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峰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适宜性
  • 2篇塌陷地
  • 2篇采煤
  • 2篇采煤塌陷
  • 2篇采煤塌陷地
  • 1篇循环经济
  • 1篇用地适宜性
  • 1篇生态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湿地
  • 1篇时空异质性
  • 1篇树种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适宜性
  • 1篇土地适宜性评...
  • 1篇转移矩阵
  • 1篇南四湖湿地
  • 1篇经济理论
  • 1篇景观

机构

  • 6篇济宁市国土资...
  • 4篇济宁学院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高峰
  • 4篇张慧
  • 2篇李新举
  • 1篇常小燕
  • 1篇李西灿
  • 1篇许燕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近30年南四湖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选取1985、2000年Landsat5 TM及2015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格网化为基础,分别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对南四湖湿地近30年的景观类型转移状况、生态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工湿地面积逐年上升,非湿地略有增加,由1985年自然湿地为主导的"湖泊-芦苇-荷田"景观结构转变为2015年人工湿地主导的"养殖水面-水稻田-湖泊"结构;(2)湖区主要呈现出大量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的趋势,转出面积最显著的是芦苇,为501.88 km2,主要转化为养殖水面、水稻田。转入面积最大的是养殖水面,为305.70 km2,主要由芦苇、荷田及湖泊转化而来;(3)1985~2000、2000~2015和1985~2015年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值分别为-0.73、-0.40和-1.12,景观生态等级降低,宏观生态状况驱差,但后15年较前15年生态转差程度有所减缓,转化剧烈区域分布在最容易被人为垦殖的湖区东西两侧。
梁佳欣李新举高峰许燕
关键词:南四湖湿地转移矩阵
山东省采煤塌陷地治理情况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实现采煤塌陷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实地调研,准确把握采煤塌陷地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治理采煤塌陷地的政策措施,其中也借鉴了外地的先进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应建立土地复垦费用共管账户制度,政府负起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的治理责任,对部分塌陷地只能征不能转。同时提出了对山东省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张慧高峰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
具体树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概况
2010年
阐述了国内外具体树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情况,对评价因子的选择、权重的确定和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具体树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
张慧高峰
关键词:树种适宜性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用地适宜性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果园、茶园、牧草地、荒草地、沙地及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以250m×2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利用数学高程、趋势面分析等模型探讨并建立初选评价因子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分析和理论探讨筛选建立主要桉树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借助极限指标比较法、加权指数和法等对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土地适宜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张慧高峰
关键词:用地适宜性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以山东省采煤塌陷地治理及存在的问题为基础,结合塌陷区的自然社会具体情况,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导向,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有效模式和措施,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相关企业服务,实现矿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利益最大化,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方案。
张慧高峰
关键词:循环经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
矿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异质性被引量:21
2019年
以微山县煤矿较集中、地面塌陷较严重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获取4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景观意义上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结合空间统计学及地统计学理论,探究2000—2016年研究区适宜尺度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情况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 km×1 km规则网格是最佳研究尺度,在该尺度下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呈集聚模式,且具有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性;2000—2005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在小尺度上的随机变异逐渐被较大尺度上的空间结构性变异所取代,2005年生态风险总的空间变异程度较高,2005—2016年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程度增强;2000—2016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现由中高、高生态风险向中、中低生态风险转变的特征;生态风险恶化区和明显恶化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矿区周边、道路沿线、地面塌陷较严重的区域,研究区西南部微山湖沿岸东西两侧,耕地的生态风险恶化程度2010—2016年较高;17年间微山湖湖区的生态风险稳定区和改善区大幅增加,生态风险明显下降。
常小燕李新举李西灿郭鹏高峰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时空异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