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树叶

作品数:102 被引量:1,093H指数:9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3篇细胞
  • 22篇淋巴
  • 22篇白血
  • 22篇白血病
  • 19篇淋巴瘤
  • 17篇急性
  • 12篇早幼粒细胞
  • 12篇粒细胞
  • 12篇急性早幼粒
  • 12篇急性早幼粒细...
  • 11篇三氧
  • 11篇三氧化二砷
  • 10篇早幼粒细胞白...
  • 10篇粒细胞白血病
  • 10篇急性早幼粒细...
  • 10篇急性早幼粒细...
  • 9篇细胞淋巴瘤
  • 8篇预后
  • 6篇贫血
  • 6篇肿瘤

机构

  • 72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山西省人民医...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9篇王树叶
  • 17篇李晓霞
  • 16篇周晋
  • 12篇胡龙虎
  • 9篇王巍
  • 9篇韩雪英
  • 7篇杨惠芬
  • 6篇曹峰林
  • 6篇张鹏
  • 5篇田垚垚
  • 5篇范圣瑾
  • 5篇张宏绪
  • 4篇刘澎
  • 4篇翟晓菲
  • 4篇陈亚凤
  • 4篇吴楠
  • 4篇杨喜晶
  • 4篇段丽祥
  • 4篇李丽敏
  • 4篇张鹏

传媒

  • 13篇哈尔滨医科大...
  • 7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黑龙江医学
  • 3篇医学综述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
  • 2篇中国老年学学...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中国民族医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及血细胞中锌、铜、镁、锰的研究
王树叶
亚砷酸治疗白血病并发DIC120例报告
2003年
目的 探讨亚砷酸对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合并DIC的治疗和恢复有何影响及其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 4年 1 6 8例应用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 ,其中合并DIC的 1 2 0例 ,分初治组和复发组。高白期加羟基脲或暂停亚砷酸以治疗DIC为主。应用SAS软件分析APL合并DIC的高危因素并归纳出DIC的类型。结果 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著。DIC发生率初治组与复发组分别为 72 .2 2 %和 6 9.0 5 % ;DIC治愈率分别为89.91 %与 75 .86 % ;死亡率分别为 1 2 .0 8%和 2 4 .1 4 %。高危因素与WBC、PLT、LDH值 ,脏器出血及栓塞有关。结论 亚砷酸治疗APL无直接诱发DIC的作用 ,未发现其促纤溶作用。DIC治疗以输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浆等加肝素为主 ,早期高白 ,血小板≤ 1 0× 1 0 9 L ,尤其是LDH增高预示高危 ,死亡率极高。
王树叶范圣瑾刘雪梅杨慧芬李晓霞胡龙虎张鹏赵彦萍周晋
关键词:亚砷酸白血病DIC并发症
25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及其与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57例初诊恶性淋巴瘤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分型中HBV感染进行评价;随机抽取恶性肿瘤257例(肝癌除外)和健康志愿者100例,比较HBV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HBV感染率远高于其他肿瘤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群;而其他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B细胞NHL的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T细胞NHL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B细胞性NHL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T细胞性NHL,HBsAg阳性者和HBcAb阳性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P<0.05)。结论化疗后肝功能损伤比较,HBsAg及HB-cAb阳性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HBsAg阳性者应提前给予抗HBV病毒治疗,可减轻化疗后肝功能损害;HBcAb与NHL最为密切。
郑丹王树叶王巍李晓霞
关键词:淋巴瘤乙型肝炎病毒肝功能损害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三氧化二砷耐药性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三氧化二砷(As2O3)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3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或骨髓,用RT-PCR方法检测GSTπ的表达。结果APL细胞的GSTπ表达率为36.7%。其中应用As2O3治疗的初治组GSTπ表达率为25%,治疗后复发和耐药的APL的GSTπ表达率为60%,复发或耐药组表达较初治组GSTπ表达明显增高(P<0.05),GSTπ表达较高者临床缓解率低(P<0.05)。结论GSTπ高表达与As2O3耐药密切相关,GSTπ的高表达可作为治疗APL耐药的一个标志。
王树叶曲洪澜曹峰林段丽祥
关键词:谷胱甘肽S转移酶Π三氧化二砷耐药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残余淋巴结性质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残余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病理、影像及超声学改变,评价淋巴结性质及其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分析50例经足疗程(R-CHOP方案6-8个疗程)化疗后有残余淋巴结存在的DLBCL患者,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行超声引导下的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部分患者残余淋巴结与PET—CT结合,分析残余淋巴结性质。结果50例DLBCL的患者足疗程化疗后,彩色超声共发现64枚淋巴结。其中42例患者53枚残余淋巴结未见动脉血流,病理活组织检查HE染色符合临床完全缓解标准。另8例患者11枚淋巴结超声提示淋巴结周边型血流;同时PET-CT显示这些淋巴结的标准摄取值较高,提示组织处于高代谢状态,与超声动力学状态相符合;选取残余淋巴结再行活组织检查HE染色,可见淋巴结残余病灶组织,未见肿瘤组织。4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残余淋巴结为治疗后炎性反应或是纤维组织增生。结论经足疗程化疗后的患者淋巴结可持续存在,超声与PET.CT检查对恶性淋巴瘤残余病变的诊断有较好的准确性,化疗后4周复查彩色超声示淋巴结长径〉1.5om、血流信号呈中心型血流或者周边型,可行PET,CT检查作为评价肿瘤残余性质的参考指标。
翟晓菲陈亚凤王树叶
关键词:淋巴瘤弥漫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microRNAs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复发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一种不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新诊断的患者2年内易于发生,最常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non-Hodgk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NHL-DLBCL),目前,对于初始治疗后出现中枢复发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抑制靶基因翻译或降解靶miRNA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分化、增殖、调亡等生命活动。miRNA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miRNA与肿瘤的组织来源、进展、转移预后与耐药都密切相关,既可作为抑癌基因,也可作为癌基因。淋巴瘤是一种血液免疫系统肿瘤,与淋巴瘤相关的miRNA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microRNAs的功能紊乱如何导致DLBCL发生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但DLBCL患者中464种miRNAs显示microRNA(包括miRNA-17-92簇)预测淋巴瘤的准确率达95%,为淋巴瘤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陈亚凤毕中秋翟晓菲于迎迎王树叶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ICRORNAS
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指示性摘要】IL-6由肿瘤细胞自分泌,与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TNF-α在机体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引起肿瘤细胞坏死,且可诱导IL-6的表达;IFN-γ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控的作用;IL-10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在肿瘤环境中对免疫应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同时也能发挥刺激作用。上述细胞因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生发展中或起到协同作用,并可能作为DLBCL诊断及预后的指标。
包雪娇王树叶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肿瘤微环境
胃癌浸润、转移方式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王树叶白玉贤
关键词:胃癌浸润分子机制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机制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免疫调节因子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关系。旨在研究免疫调控机制在PN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实验分三部分:(1)30例成人PNH患者和40例健康对...
王树叶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免疫调控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5例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常规、流式细胞术(FCM)、细胞遗传学结果及RUNX1-RUNX1T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等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4例失访,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5.6个月(3.0~29.3个月)。21例患者均检出t(8;21)染色体异常,11例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5例患者获完全缓解(CR)停止治疗后,复查融合基因定量提示升高,但FCM及骨髓穿刺均未提示复发,而1~6个月后再次复查FCM及骨髓穿刺均提示复发,再行诱导缓解治疗。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与OS时间均无关(均P>0.05);性别及是否1个疗程治疗达CR是OS时间的影响因素(均P<0.05)。1个疗程达CR者中位OS时间为18.2个月,1个疗程未达CR者中位OS时间为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及是否1个疗程达CR对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OS有影响。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检测比FCM检测能够更早地监测复发。
段丽祥王树叶柴建廷侯相麟聂泽强李乐马爻芳赵丹孙莹邵文
关键词:预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