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

作品数:28 被引量:45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遥感
  • 6篇生态
  • 5篇土地利用
  • 4篇生态系统
  • 4篇自然保护
  • 3篇遥感监测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遥感技术
  • 2篇遥感数据
  • 2篇生态安全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湿地
  • 2篇水电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自然保护地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网络
  • 2篇洪涝
  • 2篇保护区
  • 2篇城市

机构

  • 28篇中华人民共和...
  • 1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28篇李静
  • 7篇刘晓曼
  • 6篇蔡明勇
  • 5篇王昌佐
  • 5篇王桥
  • 5篇刘慧明
  • 5篇万华伟
  • 5篇杨旻
  • 4篇侯鹏
  • 4篇屈冉
  • 3篇翟俊
  • 3篇肖如林
  • 3篇徐新良
  • 2篇申文明
  • 2篇庄大方
  • 2篇吴绍洪
  • 2篇蔡红艳
  • 2篇高彦华
  • 2篇于伯华
  • 2篇潘韬

传媒

  • 5篇地球信息科学...
  • 3篇地理研究
  • 3篇环境与可持续...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核安全
  • 1篇江苏省植物生...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管与评价技术体系被引量:33
2016年
基于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技术,构建了集目标、内容、指标、流程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管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最后,为了验证方法体系的可靠性,以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有工矿用地、旅游用地、采石场、农业用地、居民点、其他人工设施和道路7种人类活动类型,人类活动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60%,以农业用地为主,占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总面积的89.41%.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实验区人类活动总面积5554.9hm^2、总数量231处,分别占人类活动总面积和总数量的68.65%和58.93%.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00697,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不利于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刘晓曼李静刘玉平刘慧明闻瑞红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
基于遥感技术的水电梯级开发及对生态系统影响遥感监测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对遥感技术在梯级开发水电站识别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中的应用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水电站类型和规模特征,选择合适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河流梯级开发水电站进行遥感识别,进而开展河流梯级开发水电站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动态监测;(2)梯级开发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从大坝枢纽区和整个库区两个方面开展分析,大坝枢纽建设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区域土壤侵蚀风险增加;对整个库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淹没大量农田、林草、滩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移民数量大,水域大幅增加但河流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建筑及道路增长迅速。
李静王昌佐万华伟
关键词:水电梯级开发生态影响遥感技术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青岛市林地生态格局评价与优化被引量:10
2012年
设计并在GIS平台上开发了基于智能体的生态格局评价模型,以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地空间格局及生态网络保护框架对于物种生存与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状相比,不同等级的生态网络框架对物种种群数量与物种迁移都有明显提升,且等级越高的生态网络框架提升作用越明显。然而仅仅依靠生态网络框架不足以使研究区域林地系统形成功能上的相互连通,因此,在分析研究区域现状土地利用格局基础上,提出与湿地系统结合,在胶州湾周围及大沽河干流地区增加林地的空间布局。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林地空间格局结合生态网络框架能有效提升林地之间的物种扩散。基于模拟结果,为研究区林地生态格局构建提出如下建议:(1)保证现有的规模较大的林地不被破坏;(2)青岛市中部湿地系统可以作为新增林地的理想区域;(3)生态网络框架可作为青岛市建立城市组团间生态间隔的空间参考。
傅强毛锋王天青杨丙丰吴永兴李静
关键词:智能体模型
论自然保护地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77
2017年
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地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关系是合理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基础。以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辨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空间缺失,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保障需求提出生态保护管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488.42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51.38%。生态系统类型以草地、森林、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三种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371.24万k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6.0%。2000-2010年,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构成整体稳定,对保护生态空间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有少量转化,不同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转换特征略有差异。(2)综合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和重要区总面积为321.4万km^2,占区域国土总面积的66.02%。森林、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主体。2000-201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改善,但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无明显变化。(3)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的31.7%没有在自然保护地内,是今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自然保护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保障需求,迫切需要基于国家治理模式、建立最严格保护制度,提高自然规律认知水平、强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完善分类分区管理、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协同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综合监管、严格生态损害责任追究。
侯鹏杨旻翟俊刘晓曼万华伟李静蔡明勇刘慧明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我国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我国秸秆焚烧、沙尘、气溶胶、颗粒物、灰霾等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水华、水质参数、水表温度、热污染、核电厂温排水等水环境遥感监测,以及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干旱、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应用。同时,指出目前国产卫星红外载荷业务化应用程度不高、辐射定标能力不足、应用反演算法原创性不强、地面观测和试验验证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需大力发展国产红外传感器、提高辐射定标能力、发展国内原创监测算法、建设大型环保应用综合试验场等建议,以促进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赵少华王桥游代安姚云军朱利随欣欣张丽娟李静
关键词:秸秆焚烧沙尘温排水地表温度城市热岛
除草剂百草枯对蓝藻和绿藻的毒性
为评估除草剂百草枯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毒害效应,测定了百草枯对4株蓝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 XW01,M.aeruginosa 7806)、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集胞藻(Syne...
张慧李静李建宏葛峰周军英
文献传递
基于历史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城市脆弱性定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42
2016年
基于历史暴雨洪涝灾情数据构建脆弱性曲线,定量研究北京市在不同降雨量下的宏观脆弱性。分析显示,在现有的抗灾能力下,相同降雨量所导致的农作物受灾率值最高,死亡失踪率值最低;随着最大2 d降雨量增大,承灾体的损失率增加明显,当最大2 d降雨量重现周期达到百年一遇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暴露状况下,受灾人口数将达到147.4万人,死亡失踪人数也将有可能达到50人左右,农作物受灾面积有可能达到7万hm2,倒塌和损坏房屋将可能达到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400亿元。北京市的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
杨佩国靳京赵东升李静
关键词:暴雨洪涝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被引量:18
2016年
本文利用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高、覆盖面积大、获取便捷的特点,构建优先区人类干扰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提取人类干扰类型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人类干扰数据进行栅格运算,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指数(Human Disturbance Index),定量评价了优先区内人类干扰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并以桂西黔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进行优先区内人类干扰状况定量评价,数据易获取、过程易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推广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指数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可为优先区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优先区保护和日常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刘慧明刘晓曼李静蔡明勇王桥裴亮申文明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突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针对尼泊尔8.1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破坏,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在Ⅸ级、Ⅷ级烈度区内,采用面向对象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相交互方式,结合野外地面实地调查,通过灾前、灾后等多期卫星数...
杨旻肖如林李静蔡明勇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卫星数据
文献传递
蒙古国与中国接壤处近10年植被长势遥感监测
2013年
为掌握蒙古国植被长势状况,以中蒙边界蒙古国一侧400 km宽范围为监测对象,以SPOT VEGETATION、MODIS Land Cover、MO-DIS NPP为数据源,对该区域近10年植被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初级生产力比较低,主要以NPP<500 g/(cm2.a)为主;2000年NPP<500 g/(cm2.a)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5.6%,2010年占46.06%,植被长势变差;2010年灌丛、水体、耕地、未利用地、林地面积比2001年分别减少了16 533.2、878.6、19 920.8、103 265、287.9 km2。2005~2010年段土地利用动态度全部高于2001~2005年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加快。2005年中部偏东区降水量的减少是植被覆盖度和NPP降低的主要因素,2005、2010年的西北部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多、灌丛退化最严重的区域,2010年的中部偏东区由于农田的大幅度减少、农作物的减少,人类活动是导致两个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和NPP减少的主要因素。
屈冉王昌佐高彦华李静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