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
- 作品数:40 被引量:23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湖北省儿童重症医学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 陈瑜刘铜林罗小平
- Role and Mechanism of MAD2B in cisplat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 目的(1)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MAD2B in renal tubules of AKI model mouse and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 陈瑜
- 关键词:CISPLATINAPOPTOSIS
- 湖北省某县6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识别危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9日南漳县人民医院收治60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60例确诊患者中,病情进展的患者均有高血压、肥胖或糖尿病等基础病。重型、危重症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1周均有明显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与轻型、普通型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1周重型、危重型CRP较入院时上升,而轻型、普通型则呈下降趋势,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性居多,流行病学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RP、肺部CT是较敏感可靠的监测指标,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
- 王芳吴砚龙何家富朱正永尹松楠袁启明彭佳林余光勇陈瑜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核酸
- 聚桂醇硬化治疗儿童鳃裂囊肿疗效分析及随访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儿童鳃裂囊肿应用聚桂醇硬化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超声及CT或MRI确诊的15例鳃裂囊肿患儿,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病灶造影后行硬化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彩超或CT、MRI随访疗效。结果所有患儿行聚桂醇硬化治疗共26次,随访时间6个月~1年,治愈率为93.3%(14/15)。7例患儿应用聚桂醇液体直接注射法,4例应用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4例应用引流导管注射法。其中7例患儿接受1次硬化治疗,1个月后复查达到治愈标准,经超声或CT检查未见残余囊腔或仅见少许纤维化;5例患儿在接受1次硬化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囊腔缩小(大于50%)但未达到治愈标准,行2次硬化治疗后囊腔基本闭塞达到治愈标准。3例患儿接受了3次硬化治疗,间隔时间分别为1个月,其中2例达治愈标准,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1例患儿囊腔反复增大并感染,视为无效病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所有患儿无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聚桂醇硬化治疗儿童鳃裂囊肿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保护患儿容貌,正确选择硬化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 王立丹黄穗陈瑜刘帆
- 关键词:鳃裂囊肿儿童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建议(试行第一版)被引量:122
- 2020年
-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疫情很快扩散,形势严峻。随着疫情高峰及更多地区开展病原学检测,儿童感染报告病例数正在明显增多,备受各方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在总结部分儿童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疾病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就儿童病例诊断标准、处置流程、治疗和防控等提出建议。
- 无罗小平方峰赵东赤陈瑜刘铜林黄永建仇丽茹尹薇刘智胜宁琴金润铭刘春峰舒赛男王天有
- 关键词:儿科学分会流行病学特征冠状病毒感染
- 影响因素预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的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阵发性哭吵/腹痛、血便、呕吐、发热、腹泻、腹部包块、住院时间、肠梗阻、套叠影位置、肠套叠类型、空气灌肠整复、手术治疗情况等。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各因素预测整复失败的价值。结果年龄、病程≥48 h、阵发性哭吵/腹痛、血便、呕吐、发热、腹泻、腹部包块、肠梗阻、套叠影位于左半结肠及住院时间在整复成功组和失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整复失败的保护因素,而病程时间≥48 h、血便、呕吐、发热、腹部包块、肠梗阻及套叠影位于左半结肠是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套叠影位于左半结肠、年龄、血便及肠梗阻均有一定预测准确性,其中年龄最佳截断点为10.5个月;肠梗阻、血便、年龄及套叠影位于左半结肠联合预测可提高准确性。结论年龄≤10.5个月、血便、肠梗阻及套叠影位于左半结肠预测整复失败均有一定准确性,联合预测准确性更高。
- 杨绍伟陈瑜肖霞刘帆黄穗
-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影响因素
- 同济儿童专病联盟的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被引量:1
- 2022年
- 专科联盟建设是医联体建设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优化区域内专科医疗资源及实现分级诊疗格局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文章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建立的跨区域儿科专病联盟—同济儿童专病联盟的建设背景、实践和效果以及发展策略加以探索。接下来应进一步丰富儿童专病联盟建设实践,加强联盟医疗机构的紧密协作,健全管理考核和监督体系,合理引入社会资本。
- 雷诗寒陈瑜周建华郝燕仇丽茹熊芷欣宋乐薇罗小平
- 关键词:医疗资源儿童
-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双胎或多胎分娩脑性瘫痪新生儿筛查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应用于正常分娩的双胎或多胎脑性瘫痪新生儿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2月对湖北地区3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 000例双胎或多胎新生儿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和随访观察,计算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44周龄、53周龄两次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差异,分析全身运动质量评估诊断结果各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误诊率、特异度、漏诊率、约登指数)与金标准的差异。结果 2 000例新生儿包括430例孕母双胎(860例新生儿)、348例孕母多胎(1 140例新生儿),临床确诊脑性瘫痪患儿9例(0.45%);其主要病因构成依次为:室管膜下出血3例(33.33%)、窒息3例(33.33%)、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22.22%);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果与金标准比较,其阳性预测值排序依次为:不安运动缺乏(0.53)、痉挛-同步(0.50)、单调运动(0.40);44周龄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其灵敏度为85.21%、特异度为72.40%、约登指数为57.61%;53周龄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其灵敏度为89.13%、特异度为78.07%、约登指数为67.20%。结论全身运动评估在双胎或多胎脑性瘫痪超早期筛查中对于发育结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非干扰性的新型神经运动评估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
- 吴砚龙陈瑜袁文浩
- 关键词: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双胎多胎脑性瘫痪
- 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超选择瘤体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的大型血管瘤患儿85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儿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至1.5年。根据患儿血管瘤栓塞前后DSA造影表现[供血动脉来源、供血动脉数目及动静脉瘘(AVF)],并结合患儿年龄、瘤体大小及栓塞材料的选择及配伍,使用χ^2检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通过对以上指标临床疗效的分析显示:(1)供血动脉来源:单一和混合供血动脉来源的有效率分别为95.3%(61/64)、66.7%(1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88,P<0.05)。(2)供血动脉数目:1支、2支和≥3支供血动脉的血管瘤的有效比例分别为3/3、92.6%(25/27)和85.5%(4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4,P<0.05)。(3)AVF:伴有AVF和不伴AVF患儿有效率分别为36.4%(4/11)、95.9%(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06,P<0.05)。影响复发率的因素有:(1)年龄:≤5个月和>5个月患儿的复发率分别为33.3%(6/18)和20.9%(1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0,P>0.05);(2)瘤体大小:瘤体直径≤80mm和>80mm患儿复发率分别为25.5%(13/51)和32.4%(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3)碘油+博来霉素栓塞和明胶海绵+博来霉素栓塞患儿复发率分别为27.0%(10/37)和31.3%(15/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05)。结论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疗效影响因素有:动脉瘤血供来源、供血动脉数目、伴发AVF以及患儿年龄、瘤体大小、栓塞材料的选择及配伍等。
- 刘新献刘强黄穗刘帆陈瑜
- 关键词:化学栓塞治疗性血管瘤
- 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介入治疗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Perthe’s病)药物灌注治疗前后供血动脉造影的改善情况以及与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关系,达到最优化治疗效果。方法对164例Perthe’s病患者行超选择骨骺供血动脉造影及药物灌注治疗,对比灌注前后供血动脉数目及染色面积,总结内骺动脉及外骺动脉占比与不同年龄段的相关性,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果 164例Perthe’s病药物灌注前后动脉造影及不同年龄段与供血动脉的占比分析研究表明:(1)治疗后血管开通数目及染色面积占比较前增多,其中,内骺动脉(146例)血管数目由1~2条开通至1~3条,染色面积占比由26. 10%增加至41.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外骺动脉(50例)血管数目由0~1条开通至1~2条,染色面积占比由22. 9%增加至42. 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灌注前供血动脉与年龄的相关性:(1)≤3岁(52例):占比50%以上内骺动脉(32/52,61. 5%)多于外骺动脉(4/52,7.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4~8岁(94例):占比50%以上内骺动脉(30/94,31. 9%)多于外骺动脉(2/94,2.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9岁(18例):占比50%以上内骺动脉(8/18,44. 4%)多于外骺动脉(3/18,1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erthe’s病通过药物灌注治疗后血管开通数目及染色面积占比较前明显增多,不同年龄段供血动脉及占比不同,应根据其年龄及占比采取不同的动脉灌注治疗,从而达到更优化的治疗效果。
- 刘新献非凡黄穗刘帆陈瑜马琦
- 关键词: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