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立琨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基因
  • 3篇蛋白
  • 3篇脂肪
  • 3篇脂肪性
  • 3篇脂肪性肝病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酒精性脂肪性...
  • 3篇非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肝病
  • 3篇肝脏
  • 2篇凋亡
  • 2篇诱导基因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维甲酸

机构

  • 5篇青岛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庄立琨
  • 4篇许桂平
  • 4篇童建华
  • 3篇辛永宁
  • 3篇贾培敏
  • 2篇邹清平
  • 2篇楼叶江
  • 1篇张颖婷
  • 1篇张长林
  • 1篇武丽芳
  • 1篇刘鹏
  • 1篇赵鹏
  • 1篇杨颉
  • 1篇潘晓蓉
  • 1篇臧运金
  • 1篇马瑜珊
  • 1篇宣世英
  • 1篇晏伟伟
  • 1篇王渊渊
  • 1篇张杰

传媒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甲酸诱导基因G蛋白调控p21基因表达的机制
2014年
目的 研究维甲酸诱导基因G(RIG-G)蛋白调控p21基因表达的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血病细胞株NB4中过表达RIG-G蛋白对p2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U937细胞中过表达RIG-G蛋白对c-Jun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将c-Jun表达质粒与含p21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质粒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c-Jun蛋白对p21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过表达RIG-G蛋白能明显上调p21蛋白的表达水平;而且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随着内源性RIG-G蛋白被明显地诱导表达,p2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在过表达RIG-G蛋白的U937细胞中,JNK和c-Ju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明显下降,而JNK和c-Jun总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变化.当U937细胞中加入JNK抑制剂SP600125后,尽管JNK蛋白的磷酸化被完全抑制,但与对照细胞U937T-pTRE比较,过表达RIG-G蛋白的U937T-RIG-G细胞中,c-Ju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依然明显下降.表明RIG-G蛋白不仅能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c-Jun蛋白的磷酸化,也可以以不依赖JNK信号途径的方式下调c-Ju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则显示,当293T细胞中分别转染0.1、0.5、1.0和2.0 μg c-Jun表达质粒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活性分别为转染空载体组的(83.0±1.7)%、(73.7±0.7)%、(68.9±0.9)%和(64.1±0.9)%,提示c-Jun蛋白能抑制p21基因的转录表达活性.结论 在U937细胞中,过表达RIG-G蛋白能通过多条不同的信号途径共同下调c-Ju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最终使p21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发挥阻断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生长的功能.
邹清平许桂平庄立琨张长林晏伟伟张颖婷楼叶江童建华
关键词:P21基因C-JUN蛋白磷酸化
药物(CHP)诱导Kasumi-1细胞和Su-DHL-4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正>目的:药物CHP(Chinese herba preparation,CHP)是从中药植物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据研究认为CHP能诱导某些白血病细胞凋亡,尤其是一些淋巴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则没有明显影响。CHP在临...
贾培敏马瑜珊夏迪许桂平庄立琨童建华
文献传递
肝脏TM6SF2特异性敲除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肝脏脂肪变性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构建TM6SF2肝细胞特异性敲除的小鼠模型,研究TM6SF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Cre/LoxP策略构建稳定的TM6SF2肝细胞特异性敲除的小鼠模型。给予TM6SF2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普通饮食或高脂饮食喂养16周,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质量等一般情况,空腹血糖、胰岛素等糖代谢相关指标,以及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肝脏甘油三酯等脂代谢相关的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在高脂饮食条件下,TM6SF2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的肝质量[(2.235±0.175)g vs(1.258±0.106)g,t=4.789,P<0.01]和肝指数(4.970%±0.298%vs 3.210%±0.094%,t=5.630,P<0.01)明显高于对照小鼠。同时,肝细胞TM6SF2基因缺失也会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ALT水平异常[(62.517±1.526)U/L vs(25.991±5.947)U/L,t=5.949,P<0.01]。相较于对照组,在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条件下,TM6SF2敲除小鼠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37.203±0.836)mIU/L vs(34.835±0.426)mIU/L,t=2.520,P=0.025;(41.093±1.226)mIU/L vs(35.817±0.500)mIU/L,t=3.985,P=0.007],其他与糖代谢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高脂饮食条件下,TM6SF2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肝脏内甘油三酯水平较对照组升高[(23.969±0.978)mg/g vs(18.229±1.633)mg/g,t=3.015,P=0.024]。结论肝细胞特异性敲除TM6SF2可加重NAFLD小鼠肝脏脂质蓄积和肝损伤。
张杰马学峰王艺奋王孟轲庄立琨刘守胜辛永宁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分泌干扰素α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RIG-G基因表达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深入研究维甲酸诱导基因G(RIG-G)表达中干扰素α(IFN-α)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两条信号途径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和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STAT)1缺失的人纤维肉瘤细胞系U3A细胞,检测ATRA作用于NB4细胞后,细胞内STAT2的磷酸化水平,并测定NB4细胞培养液上清及转染了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U3A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α水平,以及培养液上清对STAT2的磷酸化和RIG-G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 ATRA处理72 h后,NB4细胞内的STAT2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α浓度均明显升高[ IFN-α:( 7.6±0.3)pg/ml比(1.5±0.5)pg/ml,P<0.05].该培养液上清能够诱导STAT2发生磷酸化,并上调RIG-G的蛋白水平.U3A细胞转染IRF-1后,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α浓度也明显提高[(8.8±1.4) pg/ml比(3.4±0.4)pg/ml,P<0.05].结论 RIG-G基因的表达与ATRA和IFN-α这两条信号途径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ATRA可以通过上调IRF-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分泌IFN-α,所分泌的IFN-α能诱导STAT2发生磷酸化,并进一步增强细胞内RIG-G基因的表达.
楼叶江潘晓蓉许桂平庄立琨贾培敏童建华
关键词:早幼粒细胞维甲酸干扰素Α
TMEM6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建立与表达
2013年
目的构建带有GFP标签的TMEM64真核表达质粒,探求TMEM64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首先用RT—PCR的方法扩增白血病细胞株NB4中的TMEM64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EGFP—N2载体,然后用该质粒转染293T细胞,最后运用Western印迹检测TMEM64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该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在转染pEGFP—N2-TMEM64质粒的293T细胞中,能够检测到TMEM64一GFP重组蛋白的表达,而且该重组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膜中。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带GFP标签的TMEM64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TMEM64的功能奠定了分子基础。
武丽芳庄立琨邹清平贾培敏许桂平
关键词:真核表达载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血清细胞角蛋白-18水平与经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量化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本研究拟在经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研究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M30和M65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的相关性及其对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招募NAFL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收集受试者基本资料和临床信息,CK-18 M30和M65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对所有受试者行MRIPDFF检测,根据结果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脂肪变性(S1)组和中重度脂肪变性(S2&S3)组。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受试者,其中健康对照40例,NAFLD患者80例。血清CK-18 M30水平在S2&S3组中分别与S1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05),但健康对照组与S1组中CK-18 M3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血清CK-18 M65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CK-18 M30与MRI-PDFF诊断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r=0.404)。血清CK-18 M30预测肝脏脂肪变性程度≥S1与≥S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临界值分别为0.611与0.666、53.75%与60.71%、72.5%与79.35%、100.4 U/L与118.9 U/L。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清CK-18 M30在肝脏脂肪变性患者中水平升高,且与MRI-PDFF值呈正相关,CK-18 M30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加重相关,血清CK-18 M30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关联值得进一步研究。
胡盛龙赵莉庄立琨刘守胜辛永宁宣世英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角蛋白18磁共振成像
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和PAH-DNA加合物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代谢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1和M1基因多态性及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初诊MM患者及52例对照人群的骨髓液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骨髓液中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并进一步分析其与MM临床指标相关关系;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AH-DNA加合物浓度。结果:GSTT1缺失型基因型个体患MM的风险是非缺失型者的2.57倍(P=0.035),GSTM1缺失型个体患MM风险是非缺失型者的1.37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M患者中,Ⅲ期GSTT1缺失型基因型明显高于Ⅰ、Ⅱ期(P=0.038),而GSTT1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年龄、类型、血红蛋白、β2-MG、白蛋白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诊Hb<85 g/L与Hb≥85 g/L的M M患者相比,其GSTM1缺失型基因型明显增加(P=0.017);MM患者的PAH-DNA加合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人群(2 358±1 182 pg/ml vs 1 853±996 pg/m L)(P=0.032);GSTT1缺失型个体DNA加合物水平高于(或等于)2 100 pg/ml时,患MM的风险升高(OR=4.500,P=0.01)。结论:G STT1缺失型基因型有可能增加M M的危险性,并且GSTT1基因多态性与MM分期相关,G STM1基因多态性与M M血红蛋白水平相关,PAH-DNA加合物可能参与M M的发病,并且GSTT1缺失型个体DNA加合物水平高,更容易增加MM危险性。
王渊渊王伟杨颉李广伦庄立琨卢力丽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基因多态性
细胞角蛋白18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预测和疾病进展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慢性肝脏疾病。肝组织活检仍是评估NAFLD疾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存在有创性、潜在并发症、取样误差等局限,不适用于常规监测疾病进展与治疗预后。肝细胞凋亡可反映NAFLD疾病进展,其中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被认为是NAFLD预测与诊断最有潜力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之一。本文主要对CK-18及其相关无创预测模型在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肝纤维化等不同疾病特征中的表现进行综述,评估其对NAFLD风险预测和疾病进展评估中的价值,并讨论CK-18未来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NAFLD无创诊断工具的的可能性。
胡盛龙刘守胜庄立琨赵真真辛永宁
关键词:细胞角蛋白18肝纤维化生物标志物
MicroRNA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基因调控
2011年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5 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通过与由靶基因转录而成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miRNA表达水平的异常往往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庄立琨童建华
关键词:微小RNA血液系统肿瘤基因调控
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海藻糖是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数字随机分为无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海藻糖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90 min后于再灌注的0h和6h,收集血液和肝组织,通过分离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炎症因子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AML12小鼠肝细胞系构建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细胞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给予的海藻糖浓度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无海藻糖,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cl-2蛋白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ALT、AST及TNF-α、IL-1β和IL-2等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且肝组织发生坏死;而在给予海藻糖处理后,ALT、AST、TNF-α、IL-1β和IL-2等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且肝组织坏死面积也减少(P<0.05)。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水平下降;且实验组活化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升高。结论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炎症发生和抑制Caspase-3的活化并促进Bcl-2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利江庄立琨杨通旺刘建玉石尚亨沈昀泰华向伟刘鹏赵鹏臧运金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海藻糖凋亡炎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