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50 被引量:290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斜视
  • 15篇手术
  • 12篇眼外科
  • 12篇眼外科手术
  • 12篇外科
  • 12篇外科手术
  • 11篇动眼肌
  • 11篇眼肌
  • 8篇眼球运动
  • 5篇眼科
  • 5篇直肌
  • 5篇上斜肌
  • 5篇斜肌
  • 5篇儿童
  • 4篇综合征
  • 4篇外直肌
  • 4篇肌麻痹
  • 4篇成像
  • 3篇代偿头位
  • 3篇眼肌麻痹

机构

  • 49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市眼科医...
  • 2篇天津市眼科研...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天津市儿童医...
  • 1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昆明市儿童医...
  • 1篇天津市宝坻区...

作者

  • 49篇张伟
  • 15篇赵堪兴
  • 5篇郭新
  • 4篇陈霞
  • 4篇杨士强
  • 4篇马惠芝
  • 4篇丁娟
  • 4篇张伟
  • 3篇岳以英
  • 3篇朱丽娜
  • 2篇王玉川
  • 2篇刘明美
  • 2篇李宁东
  • 2篇李月平
  • 2篇谢芳
  • 2篇田璐
  • 2篇张伟
  • 1篇尹智
  • 1篇周炼红
  • 1篇王乐今

传媒

  • 38篇中华眼科杂志
  • 4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斜肌折叠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术对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单眼上斜肌麻痹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上斜肌折叠术的患者25例,其中12例患者曾有下斜肌或下直肌减弱术史.术前详细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眼球运动、垂直斜视角、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d及30d行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与视乳头的夹角(FDA),记录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双眼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5例患者术前均有度数小于12△的垂直斜视并伴有明显的代偿头位,给予上斜肌折叠6~10mm不等,术后患者垂直斜视度数小于3△,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或消失.眼底照相显示患者术前患眼FDA为-10.60°±4.93°,对侧眼为-9.67°±5.47°,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前双眼总FDA为-20.27°±6.00°,术后1d及30 d总旋转度数分别为-10.53°±8.04°、-10.83°±7.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1,P<0.01).结论 上斜肌折叠术可有效地矫正由于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外旋转斜视,同时解决小度数的垂直斜视,有利于患者代偿头位的改善.
刘明美张伟
关键词:斜视眼肌麻痹动眼肌眼外科手术体位
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视功能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453,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8,-4.503;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27,-10.393;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4,P=0.203)。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
陶俊郝瑞郭雅图张伟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智力障碍儿童视功能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达到功能治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32例,进行术前Newcastle评分、远近Worth 4点灯,术前、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眼位,术前和术后6个月视功能分析仪(FVA)远立体视、Frisby Davis Distance(FD2)远立体视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近立体视检查,分析术后6个月眼位成功和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因素和最佳手术时机的截断点。结果13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者84例,手术成功率为63.6%;欠矫者44例,欠矫率为33.3%;过矫者4例,过矫率为3.0%。术后6个月眼位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视远斜视角和术前33 cm Worth 4点灯与术后6个月眼位有关(系数b=-0.093,P=0.037;系数b=0.725,P=0.017),术前33 cm Worth 4点灯和术后6个月眼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645,说明术前33 cm Worth 4点灯结果对术后6个月眼位分析诊断价值较低;术后第1天眼位在0^+10 PD的7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均获得成功。术后眼位矫正成功和失败患者FVA远立体视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P=0.04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和术前6 m FD2远立体视与术后FVA远立体视均相关(系数b=-0.213,P=0.023;系数b=0.021,P=0.03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术前6 m FD2测量的远立体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257和0.752,前者无诊断价值,后者诊断价值中等,最佳截断点是22.5″。结论术后第1天眼位影响术后眼位成功率;术后第1天的理想眼位是0^+10 PD;术后远立体视可明显改善,6 m FD2远立体视下降至22.5″之前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术后功能治愈率。
刘艳丽刘艳丽张伟张伟陈霞
关键词:双眼视立体视
关注中枢视觉损伤被引量:1
2021年
中枢视觉损伤(CVI)是中枢视觉通路受损,导致视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最常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发达国家儿童视觉损伤最常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也日见增多。CVI患儿除视功能严重受损外,还常缺少独立生存能力,家庭、社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抚养和教育成本。本文从了解CVI常见病因和临床特征,掌握CVI基本检查方法和意义,重视CVI早评估、早发现和早干预,加强CVI宣传普及预防工作和多学科交叉合作4个方面,强调关注CVI和给予CVI患儿更多、更为有效的关爱。
张伟
关键词:视觉障碍视通路膝状体神经通路
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被引量:137
2021年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由于形觉剥夺和(或)双眼异常的相互作用所致,根据病因分为斜视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和形觉剥夺性弱视。弱视需要正确诊断、尽早干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继2011年制定弱视诊断相关共识,再次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汇总与弱视治疗相关的专家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眼科医师提供参考,规范我国临床弱视诊疗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弱视诊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张伟亢晓丽刘虎赵晨李月平李月平王利华王乐今
关键词:弱视儿童保健服务
前部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矫正成年人外旋转斜视的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郝瑞陈丽萍刘阳张伟赵堪兴
关键词:外斜视眼外科手术复视
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会使视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发生适应性调整,细胞外基质中的神经周围网在这个过程中被证实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主要包裹的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INs)亦参与了视觉发育关键期可塑性调控。PV^(+)INs为一类表达小清蛋白的中间神经元,存在于大脑各部分。尤其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异性调控这类神经元不仅解释了弱视、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等疾病的潜在治疗机制,还为这些疾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现对PV^(+)INs从起源到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过程中各类调控因素,以及其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皮质可塑性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杨诗巧郝瑞张伟
关键词:小清蛋白视皮层关键期
斜视专业应关注神经眼科问题被引量:5
2019年
任何兼有神经系统和眼部异常的疾病均属神经眼科研究范畴,神经眼科疾病分为视觉传入系统障碍和视觉传出系统障碍两大类。视觉传入系统障碍主要引起视力下降或丧失,而视觉传出系统障碍引起的神经眼科疾病,由于主要表现为斜视、复视、眼球运动异常以及异常头位等,故常首诊于斜视与小儿眼科,而部分眼科医师仅从眼外肌疾病角度思考问题,易忽略视觉传出系统障碍导致的神经眼科问题,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扰。因此须从掌握常见视觉传出系统障碍性神经眼科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多条颅神经麻痹在颅脑中定位的意义入手,重视眼球震颤和瞳孔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关注首诊于眼科的传出系统障碍性神经眼科疾病,才能给予患者准确、及时的诊疗指导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张伟
关键词:斜视视通路传入通路传出通路
中国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被引量:45
2019年
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是儿童屈光不正检查的主要环节,而睫状肌麻痹剂的选择和应用对于儿童验光的准确性和用药安全性均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阿托品一直是我国儿童最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近几十年来合成的抗胆碱药物托品酰胺、环喷托酯陆续在国外临床使用,尤其环喷托酯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大多数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的首选药物。在我国,眼科医师对儿童验光应如何合理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尚存在争议。为了规范睫状肌麻痹剂在我国儿童屈光检查中的应用,保证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的可靠性和用药的安全性,也为患者就诊提供方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本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临床可使用的睫状肌麻痹成品制剂的特点,讨论并制定了专家共识,旨在指导我国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使用睫状肌麻痹剂,使我国儿童眼病诊疗工作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科学组张伟
关键词:睫状肌麻痹剂中国儿童安全用药用药安全性眼科医师
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上斜肌磁共振成像形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上斜肌麻痹性患者上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3例(30只眼),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2±13)岁(12~53岁)],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15)岁(17~62岁)];同时招募20名健康志愿者[男性11名,女性9名,年龄(35±13)岁(15~60岁)]。观察上斜肌MRI冠状位形态学改变以及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的变化,分析其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与旋转斜视的影响。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及Pe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上斜肌麻痹患者30只麻痹眼中MRI冠状位可发现上斜肌有类似于圆形(19只眼)和细长的椭圆形(11只眼)两种形态学改变。呈圆形、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10.38±1.76)mm^2、(11.16±2.02)mm^2,均小于16只非麻痹眼的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14.16±1.8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08,P<0.001;Z=5.178,P<0.001),亦小于健康对照40只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15.40±1.7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15,P<0.001;Z=6.330,P<0.001)。圆形、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肌肉体积分别为(104.92±13.36)mm^3、(110.43±16.11)mm^3,均小于非麻痹眼[(254.57±20.15)mm^3]和健康对照眼[(258.04±16.3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麻痹眼比较,Z=7.511、5.396,均P<0.001;与健康对照眼比较,Z=10.040、6.936,均P<0.001)。圆形与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麻痹产生的垂直斜视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圆形改变的上斜肌麻痹产生的旋转斜视小于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麻痹产生的旋转斜视(5.47°±1.05°与7.36°±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5)。圆形、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体积与第一眼位垂直斜视的角度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但与第一眼位旋转斜视的角度�
郝瑞张伟赵堪兴
关键词:眼肌麻痹斜视动眼肌磁共振成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