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鑫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柴油机
  • 3篇柴油
  • 2篇配气
  • 2篇配气机构
  • 2篇燃机
  • 2篇内燃
  • 2篇内燃机
  • 2篇缸盖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短时傅里叶变...
  • 1篇对冲扩散火焰
  • 1篇多环芳香烃
  • 1篇乙烯
  • 1篇预喷
  • 1篇正庚烷
  • 1篇正时
  • 1篇直喷
  • 1篇直喷式
  • 1篇直喷式柴油机
  • 1篇碳烟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6篇成晓北
  • 6篇汪鑫
  • 2篇王兆文
  • 2篇杨明
  • 1篇常伟杰
  • 1篇董世军
  • 1篇吴辉
  • 1篇刘贝
  • 1篇邱亮
  • 1篇魏文明
  • 1篇郗涛

传媒

  • 2篇内燃机学报
  • 1篇车用发动机
  • 1篇内燃机工程
  • 1篇2014年A...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流固耦合计算的柴油机缸盖热-机械疲劳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以一台重载车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缸内燃烧和冷却水套的三维CFD计算、缸盖温度场流固耦合计算、缸体-缸盖耦合热-机械应力分析、缸盖低周和高周疲劳预测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多场耦合进行缸盖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计算分析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缸盖温度场的计算值与缸盖底板温度场的测量值一致,缸盖计算预测的疲劳危险区与实际缸盖裂纹产生的位置一致。针对原机存在的排气道裂纹问题,提出了两种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壁厚之后,裂纹处的应力从245MPa降至230MPa,而将缸盖材料从灰铁更换为蠕铁后,应力也得到明显下降。
杨明成晓北汪鑫张宏飞
关键词:内燃机缸盖传热流固耦合
多次喷射对柴油机燃烧与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基于1台高压共轨涡轮增压柴油机,采用不同的预喷正时、预喷油量与后喷正时等,研究了多次喷射对燃烧放热、排放生成与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以实现均质压燃和低温燃烧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预喷正时提前,缸内峰值压力降低,主燃阶段的滞燃期缩短,NOx和炭烟排放均降低;随预喷油量增加,预喷阶段燃烧的放热率和最大压力升高率增大,NOx和HC排放增大,而PM和CO排放降低;随后喷始点推迟,缸内压力与主放热率峰值差异变小,NOx排放降低,但炭烟排放先增大后逐渐降低。
栾兴存成晓北殷勇刘贝董世军刘寰汪鑫
关键词:直喷式柴油机放热率
乙烯-正庚烷混合燃料在碳烟生成中的协同效应被引量:4
2016年
在对冲扩散火焰中对乙烯-正庚烷混合燃料的燃烧进行了模拟研究.耦合的反应机理包含正庚烷的裂解、C0-C4核心小分子反应、初始苯环生成、拓展到六苯并苯(A7)的PAH化学和包含36步成核反应的碳烟表面机理.在预混火焰中对正庚烷的燃烧进行了模拟,得到的关键组分的浓度变化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在对冲扩散火焰中对乙烯-正庚烷掺混燃料的燃烧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正庚烷掺混比的增加,碳烟体积分数(SVF)、苯及PAH的峰值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掺混比为5%,时,SVF的峰值达到最大.对苯的生成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丙基和甲基在这种协同效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随着掺混比的增加,苯与PAH的反应生成区逐渐往氧化剂侧移动,越过滞止平面后苯的生成率和消耗率均大大降低.
邱亮成晓北魏文明汪鑫吴辉王兆文
关键词:乙烯正庚烷多环芳香烃对冲扩散火焰
柴油机配气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测量分析
配气机构是柴油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内燃机的工作性能、噪声、振动与工作可靠性等.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试验测量是设计、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一中速单杠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转速下对其配气系统的...
郗涛成晓北汪鑫刘堂俊
关键词: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文献传递
基于柴油机流固耦合计算的缸盖热-机械疲劳分析研究
着柴油机新的控制方法和研究概念的产生,不断提升的燃烧温度和最高爆压也对柴油机的结构设计和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一台增压柴油机缸盖结构可靠性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结合实验数据和经验方法的比较准确而其快速的柴油机缸盖结构C...
杨明成晓北汪鑫
关键词:柴油机
内燃机配气机构气门振动解析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对比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连续小波变换(CWT)方法对内燃机配气机构气门振动解析,结果表明:EMD方法解析过程简单,具有较高的自适应性,但不能解决频率混叠问题;STFT方法因为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相互制约,存在解析精度低的缺点;CWT方法虽然计算量大,解析过程复杂,但是解析精度最高.通过CWT方法,原始气门加速度信号可以分解为凸轮加速度、燃烧振动、气门摇臂碰撞振动、凸轮振动、气流振动、气门落座振动和相邻气门振动等振动信号,其中气门落座振动、气门摇臂碰撞振动是气门振动的最主要来源,应该重点优化.
王兆文覃国宇郭凯常伟杰汪鑫成晓北
关键词:内燃机配气机构经验模态分解短时傅里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