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远健

作品数:50 被引量:261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成像
  • 11篇体层摄影
  • 11篇X线
  • 11篇X线计算
  • 11篇X线计算机
  • 7篇影像
  • 7篇体层摄影术
  • 6篇血管
  • 6篇结节
  • 5篇动脉
  • 4篇影像学
  • 4篇灶性
  • 4篇增生
  • 4篇张量成像
  • 4篇扩散
  • 4篇扩散张量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CT研究
  • 3篇断层

机构

  • 50篇北京大学深圳...
  • 6篇汕头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 1篇澳门仁伯爵综...

作者

  • 50篇刘远健
  • 30篇刘鹏程
  • 18篇袁知东
  • 17篇王成林
  • 15篇言伟强
  • 9篇冯飞
  • 9篇江锦赵
  • 9篇江国银
  • 8篇赵艳
  • 8篇邹立秋
  • 7篇高文清
  • 6篇刘晓杰
  • 4篇汪春荣
  • 4篇罗莉丽
  • 3篇黄嵘
  • 3篇张辉
  • 3篇刘汉桥
  • 3篇冯晓源
  • 3篇方玲
  • 2篇高德宏

传媒

  • 5篇解剖与临床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罕少疾病杂志
  • 4篇中国CT和M...
  • 4篇中华解剖与临...
  • 3篇中国数字医学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吉林医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医学教育...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对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进行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的受检者随机分为Z轴管电流调制组(试验组)和管电流固定组(对照组),每组各60名。试验组的目标噪声水平设置为7.5HU,管电流的动态范围为40~500mA,对照组的管电流设置为250mA,其他扫描参数两组完全相同。分别记录两组受检者的CT剂量容积(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记录管电流调制组甲状腺峡部层面的管电流值,测量下颌角、甲状腺峡部、胸骨上切迹层面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分3级(优、良、差),由2名有经验的CT主管技师和一名主任医师进行双盲法评价。计数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CTDIvol,DLP和甲状腺峡部层面毫安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1.4mGy,210.5mGy·cm和120.5mA;对照组的分别为13.8mGy,292.8mGy·cm和250mA,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0%,降低28%和降低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下颌角和甲状腺峡部层面的图像噪声分别为7.36HU和7.05HU,稍高于对照组的5.64HU和4.85HU;试验组胸骨上切迹层面的图像噪声为7.23H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4HU,下颈部图像质量优的数量大幅增加。结论 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根据受检者体型和受检部位密度厚度变化在每周旋转均对管电流进行动态调整,使辐射剂量的分布实现了个性化,保证了不同层面图像质量的恒定,在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时可降低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在临床CT扫描中有很大应用价值。
袁知东王成林冯飞邓乾华刘远健刘鹏程
关键词:颈部噪声
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25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三维血管成像,常规采用VR技术,并以MIP和MPR为辅助成像方法。结果25例共发现28个颅内动脉瘤,22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2个)。3D-MSCTA所见病灶与手术结果或DSA所见相吻合。结论3D-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周围解剖关系,且具有安全、快捷、无创等特点,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言伟强刘晓杰江锦赵刘远健方玲王成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的影像学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在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方法:对5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资料与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胸部CT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两者在发病部位、病变累及范围和病变类型上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双肺均受累、两叶或两叶以上发病、肺前部和(或)下叶基底段出现病灶的P值分别是<0.01、<0.05、<0.05;斑片病灶大片融合、片状高密影并多发空洞、多发树芽征等项之间均小于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变累及范围广,常双肺受累、两叶或两叶以上发病,病灶分布主要在肺前部、下叶基底段并且常不按肺段分布,可累及邻近多个肺段。病变以斑片病灶大片融合的肺实变、多发空洞及树芽状支气管播散灶多见。其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点。
韦盛强刘远健徐守军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肺结核CT
桥小脑角肿瘤的MRI诊断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MR在桥小脑角肿瘤诊断中的定位、定性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MRI表现。使用SE、TSE序列,平扫TWI、TWI,增强TWI,121轴位、冠状位。结果68例桥小脑角肿瘤中听神经瘤31例,MRI表现除有包膜、易囊变外,多有病侧听神经的增粗;表皮样囊肿12例沿脑沟池生长,占位效应小,增强后无强化;脑膜瘤7例,瘤体信号均匀,强化明显且有脑膜尾征,同侧听神经正常显示;三叉神经瘤6例,瘤体呈哑铃形生长,病侧三叉神经增粗或被瘤体代替;血管母细胞瘤6例,为典型的大囊小结节形状;脊索瘤5例,发生于斜坡并使斜坡破坏,瘤体信号混杂,对周围骨质有溶骨性破坏,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颈静脉球瘤1例,发生于颈静脉孔处,瘤体内有流空的血管影,增强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总体定位准确率100%,定性95%。结论MR在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价值在于定位、定性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罗莉丽王成林刘远健刘汉桥冯飞石宇刘鹏程高文清
关键词:桥小脑角肿瘤瘤体听神经MRI诊断表皮样囊肿颈静脉孔
高分辨率CT对慢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慢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30例慢性中耳炎的HRCT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RCT表现(1)鼓室黏膜增厚、积液(28/30);(2)听小骨破坏、消失(13/30);(3)鼓室、鼓窦入口扩大(12/30);(4)鼓室内和外耳道软组织块影(8/30);(5)鼓窦周边骨质硬化(7/30);(6)乳突硬化(13/30);(7)乳突破坏(1/30)。结论:HRCT对诊断慢性中耳炎应为首选,且显示中耳(特别是听小骨)及乳突骨质结构较佳,对手术和听力恢复有指导意义。但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及炎性肉芽肿均表现为类似的软组织块影,在CT上鉴别困难。
赵艳郭学军刘鹏程刘远健
关键词:高分辨率CT慢性中耳炎积液
肱骨骨内髓脂肪瘤的形态学特征及与肾上腺髓脂肪瘤和正常骨髓组织的比较
2012年
目的探讨骨内髓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肾上腺髓脂肪瘤和正常骨髓组织的形态比较。方法采用HE染色、Gomori银染及TUNEL凋亡检测方法,观察1例原发于肱骨的骨内髓脂肪瘤的组织学特点、网状纤维程度及造血细胞凋亡比率,并与4例典型的肾上腺髓脂肪瘤和8例正常骨髓组织标本比较。结果骨内髓脂肪瘤骨小梁萎缩消失;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在不同的区域变异较大(0~50%);局部可见成熟淋巴细胞的聚集灶;间质内出现管腔扭曲的厚壁血管;网状纤维染色()。上述特征亦见于肾上腺髓脂肪瘤,而与正常骨髓相悖。造血细胞凋亡率在上述组织中无明显差异。结论骨内髓脂肪瘤罕见,骨小梁缺如是其重要特征。病变的明确诊断依赖于临床、影像学和镜下形态学的密切结合。
李剑尹为华刘远健
关键词:髓脂肪瘤肱骨
CT灌注技术对脑血流分布的初探
2004年
目的 :改进灌注成像技术 ,对大脑不同区域血流分布的差异作初步探索。方法 :2 0例无运动系统或基底节区病变受检者行基底节层面灌注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 (30 0mg/ml浓度ultravist) ,流速 5ml/s,总量 4 0ml。在对比剂注射第 9s开始行灌注扫描。扫描条件 :12 0kV ,15 0mA ,速度 1层 /s ,层厚 5~ 8mm ,IOV 2 0 0mm× 2 0 0mm ,连续无间隔扫描 30s,图像重建时间 0 .5s。结果 :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第 9s行CT扫描 ,能获得较完整的动脉血管和脑实质内的灌注图像。灌注扫描数据用较小的间隔重建可获得较为平滑的γ 变量曲线。大脑两侧基底节区血流灌注量不等 ,上升值、峰值与上升斜率均左侧大于右侧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技术是研究大脑血流分布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大脑两侧基底节区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可能与人们的运动优势习惯有关。
刘远健刘鹏程高文清罗莉丽袁知东江国银黄允冶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灌注
多层CT部分容积伪影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CT在轴位扫描模式下部分容积伪影(PVA,Partial Volume Artifact)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减轻和消除该伪影的方法,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分析多层CT(Toshiba Aquil...
袁知东王成林江国银冯飞刘卫明刘远健刘鹏程
肾与脊柱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肾在腹膜后与脊柱的影像学位置关系,为临床定位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用CT和MRI技术对无明显泌尿系病征或畸形者400例作腹部双肾区(800侧)扫描,在断面图像上测量肾(取肾盂中心点)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并行男女分组对比研究。结果:肾盂中心点91.0%位于脊柱前缘的后方,9.0%位于前方;左右两侧肾盂中心点至脊柱前缘的冠状面距离男性分别为(1.37±0.78)cm和(1.56±0.84)cm;女性分别为(1.89±0.86)cm和(2.03±0.94)cm。左右两肾后缘至腹横筋膜间直线距平均值男性分别为(1.19±0.71)cm和(1.01±0.58)cm;女性分别为(0.41±0.37)cm和(0.36±0.33)cm。腹壁脂肪厚度平均男性为(1.22±0.55)cm,女性为(1.94±0.74)cm。以上测量男女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肾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存在男女差异,不仅对腹部微创手术的解剖定位具有意义,更影响传统X线侧位片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概念。
刘远健郭昌宇袁知东罗丽莉言伟强刘鹏程
关键词:脊柱断层影像学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及其影像学表现被引量:6
2008年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仅次于血管瘤的第2位肝脏良性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正常肝脏结构的增生性疾病,并不是真正的肿瘤,有自发性消退倾向。FNH为富血管性病变,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经典型FNH术前确诊不难。非经典型病灶缺乏特征性,与富血供病变难鉴别,只能依靠穿刺活检。若早期能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纤维板层样肝癌、肝腺瘤等鉴别,就可采取保守治疗,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对于典型现对FNH的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予以综述,以提高对FNH的影像学诊断认识。
汪春荣言伟强刘远健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