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刚

作品数:22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8篇磁共振
  • 6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动脉成像
  • 4篇血管
  • 4篇冠状动脉成像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影像
  • 3篇影像诊断
  • 3篇造影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MRI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造影

机构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广东药学院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184...
  • 1篇惠州市惠阳区...

作者

  • 20篇张刚
  • 16篇成官迅
  • 10篇刘婷
  • 6篇黎蕾
  • 3篇张静
  • 2篇刘岘
  • 2篇张雪林
  • 2篇刘波
  • 2篇李国新
  • 2篇曲华丽
  • 2篇梁丽宁
  • 2篇苏国义
  • 2篇许乙凯
  • 2篇陈斌
  • 1篇张中志
  • 1篇尚晓静
  • 1篇朱晓军
  • 1篇阎静
  • 1篇关天明
  • 1篇李永津

传媒

  • 3篇中国CT和M...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梁丽宁成官迅张静黎蕾张刚刘婷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磁共振成像
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征象:高密度与等密度肿块比较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中肿块高密度组与等密度组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征象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资料并采用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对出现肿块征象的39例按密度分成高密度组及等密度组进行单因素分析:(1)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2)比较两组包括年龄、腺体分型、侧别、象限、肿块形态、边缘、密度、肿块短径、肿块长径、钙化形态、分布、腋下淋巴结改变、乳头改变、皮肤改变、病理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肿块密度与腺体组成成分呈中度正相关(r=0.332,P=0.039),肿块边缘呈中度负相关(r=-0.506,P=0.001),淋巴结转移呈中度负相关(r=-0.421,P=0.036)。(2)肿块高密度组较肿块等密度组腺体更少(Z=-2.048,P=0.041),边缘更不规则(Z=-2.065,P=0.039),淋巴结转移更常见(Z=-2.235,P=0.025)。结论:钼靶X线中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出现肿块为高密度者乳腺腺体成分相对更少,肿块边缘更不规则,更多出现淋巴结病理转移,结合乳腺癌预后指数Cox预测模型,预后指数增高,患者预后差。
徐莉张刚刘园园刘波刘岘岑东芝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线摄影术
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影像诊断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Gardner综合征临床及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Gardner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肠道外肿瘤,CT和MRI检查见腹腔肠系膜区、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论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以结肠息肉、骨瘤及软组织肿瘤为特征,诊断依赖于临床和病理,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有利于更准确对其做出诊断,并更全面反映其病情。
黎蕾张刚刘婷成官迅李国新刘思德
关键词:GARDNER综合征影像学诊断CTMRI
3D-MR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3D-MR对手术治疗特殊类型(包括游离型及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MR手术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根据患者的术前影像、突出部位、临床症状,以及3D-MR下神经、突出椎间盘的关系进行术前设计,制定手术方式,采用开窗、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或微创椎间孔镜突出椎间盘切除术,或结合内固定融合进行手术治疗,应用VAS及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症状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随访(12.39±6.4)个月,无失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神经功能减退等不良事件,术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比术前减少,JOA评分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比术后2周减少,JOA评分比术后2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MR能够很好地阐明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椎间盘的关系,进而在三维定位的基础上完成术前设计;三维定位毗邻关系有助于充分暴露、精细分离,减少损伤的手术步骤与技巧可以帮助术者进一步规范手术思路,突出的椎间盘的形状特点能够更好地指导术中是否存在残余;减少髓核的遗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苏国义陈博来张刚李永津杜炎鑫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多体位颈椎MRI诊断颈椎病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多体位颈椎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中立位、过屈位、过伸位MR检查,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椎间盘突出矢状径指数(SI)的差异。结果 30例中共发现颈椎椎间盘突出92个,两两组间比较,三种体位下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最轻,过伸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最重。结论不同体位下颈椎MR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程度有所差异。多体位颈椎MRI对于临床选择颈椎病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颈椎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张刚尚晓静刘波刘岘吴珊珊苏国义
关键词:椎关节强硬椎间盘退行性变多体位
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双源CT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张刚成官迅刘婷张静黎蕾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造影
结肠癌的MSCT分期诊断及腹腔镜切除术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癌分期及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结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肠癌的MSCT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SCT诊断结肠癌的敏感性为100%,对结肠癌分期的准确率为92.8%,对结肠癌浆膜面浸润诊断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90%。结论MSCT可以较好地对结肠癌术前进行分期,对评估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黎蕾成官迅张刚李国新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结肠癌腹腔镜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05~2009-1247例1周内同时做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CAG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DS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共有631个,其中595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显示良好可以进行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9.7%(126/158),特异度为96.3%(421/437),阳性预测值为88.7%(126/142),阴性预测值为92.9%(421/453),正确率为91.9%(547/595),DSCT与CAG检查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68)。DSCT对冠状动脉钙化、小分支病变诊断准确性欠佳。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作为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CAG术前筛查及支架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张刚成官迅刘婷张静侯玉清郑华崔凯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纤维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2009年
张刚成官迅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心肌纤维水分子弥散中枢神经系统纤维束成像DTI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及误诊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颅内淋巴瘤MRI表现,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颅内原发淋巴瘤T1WI多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病灶形态可为多发结节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侵及胼胝体时可呈"蝴蝶征"。14例中MRI正确诊断5例,误诊9例,误诊主要原因是颅内淋巴瘤发生部位的不确定性及MRI表现的多样性。结论MRI能较好地分析颅内淋巴瘤的形态学改变及信号特点,可跟踪分析病情变化过程,但误诊率高,需进一步提高此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黎蕾刘国保张中志成官迅张刚刘婷
关键词:颅内淋巴瘤磁共振成像误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