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建设
  • 1篇生物量
  • 1篇穗部
  • 1篇全基因

机构

  • 7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张莹
  • 4篇田纪春
  • 4篇邓志英
  • 4篇陈建省
  • 4篇李青芳
  • 3篇孙彩铃
  • 2篇陈广凤
  • 2篇刘凯
  • 1篇王芳芳
  • 1篇赵宾
  • 1篇邵文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用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定位小麦穗部性状基因被引量:18
2016年
小麦穗部性状之间相关性密切,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要素,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联的基因位点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解释基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RIL群体(山农01-35×藁城9411)173个F_(8:9)株系为材料,利用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 T芯片技术及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在5个环境下进行穗部相关性状QTL定位。检测到位于1B、4B、5B、6A染色体上7个控制千粒重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率6.00%~36.30%,加性效应均来自大粒母本山农01-35;检测到8个控制穗长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率14.34%~25.44%;3个控制穗粒数的加性QTL;5个控制可育小穗数的加性QTL;3个控制不育小穗数的加性QTL,贡献率为8.70%~37.70%;4个控制总小穗数的加性QTL;6个控制小穗密度的加性QTL。通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检测到32个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率0.05%~1.05%。在4B染色体区段EX_C101685–RAC875_C27536检测到控制粒重、穗长、穗粒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的一因多效QTL,其贡献率为5.40%~37.70%,该位点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是稳定主效QTL。在6A染色体wPt-0959-TaGw2-CAPS区间上检测到控制粒重、总小穗数的QTL。研究结果为穗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精细定位和功能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刘凯邓志英李青芳张莹孙彩铃田纪春陈建省
关键词:普通小麦QTL定位穗部SNP
企业金融化、股权激励对实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加深,金融化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实体部门金融资产配置增多,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深的金融化现象,实业投资出现被挤占的趋势。在宏观层面,金融化表现为经济体中虚拟经济的过热发展,经济“脱实向...
张莹
关键词:股权激励挤出效应
文献传递
泰安市城市绿道规划研究
“绿道”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国家的规划建设实践当中,之后逐渐引入中国,在珠江三角洲等较为发达城市,将绿道的建设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国家不断重视生态化建设的背景下,社会...
张莹
关键词:城市绿道生态建设
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小麦育种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6A染色体RFL_CONTIG4632_1512和TaGW2-CAPS之间;通过该分子标记的应用,可以检测小麦品种或品系中是否...
田纪春李青芳陈建省张莹邓志英陈广凤孙彩铃
干旱条件下小麦苗期和花后生物量QTL定位及抗旱性种质资源筛选
小麦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实现小麦的高产一直是育种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小麦的产量可以分为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两种,经过多年的定向选择小麦的收获指数已接近最高值。因此,提高单位面积内小麦的生物产量,协调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张莹
关键词:小麦重组自交系生物量QTL定位种质资源
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小麦育种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6A染色体RFL_CONTIG4632_1512和TaGW2‑CAPS之间;通过该分子标记的应用,可以检测小麦品种或品系中是否...
田纪春李青芳陈建省张莹邓志英陈广凤孙彩铃
文献传递
小麦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QTL的连锁和关联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小麦茎秆断裂强度与倒伏特性关系密切,并对产量有很大影响。本研究旨在解析茎秆断裂强度的遗传机制,开发与该性状紧密连锁/关联的分子标记。利用山农01-35′藁城9411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含173个F8:9株系)和由205个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借助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T芯片及传统分子标记技术,在2个环境中对两群体的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在4B染色体的TDURUM_CONTIG63670_287–IACX557和EX_C101685–RAC875_C27536等区段上,检测到9个控制小麦茎秆断裂强度、株高、茎秆第2节间充实度、茎秆第2节壁厚相关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9.40%~36.30%。同时,利用包含24 355个SNP位点的复合遗传图谱,在自然群体中检测到37个与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P<0.0001)的标记,分别位于1A、1B、2B、2D、3A、3B、4A、4B、5A、5B、5D、6B、7A、7B和7D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7.76%~36.36%。在4B染色体上,以连锁分析检测到控制茎秆断裂强度的RAC875_C27536与关联分析检测到的Tdurum_contig4974_355标记,在复合遗传图谱上的距离为6.7 cM,说明该区段存在控制小麦茎秆断裂强度的重要基因。
刘凯邓志英张莹王芳芳刘佟佟李青芳邵文赵宾田纪春陈建省
关键词:普通小麦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