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淳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胃肠
  • 6篇间质
  • 5篇间质瘤
  • 4篇预后
  • 4篇肿瘤
  • 4篇胃肠间质瘤
  • 3篇伊马替尼
  • 3篇胃肠道
  • 3篇复发
  • 3篇肠道
  • 2篇血小板
  • 2篇突变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病理
  • 2篇病理特征
  • 1篇血小板源
  • 1篇血小板源性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庄淳
  • 7篇汪明
  • 6篇曹晖
  • 5篇赵文毅
  • 5篇赵刚
  • 3篇徐佳
  • 3篇张子臻
  • 3篇屠霖
  • 2篇沈艳莹
  • 1篇邱伟箐
  • 1篇邱江锋
  • 1篇沈志勇
  • 1篇孙勇伟
  • 1篇朱纯超
  • 1篇王晓松
  • 1篇张洁
  • 1篇王鸿东
  • 1篇李敏

传媒

  • 5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患者全程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服药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GIST并接受IM维持治疗者;(2)已连续相同方式服用相同剂量IM至少4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排除服用IM仿制药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以及服用IM同时服用已知显著影响IM药代动力学相关药物者。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的18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4例,女性71例;中位年龄60(30~89)岁;晚期患者63例。术前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均一次口服IM400mg/d,KIT外显子9突变的患者及IM400mg/d治疗期间疾病进展者一次口服IM600mg/d;如患者服药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则减量或分两次服用。采集外周静脉血(采集时间为:一次服药者为末次服药后22~24h,两次服药者为每天第一次服药前2h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患者的IM血药浓度。IM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临床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185例患者共采集241份稳态IM药物谷浓度血样。分析结果显示,服药剂量为300mg/d和400mg/d的患者,IM血药浓度分别为(942.4±433.5)μg/L和(1340.0±500.1)μg/L(t=6.317,P<0.001);服药剂量为600mg/d的患者,IM血药浓度为(2188.0±875.5)μg/L,高于剂量为400mg者(t=3.557,P=0.0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服药剂量为300mg/d的患者中,GIST晚期患者的IM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晚期患者[(795.6±225.8)μg/L和(992.2±484.4)μg/L,t=2.088,P=0.042]。在服药剂量为400mg/d的患者中,年龄>60岁者的IM药物浓度高于年龄≤60岁者[(1461.0±595.3)μg/L比(1240.0±380.9)μg/L,t=2.528,P=0.013];且伴有腹泻的患者其IM药物浓度显著低于无腹泻者[(745.8±249.6)μg/L比(1382.0±486.9)μg/L,t=6.794,P<0.001];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服药�
杨琳希汪明徐润灏屠霖庄淳赵文毅马欣俐李敏张洁曹晖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血药浓度
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的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54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第一分支的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保留RGEV第一分支LAPPG(F-LAPPG)治疗的54例胃体中部早期胃癌(T1)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结果54例病人均成功实施F-LAPPG,无中转开放及改行经典LAPPG(C-LAPPG)手术。手术时间(175.6±20.2)min,术中失血(54.1±29.1)m L,淋巴结清扫数目(28.3±6.5)枚,术后排气时间(3.2±1.6)d,术后胃管留置时间(3.2±1.4)d,术后住院天数(7.1±1.5)d,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2.2%),无Ⅱ级以上并发症,术后随访中核素显像胃半排空时间(99.6±16.2)min,餐后120 min胃内残留率(39.5±9.9)%。结论F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其对术后幽门袖静脉回流以及在残胃功能的保护更为确切,从而能改善胃半排空时间及餐后胃内残留率。
庄淳张子臻朱纯超夏翔沈艳莹赵刚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排空障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D842V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中少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包括D842V位点在内的大多数PDGFRA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对伊马替尼具有高度耐药性,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点。本文探讨PDGFRA-D842V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综合治疗效果及预后,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接受诊治的71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D842V突变组(47例,66.2%)和非D842V突变组(24例,33.8%),比较D842V突变和非D842V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疗效、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D842V突变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为60(36~82)岁;非D842V突变组男性1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62(30~81)岁。比较D842V突变组与非D842V突变组的年龄、性别、原发部位、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计数、CD117和DOG1表达情况、Ki-67增殖指数和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CD34阳性率分别为89.4%(42/47)和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4,P=0.018)。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中,未经术前治疗直接行R0切除者分别为44例和22例,因肿瘤破裂行急诊手术R1切除者各1例,经穿刺明确病理及突变类型后未行手术者各1例(其中1例D842V突变患者接受avapritinib治疗获得部分缓解),1例D842V突变患者因外院穿刺结果提示野生型GIST,术前接受了8个月的伊马替尼治疗后行R0切除。术后分别有5例D842V突变和5例非D842V突变的高危GIST患者接受了1年以上的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7(1~153)个月,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2%和100%(P=0.233)。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象计数(P=0.002)、Ki-67增殖指
李晓琦屠霖汪明马欣俐杨琳希沈艳莹庄淳赵文毅邱江锋赵刚曹晖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
119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型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患者的病理分型及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上海仁济医院就诊的119例GI-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参照2010版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对其进行病理分型,了解本组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总体生存率;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因素除了常规的临床病理因素外,还包括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结果119例GI-NEN患者中男性83例(69.7%),女性36例(30.3%);年龄24~86(中位数61)岁。肿瘤位于胃70例(58.8%),十二指肠10例(8.4%),小肠2例(1.7%),阑尾3例(2.5%),结肠12例(10.1%),直肠22例(18.5%)。肿瘤直径为0.6~20(5.4 ± 3.3)cm。病理分型:G1级神经内分泌瘤25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87例。119例患者中113例(95.0%)获得完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5(1~112)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58.4%,其中G1级、G2级和G3级患者分别为100%、71.4%和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1岁(P= 0.000)、肿瘤原发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P= 0.041)、肿瘤≥4 cm(P= 0.002)、病理分型为G3级(P= 0.000)、TNM分期更晚(P= 0.000)及术前血PLR≥133(P= 0.017)者5年生存率更低,但术前血NLR水平与预后无关(P= 0.26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HR= 3.036,95%CI:1.548~5.956,P= 0.001)、肿瘤病理分型(HR= 1.852,95%CI:1.099~3.122,P= 0.021)、淋巴结转移(HR= 2.635,95%CI:1.198~5.797,P= 0.016)及远处转移(HR= 2.685,95%CI:1.383~5.214,P= 0.00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PLR水平未获证实(HR= 1.735,95%CI:0.947~3.176,P= 0.074)。结论GI-NEN恶�
马欣俐赵文毅庄淳王晓松屠霖汪明孙勇伟曹晖
关键词:预后
中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IM)对中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及其优化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间接受R0手术切除的连续225例中高危原发GIST患者(中危62例,高危16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接受IM辅助治疗及未接受IM辅助治疗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在中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相比,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3.3%和88.6%,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高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术后1年的RFS分别为93.5%和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术后5年RFS分别为56.1%和50.2%,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此外,在高危GIST患者中,核分裂象>10/HPF或有局部浸润的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患者比较,服药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未服药组,P值分别为0.022和0.036,而核分裂相≤10/HPF且无局部浸润的服药和未服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 GIST术后IM辅助治疗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但不能预防IM停药后的肿瘤复发,对于核分裂象>10/HPF或伴有局部浸润的高危GIST患者,应尽量延长术后IM的辅助治疗时间.
徐佳庄淳赵文毅汪明张子臻赵刚曹晖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预后
复发转移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D842V突变胃肠间质瘤一例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通过对1例复发转移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D842V突变胃间质瘤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联合新药靶向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综合诊疗模式在此类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马欣俐庄淳汪明赵刚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转移性肿瘤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手术并在术后接受IM辅助治疗的138例中、高危原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4.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Ki67指数(P=0.005)、肿瘤局部侵犯(P=0.026)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有关.根据两项危险因素在COX回归分析中所占不同权重建立综合评分模型,其预测IM辅助治疗后复发风险的准确性优于NIH分级(AUC:0.714比0.631);基于综合评分模型建立了复发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3%和31.1% (P<0.05).结论 对于NIH分级中、高危的患者,如果合并有肿瘤局部侵犯,或虽然没有肿瘤局部侵犯但Ki67指数>8%的患者,应尽量延长IM的辅助治疗时间.
徐佳赵文毅庄淳汪明张子臻赵刚曹晖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复发
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5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6例.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79例。结果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46例GIST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2.2%(1/46),按NIH术后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36例(78-3%),低危患者9例(19.6%),高危患者1例(2.2%)。与未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GIST患者相比,合并者多见于老年患者(P=0.001),多发生于胃(P=0.000),肿瘤直径更小(P=0.000),核分裂像更少(P=0.000),危险度更低(P=0.000)。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6.1%,显著低于未合并者的82.2%(P=0.000)。结论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GIST大多为低危或极低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合并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故对其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的恶性肿瘤,同时在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考虑一并切除GIST。
庄淳汪明邱伟箐徐佳沈志勇曹晖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
基于单向流固耦合方法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特性仿真与分析
2021年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在血液中的运动过程以及Cell Collector取样针对CTC的捕获机理,揭示CTC检出数量与体内实际浓度的关系。方法基于Fluent和EDEM软件,应用单向流固耦合的两相流计算方法,建立血流动力学模型及CTC组分运输模型,开展不同CTC浓度工况下的捕获特性仿真。结果 Cell Collector取样针的CTC捕获数量与体内CTC浓度呈明显正相关。CTC浓度较低时,只能在少数时间区间内捕获到CTC颗粒,捕获有一定的偶然性;随着浓度增加,CTC捕获数在时间上的均匀性变好,同时捕获总数也随之增加。结论通过拟合仿真结果,初步获得CTC捕获数量与体内浓度的量化解析关系,为Cell Collector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力学机制阐释。
王检耀庄淳齐世霏王鸿东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两相流数值仿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