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立群

作品数:40 被引量:267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脏
  • 9篇血管
  • 9篇血压
  • 9篇高血压
  • 8篇心房
  • 8篇心血管
  • 7篇动脉
  • 7篇心房颤动
  • 7篇心肌
  • 7篇心力衰竭
  • 7篇心律
  • 7篇衰竭
  • 7篇房颤
  • 6篇心室
  • 6篇心血管病
  • 6篇心血管病学
  • 6篇血管病
  • 6篇血管病学
  • 6篇慢性
  • 5篇电交替

机构

  • 39篇云南省第一人...
  • 2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文山州人民医...
  • 1篇玉溪市人民医...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丁立群
  • 34篇范洁
  • 21篇王礼琳
  • 17篇张进
  • 13篇姜玲
  • 12篇张曦
  • 5篇张云梅
  • 5篇高晓龙
  • 4篇高田
  • 4篇庞明杰
  • 4篇周乐今
  • 4篇谢红
  • 3篇封淑青
  • 3篇王兆禹
  • 3篇苗云波
  • 3篇邓旭
  • 3篇张宏
  • 3篇张翔
  • 2篇陈明
  • 2篇壮可

传媒

  • 7篇中国心脏起搏...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地区一心肌病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
2016年
目的对一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共存的家系成员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筛查,以期发现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初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人选2013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6名,另选取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种族与上述家系成员相匹配的健康云南人215名作为对照。询问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由华大基因公司完成先证者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的可疑突变。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和(或)电话进行随访,内容包括家系成员死亡及其原因,是否有新发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随访1年或至患者死亡。结果家系中先证者(Ⅲ9)及其父亲(Ⅱ7)携带TTNc.604A〉G(P.Lys202Glu)、TAZc.580A〉G(P.Ile194Val)及MYH7c.730T〉C(p.Phe244Leu)3种错义突变,先证者起病时心功能较差,并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而其父无明显临床症状。健康对照人群中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云南心肌病家系存在MYH7、TTN和TAZ基因突变,携带复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其所患心肌病具有发病早、表型严重的特点。
向虹张进郝应禄范洁李发有王礼琳丁立群张曦匡晓晖高晓龙
关键词:心肌疾病突变表型
高血压病患者体循环动脉重构性变化被引量:13
2002年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重构性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检测 1~ 2级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及桡动脉管径、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扩张性、管壁顺应性等指标 ;以协方差分析校正其他因素的混杂影响后 ,比较高血压组 6 3例与正常对照组 31例间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差异 ,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甄选影响血管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和结论 高血压组主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和面积及其与动脉内径和管腔面积的比值显著增大 ,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显著降低 ;校正Age ,Sex ,BMI ,HR ,MAP ,PP ,Smoke,FPG ,LDL ,TG等可能影响血管重构的因素影响后显著性依然存在。动脉平均压和脉压水平是血管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血压水平越高 ,内膜中层厚度越大 ;脉压越大 ,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越差。其他影响高血压病血管重构的因素 ,特别是体重指数、吸烟及血脂水平等 ,在高血压病心血管重构和器官损害的防治中应加强关注。
王兆禹陈明丁云川丁立群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扩张性体循环体重指数血脂水平吸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2014年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慢性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本身是慢的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成功植入CRTD并打开心室感知反应及房颤传导反应功能。比较CRT-D植入术前和植入术后1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心脏病症状评分(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和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值(12-TP-MAX-D)。结果①12例随访1年内均无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无死亡。②双室有效起搏比率达到93%±5%。③有3例在CRT-D植入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④CRT-D植入后1年GWB、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较植入前均有明显改善[(70.25±16.61)vs(54.62±15.27),(16.67±5.23)vs(9.28±4.52),(320±65.24)m vs(214±43.74)m,2.43 vs 3.30,P均<0.05];CRT-D植入后1年,LAD缩小,LVEF升高,MRA减少[(40.2±10.6)mm vs(47.5±12.3)mm,(0.40±0.07)vs(0.28±0.05),(3.8±1.6)cm2vs(5.6±2.3)cm2,P均<0.05];IVMD、12-Ts-SD和12-TP-MAX-D得到改善[(35.4±17.8)ms vs(48.1±12.3)ms,(31.5±10.7)ms vs(44.5±15.2)ms,(100.6±22.9)ms vs(127.5±42.7)ms,P均<0.05]。结论慢心室率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从CRT-D治疗中获益。
丁立群孙小军范洁张进王礼琳张曦高晓龙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室感知反应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被引量:3
2014年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内传导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国外文献报道CRT无应答的发生率在20%~30%。无应答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CHF患者伴发心房颤动(AF)导致双心室起搏的比例显著降低。本研究应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的CRT或CRT-D心室感知反应(ventricular sensing response,VSR)新功能,比较AF患者开启VSR功能前后QRS波时限、双心室起搏比例、临床参数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进而评价VSR功能的临床疗效。
张进范洁王礼琳丁立群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房颤动
房室结消融+起搏器治疗永久性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
范洁兰炳炎丁立群苗云波谢红邓旭王礼琳周乐今孟洁叶琼芝武丽萍
该研究通过观察房颤患者经房室结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术前及后12月GWB[1](总体幸福感量表)及CSS[2](心脏病症状评分表)问卷方式的评分(前者通过患者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
关键词:
关键词:心房颤动起搏器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食管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后食管粘膜的改变。方法 42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消融术式为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使用冷盐水大头,温度控制在45℃,功率控制在30-35 W。术后24 h内对患者胸痛进行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并行胃镜检查,对于胃镜检查证实有食管粘膜损伤的患者给予低温流质饮食,并加用含质子泵抑制剂等多种胃黏膜保护剂口服。结果 VAS评分:0分12例;1分10例;2分4例;3分5例;4分3例;5分5例;6分2例;7分1例。发生食管损伤20例,发生率为48%,其中溃疡8例,发生率为19%,其余为红斑12例,均未发生左房食管瘘。术后患者胸痛症状的VAS评分与食管损伤正相关(r=0.827,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损伤食管,且损伤程度与胸痛VAS评分呈正相关。
张曦范洁王礼琳丁立群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食管损伤质子泵抑制剂
微伏极T波电交替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估微伏极T波电交替(MTWA)能否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起病7d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75例入选,根据起病12h内有无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分为两亚组:Ia组(n=68行直接PCI),Ib组(n=107未行直接PCI)。另选无心肌梗死来我院健康体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做动态心电图用时域分析法检测MTWA最大值,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用心室晚电位分析仪检测心室晚电位,观察住院期间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并比较上述这些指标组间有无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果心肌梗死组合并糖尿病者高于对照组,Ib组合并糖尿病者高于Ia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和MTWA最高值均高于对照组,而LVEF值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两亚组间比较,Ib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和MTWA最大值均高于Ia组,而LVEF值低于Ia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WA最大值、LVEF、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和有无糖尿病是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0.29、0.21、0.13,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82、1.55、1.36、0.87,MTWA的相关性最强(R=0.34),相对危险度最高(OR=2.82)。当LVEF和心室晚电位进入回归方程时,决定系数R^20.448,增加MTWA最大值进入回归方程后,决定系数R^2显著增加至0.628。结论MTWA最大值、LVEF和心室晚电位是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因子,MTWA的预测价值优于LVEF和心室晚电位。如果三者联合运用能更好地预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丁立群范洁张进王礼琳姜玲
关键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晚电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
运动康复治疗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舒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7年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运动耐力、舒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了100例NYHA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存心衰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运动康复组和对照组。运动康复组采用踏车运动康复,训练强度为基线水平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测得的峰值氧耗量(peak VO_2)50%~80%。每周运动3次,每次40min。在基线及12周随访结束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peak VO_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无氧阈氧耗量(VO_2AT),最大运动功率和最大运动时间;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并计算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E/e'),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LVEF;测试6 min步行距离;测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通过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运动康复组及对照组随访12周后peak VO_2、VO_2AT、最大运动功率、最大运动时间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前增加(P<0.05);VE/VCO2slop、E/e'、LAVI及MLWHFQ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运动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LVMI、LVEF及NT-proBNP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改善了LVEF保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左室舒张功能及生活质量。
丁立群张云梅张进壮可范洁杨洁琼
关键词:运动康复左室舒张功能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中室颤发生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室颤)出现的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1994年3月至2006年5月我院完成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1620例次,回顾性总结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病例,临床资料和抢救体会,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620例冠脉介入术发生室颤7例(0.4%),6例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抢救失败。室颤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发生室颤前均有冠状动脉压力下降。结论室颤易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术中应密切监测压力及心电图变化,及早实施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庞明杰丁立群赵燕张云梅张宏黄春涛
关键词:心血管造影术血管成形术心室纤颤
微伏极T波电交替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价值
目的探讨微伏极T波电交替(MTWA)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及MTWA不同检测时间对急性心梗后患者的危险分层是否存在影响。同时探讨MTWA对QT间期延长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价值及β受体阻滞剂对恶性心律失常及MTWA...
范洁丁立群张进王礼琳姜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