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庆锋

作品数:58 被引量:672H指数:1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1篇土壤
  • 12篇保护地
  • 10篇设施土壤
  • 10篇灌溉
  • 9篇保护地土壤
  • 7篇有机碳
  • 7篇玉米
  • 7篇土壤酸化
  • 6篇黑土
  • 6篇不同灌溉
  • 5篇盐渍
  • 5篇盐渍化
  • 5篇养分
  • 5篇土壤盐
  • 5篇团聚体
  • 5篇还田
  • 5篇交换性
  • 5篇灌溉方法
  • 5篇灌溉方式
  • 4篇栽培

机构

  • 58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辽宁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作者

  • 58篇范庆锋
  • 49篇张玉龙
  • 38篇邹洪涛
  • 37篇虞娜
  • 36篇张玉玲
  • 11篇黄毅
  • 8篇王展
  • 7篇党秀丽
  • 7篇叶旭红
  • 4篇杨春璐
  • 4篇安晶
  • 4篇陈重
  • 3篇刘畅
  • 3篇张西超
  • 3篇李文
  • 3篇王胜楠
  • 3篇王丽娜
  • 3篇韩冰
  • 3篇马迎波
  • 2篇李法云

传媒

  • 11篇土壤通报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土壤学报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北方园艺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土壤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节水灌溉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2013年耕...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省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进行全面生产调查的基础上,自辽宁省主要蔬菜保护地生产区采集保护地及其相邻露地大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全盐含量,探讨了当地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保护地土壤全盐含量显著高于相邻露地相应土层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分别是相邻露地土壤的1.5~17.0倍和1.2~11.3倍,盐分表聚现象明显;(2)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现象较为严重,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全盐含量超过2 g kg-1的土样分别占46%和29%,而露地大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样全盐含量均在2 g kg-1以下。(3)区域间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同,沈阳法库、大连瓦房店、朝阳喀左和鞍山海城等地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重,沈阳新民和丹东东港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轻,其它地区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居中;(4)土壤盐渍化与改种保护地前土壤盐分含量及改作保护地后种植年限、施肥量、复种指数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应加强相关研究,采取措施,积极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
苏敏张玉龙张玉玲范庆锋虞娜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盐渍化
国际化视野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0
2015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的不断增加,研究国际化视野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以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现状为基础,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师生国际交流平台四个方面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进行分析,提出该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途径。
党秀丽刘畅邹洪涛范庆锋赵野李炳学张玉龙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
冻融作用对土壤胶体及胶体结合态铅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以东北地区棕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控温和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处理下铅污染土柱中土壤胶体和胶体结合态铅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高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条件下冻融作用促进土壤胶体的迁移;土壤低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土壤胶体的影响减弱。淋洗试验中,土壤胶体在前20 min内大量淋失出土体,随后淋失量急剧减少;且前20 min内的土壤胶体淋失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污染土柱中铅主要以胶体结合态的形式迁移,其迁移特征和受冻融作用影响的趋势与土壤胶体类似。冻融处理后滞留在土柱深层的铅含量较高,表明冻融作用能够促进铅向深层土壤迁移。
王展邹洪涛范庆锋岑佳蓉张玉龙
关键词:冻融土壤胶体迁移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被引量:27
2014年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处理的平均容重为1.34 g·cm -3,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干筛团聚体以>5 mm 团聚体增加为主占18.69%~27.20%,抵抗外力破坏而保持原有形态的能力增强;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均较对照和深耕有所提高;施入秸秆量800 kg·667m -2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和土壤结构体破碎率降低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表现出秸秆深还田处理的持水量要高于对照处理。
邹洪涛王胜楠闫洪亮马迎波范庆锋黄毅张玉龙
关键词:土壤结构团聚体水分特征
不同灌溉方式设施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6年
为探明3种灌溉方式设施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不同灌溉方式(滴灌(D30)、渗灌(S30)、沟灌(G30))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差异以及土壤温度、湿度、无机氮、反硝化细菌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后1~8d设施土壤会出现明显的N_2O排放高峰;整个番茄生长季沟灌处理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分别较滴灌和渗灌处理高出52.74%和50.82%;与沟灌处理相比,滴灌处理和渗灌处理土壤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54.31%和53.30%。土壤N_2O排放与硝态氮含量(P〈0.05),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温度、铵态氮含量之间关系不显著。不同灌溉方式土壤反硝化细菌丰度差异显著,表现为G30〉S30〉D30;土壤N_2O排放与反硝化细菌nosZ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土壤湿度、硝态氮、反硝化细菌nosZ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与沟灌相比,滴灌与渗灌能够减少设施土壤N_2O排放量。
韩冰叶旭红张西超李文范庆锋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设施土壤N2O排放反硝化细菌实时荧光定量
土体重构对旱田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以旱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常规耕作(CK),0-10cm与10-20cm土层置换(TC1),0-20cm与20-40cm土层置换(TC2),0-30cm与30-60cm土层置换(TC3),0-10cm土层混合(GF1),0-20cm土层混合(GF2),0-30cm土层混合(GF3)对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土体重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耕翻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但除土壤脲酶含量和GF2处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层置换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层次差异显著,土层置换处理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均匀分布;土层置换处理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活化土壤养分。
卢佳邹洪涛张玉龙范庆锋张玉玲虞娜黄毅
关键词:耕翻微生物量土壤酶
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积累及pH值的影响被引量:66
2009年
对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保护地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和土壤pH值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和电导率均明显高于露地土壤,露地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29 g/kg,露地改为保护地10年左右土壤的平均含盐量上升至1.56 g/kg,相应的EC值达到0.53 mS/cm,已超过作物的生育障碍临界点(EC>0.50 mS/cm)。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6年,土壤pH值从6.50降低至5.50以下,超过了蔬菜出现生理障碍的临界土壤pH5.52。保护地土壤NO3-,SO42-,Cl-和Ca2+,Mg2+,K+,Na+等盐分离子含量均较露地土壤大大增加,但HCO3-则低于露地土壤;保护地土壤pH值的下降与NO3-,SO42-,Cl-的大量积累关系密切,而全盐中Ca2+,Mg2+,Na+相对比例的下降在土壤pH值下降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范庆锋张玉龙陈重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16年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和物理分组技术分离提取各级团聚体及其颗粒有机物,采用^(13) C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分析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 C值。结果表明,黑土区水稻土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25mm团聚体中,尤其是2~0.25mm团聚体中;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值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2mm和2~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截获或碳固定能力,而0.25~0.053mm和<0.053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大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固持或稳定的能力;除B-2土样外,各土样均以2~0.25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大,以0.25~0.053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小,且该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7,P<0.01),表明微团聚体闭蓄态的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土壤颗粒有机碳及各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也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因此,黑土区水稻土中>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团聚体颗粒有机碳作为活性碳库,较总有机碳更易反映黑土区水稻土有机碳的周转变化,其敏感性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强。
徐文静丛耀辉张玉玲段鹏鹏范庆锋张玉龙
关键词: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
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以东北地区棕壤为供试土样,采用人工控温,室内培养的方法,使土样经受不同冻融处理,研究了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冻融次数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表现为冻融降低了棕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冻融作用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有机碳基本一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对冻融处理的反映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反映不同冻融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王展张玉龙张良范庆锋刘畅
关键词:冻融含水量棕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
秸秆集中深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3
2015年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在同一水吸力下,秸秆上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12 000kg/hm2(S2)>18 000kg/hm2(S3)>6 000kg/hm2(S1)>CK,而在秸秆下层中则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ROC、POC、LF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各组分含量与TOC呈正直线相关关系,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各组分碳含量均以12 000kg/hm2(S2)处理最高;土壤氧化稳定系数为CK>秸秆深还田处理。由此说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存,且以12 000kg/hm2(S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王胜楠邹洪涛张玉龙虞娜张玉玲范庆锋黄毅
关键词:土壤水分有机碳组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