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云

作品数:33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细胞
  • 10篇干细胞
  • 9篇间充质干细胞
  • 9篇骨髓间充质
  • 9篇骨髓间充质干...
  • 9篇充质干细胞
  • 7篇人骨髓
  • 7篇人骨髓间充质...
  • 6篇病理
  • 5篇肿瘤
  • 3篇蛋白
  • 3篇细胞癌
  • 3篇细胞瘤
  • 3篇流式细胞
  • 3篇流式细胞术
  • 3篇免疫
  • 3篇分化
  • 2篇荧光
  • 2篇诱导分化
  • 2篇乳腺

机构

  • 20篇中日友好医院
  • 13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空军航空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中日友好临床...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应急总医院

作者

  • 32篇牛云
  • 12篇李玉林
  • 11篇何旭
  • 9篇王心蕊
  • 5篇笪冀平
  • 5篇马英智
  • 5篇史艳芬
  • 4篇张丽红
  • 3篇罗杰
  • 2篇张海英
  • 2篇郭丹丹
  • 2篇武敬平
  • 2篇田艳
  • 2篇李俊杰
  • 1篇任建
  • 1篇宋雪妮
  • 1篇方自林
  • 1篇李群
  • 1篇王也
  • 1篇韩春生

传媒

  • 8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化生及反应性变化的诊断及意义
笪冀平牛云
文献传递
脾脏巨细胞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性,42岁,2011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食欲下降、纳差、乏力,来我院胃肠外科就诊。查体:左侧腹部可扪及一约15cm×10cm肿物,表面尚光滑,边缘较清,质中,轻度压痛。腹部CT示:左上腹可见囊实性占位,大小约12cm×15cm,密度不均,局部CT值约为13HU~37HU,
牛云史艳芬
关键词: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巨细胞性脾脏食欲下降实性占位侧腹部
鼠胶质瘤细胞上清液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探讨鼠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对其向神经元样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法,培养人MSCs。采用鼠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观察人MSCs经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诱导24h后,细胞胞体收缩呈锥形或球形,有突起长出,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交错成网,为典型的神经元样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经诱导培养后的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及部分突起NSE和NF染色呈强阳性表达,而GFAP染色呈阴性。诱导组出现NSE阳性的细胞率为(79.5±3.2)%,而对照组出现NSE阳性的细胞率为(12.1±2.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诱导组出现NF阳性的细胞率为(41.2±2.4)%,而对照组为阴性。结论:鼠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牛云何旭王心蕊马英智李玉林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胶质瘤细胞
乳腺导管原位癌在硬化性腺病中1例
2016年
患者女性,48岁。5年前偶然发现左侧乳腺肿物。B超示左侧乳腺低回声结节,直径1 cm,无肿痛、乳头及皮肤未见明显改变,未予以治疗,每半年复查B超1次。3年前复查B超提示左乳低回声结节,大小1.8 cm×0.7 cm,双侧腋窝淋巴结未见肿大行左侧乳腺肿物切除术。
史艳芬牛云笪冀平罗杰
关键词:乳腺
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伴肿瘤性骨软化症一例被引量:1
2021年
肿瘤性骨软化症(TIO)是一种罕见的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分泌调磷因子增多,引起肾脏排磷增加,造成的获得性代谢性骨病。TIO的肿瘤大多数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通常位于四肢或颅面区域。现收集1例由罕见的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RCC)导致的肿瘤性骨软化症的会诊病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认识,并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减少漏诊、误诊。
牛云李冬梅刘平平张红雷钟定荣
关键词:囊性肾细胞癌代谢性骨病副肿瘤综合征嗜酸性
病理标本前处理规范化流程被引量:3
2022年
1 背景与现状保存和处理活检组织和手术标本的程序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肖开创了细胞病理时代,被称为“现代病理学之父”。病理标本从手术室切除至被转移到病理科,取材、脱水处理和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储存,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都可以显著地影响到组织形态、抗原和核酸的保存。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仍不明确,且各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到目前为止,只有石蜡包埋和染色是标准化的,并使用专用设备进行.
隋玉明牛云王晓伟钟定荣
关键词:全流程管理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并在体外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hMSCs;应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IBMX及胰岛素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结果:体外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hMSCs,h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即CD73、CD105、CD166、CD90及CD44阳性,CD34、CD31及CD45阴性。诱导3 d后,hMSCs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诱导2周后,脂滴数量增加并相互融合,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边形。结论:成功建立hMSCs分离培养方法,体外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
何旭王心蕊张海英牛云李玉林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脂细胞流式细胞术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对肺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病理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诊断肺小细胞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间确诊的肺小细胞癌患者的EBUS-TBNA检查结果,分析EBUS-TBNA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的病理特征,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28例患者行EBUS-TBNA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78.6%;25例行组织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6.0%。应用EBUS-TBNA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的25例患者,符合率100.0%。病理特征:细胞小,胞质稀少,核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染色质深染,细颗粒状,通常不见核仁,核分裂像常见,易挤压、拉丝,细胞间互相镶嵌。免疫组化结果:CK阳性率100%,CD56阳性率90%,Syn阳性率55%,TTF1阳性率89.47%,Cg A阳性率60%。结论 :对于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小细胞癌患者,联合应用EBUS-TBNA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微创高效。
牛云史艳芬张红雷冯宏响
关键词:肺小细胞癌组织学细胞学
运用PDCA循环法缩短EGFR基因检测报告时限被引量:3
2019年
在分子生物学检测中,EGFR基因检测对临床应用TKI类靶向药物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高度关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16版)》等规范[1-2]指出,EGFR基因突变检测应在5~7个工作日内完成。本文应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对分子生物学检测EGFR项目进行改进,旨在缩短发出报告所消耗的时间,现报道如下。
王也陈圣牛云笪冀平
关键词:PDCA循环基因检测EGFR基因
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内组织相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研究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从而为骨组织工程提供最佳的支架材料。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将BALB/c小鼠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物衍生骨支架植入组和异种骨植入组。植入21天后分别采用肌肉刺激实验,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分析生物衍生骨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取植入物周围组织做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支架组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而异种骨组骨组织周围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并有坏死组织。支架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而异种骨组结果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牛云王心蕊何旭张丽红马英智李玉林
关键词:组织相容性骨组织工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