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桥

作品数:46 被引量:236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成像
  • 16篇磁共振
  • 12篇磁共振成像
  • 7篇新辅助化疗
  • 7篇乳腺
  • 7篇乳腺癌
  • 7篇体层摄影
  • 7篇腺癌
  • 7篇化疗
  • 7篇辅助化疗
  • 6篇动脉
  • 6篇影像
  • 6篇乳腺癌新辅助...
  • 6篇体层摄影术
  • 6篇肿瘤
  • 5篇血管
  • 5篇局部进展期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5篇肝脏

机构

  • 39篇北京大学深圳...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作者

  • 45篇石桥
  • 18篇冯飞
  • 15篇王成林
  • 15篇成官迅
  • 14篇袁知东
  • 12篇刘鹏程
  • 9篇谢婷婷
  • 8篇郭学军
  • 7篇黄嵘
  • 5篇言伟强
  • 5篇单慧明
  • 5篇戚玉龙
  • 5篇向先俊
  • 4篇邓乾华
  • 4篇王霄英
  • 3篇郭丽
  • 3篇王维
  • 3篇秦乃姗
  • 3篇蒋学祥
  • 3篇江国银

传媒

  • 11篇中国CT和M...
  • 5篇罕少疾病杂志
  • 4篇放射学实践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2篇2021
  • 5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脏脂肪变性对瞬时管电压切换单源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量化评估肝脏铁过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瞬时管电压切换单源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量化评估肝脏铁过载的影响。方法取20只健康SD大鼠,将新鲜肝组织全部制成匀浆液。将右旋糖酐铁配制为铁浓度分别为50、40、30、20、10和0 mg/ml溶液,分别与3种不同浓度(体积百分比分别为60%、30%、10%,模拟重度、中度、轻度脂肪肝)的甘油三酯大鼠肝脏匀浆液混合,制成肝脏铁沉积伴轻、中、重度脂肪变性的模型(共18个PVC管)。应用美国GE Revolution 256 CT扫描仪,选择能谱成像模式,按照铁浓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将混合液置于标准体模中扫描。管电压80、140 kVp瞬时切换,管电流分别为200、320、485 mA。重建铁(脂肪)为基物质对图像,记录虚拟铁浓度值(VIC)。对3组管电流(200、320、485 mA)下相应VIC与肝实际铁浓度(LIC)的相关性行Spearmen分析,并拟合线性方程。结果不同管电流下伴脂肪变性肝脏铁沉积模型LIC与VIC均呈高度正相关(r值为0.900~1.000,P<0.05)。脂肪导致VIC低估肝铁浓度,在一定X线能量范围内,脂肪含量越高、VIC对肝铁浓度的低估程度越重。200、320、485 mA下,30%、10%脂肪变性肝铁沉积模型的线性方程交叉点分别位于VIC=12.682、12.470和13.447 mg/cm^3处。结论瞬时管电压切换单源双能CT物质分离功能可用于合并肝脏脂肪变性的肝铁定量测定,脂肪的存在将导致VIC测值降低。
谢婷婷何冠勇张珍石桥黄嵘成官迅
关键词:脂肪
冠状动脉CTA错层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袁知东冯飞成官迅石桥郭学军朱熠程辉辉
医学影像教学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学影像教学装置,包括支撑座及固定座;所述支撑座上具有一收容间隙;所述固定座包括座体及转动连接件,所述座体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与所述转动连接件相连,所述医学影像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座体内,所述转动连接件与...
石桥
文献传递
静脉窦性脑梗塞的影像诊断及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性脑梗塞病例。结果 5例静脉窦性脑梗塞显示同侧横窦血栓;合并上矢状窦血栓的9例静脉窦性梗塞位置变化较大,病变范围广泛。梗塞与动脉性梗塞发生按动脉走行分布不同,常伴出血,MRA显示梗塞区供血动脉无异常,CTV或MRV显示静脉窦狭窄、血流信号缺损。结论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静脉窦栓塞诊断;与动脉性脑梗塞鉴别,对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石桥刘鹏程言伟强冯飞田鑫袁之东王成林
关键词:脑梗塞窦血栓形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价值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准确性,证实延迟扫描的价值和必要性。方法将我院在256排CT(GERevolution)上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87例房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CCTA扫描均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机架旋转时间0.28s,自动kV和智能mA技术,噪声指数为25HU。通过Auto-gating技术确定CCTA扫描的时相,曝光时间为0.5至0.8s。以流速为0.08ml/s/kg的流速注射对比剂(370mgI/ml)10秒后追加注射生理盐水50ml。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升主动脉阈值达到300HU后延迟4秒开始CCTA扫描。在CCTA扫描后,一名放射医师立即查看图像确定左心耳的充盈情况,完全充盈者结束检查,未完全充盈者60秒后扫描延迟期。扫描时相设定为R波后250ms至550ms,曝光时间0.3s,噪声指数为30HU。记录CCTA扫描和延迟扫描的CTDIvol和DLP。结果 87例CCTA扫描的患者中,左心耳充盈和不完整充盈的数量分别为34例和53例。在延迟扫描的53例患者中,22例显示左耳充盈缺损的患者被诊断为左心耳血栓,食道超声检查证实其中20例血栓,另两例CT显示小于5mm的血栓超声未发现。在CCTA扫描时左心耳未完全充盈的比例为60.9%(53/87),延迟期确诊左心耳血栓的占全部房颤患者的比例为25.3%(22/87)。结论延迟扫描可明显增加房颤患者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左心耳血栓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袁知东石桥冯飞曾建奇范秀松刘紫薇成官迅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基于血流敏感散相的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的非增强磁共振技术(FSD-bSSFP NC-MRA,FSD-bSSF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FSD-bSSFP序列及增强MRA成像(CE-MRA)进行手部血管成像。由2名5年以上MRI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测量两种成像方式获得手部动脉血管影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静脉污染及手部动脉及分支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入组病例17例。FSD-bSSFP序列SNR高于CE-MRA(t=3.707,P<0.05),FSD-bSSFP序列与CE-MRA显示手部血管成像CNR无显著性差异(t=0.600,P>0.05);FSD-bSSFP序列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高于CE-MRA(Z=-2.271,P<0.05),静脉污染程度低于CE-MRA(Z=-2.722,P<0.05),动脉分支显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Z=-1.027,P>0.05)。结论:FSD-bSSFP技术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手部血管成像,避免对比剂对肾脏的潜在损害。
田鑫石桥冯飞戚玉龙邹立秋刘新刘鹏程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关节炎类风湿
MRI测量肿瘤大小变化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NAC疗效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NAC前后MRI增强测量病变大小变化对于疗效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病理确诊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接受4-6个周期NAC。分别于NAC前、NAC 2周期后、4周期后行动态增强扫描。术前临床反应性评价按照RECIST分级。术后病理反应性评价按照Miller&Payne改良病理反应性分级比较术前临床反应性与术后病理反应性的符合度。结果以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组为金标准,其中MHR组69例,NMHR组58例。NAC 2、4周期后RECIST标准判断术前化疗反应性与术后病理反应性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OC分析显示NAC 2、4周期后最大径变化率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66、0.73。NAC 2、4周期后最大径变化率最佳诊断截断点分别为42.68%及58.90%。结论 NAC 2周期后癌灶大小可早期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病理反应性,以4周期后癌灶最大径评估效能较高,以NAC 4周期肿瘤最大径变化率大于58.90%作为判断治疗有效的标准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石桥周雯戚玉龙周靖宇谢婷婷言伟强单慧明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ADC值变化与病理反应性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MR DWI早期ADC值变化对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及预测肿瘤病理反应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分别在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测量肿瘤最小ADC值,按照病理反应性分级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组(MHR组)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组(NMHR组)。对两组化疗前后ADC值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化疗后ADC值变化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评估病理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MHR组51例,NMHR组52例。两组患者化疗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R组化疗2个、4个周期后ADC值、ADC值变化率均高于NMHR组(P<0.05);化疗前后两组患者3次MRI测得最小ADC值均呈上升趋势,MHR组的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HR组化疗4个周期后ADC值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01);2个、4个周期化疗后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P<0.01)、0.80(P<0.001),ADC值变化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P<0.05)、0.72(P<0.001)。结论化疗前ADC值不能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反应性;化疗2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可早期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病理反应性分级,以4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的评估效能较高。
石桥王霄英郭丽李苗秦乃姗蒋学祥高莉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扩散磁共振成像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分析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评价MR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使用SE、TSE序列,平扫及增强,部分加做脊髓血管成像。结果10例髓内肿瘤中,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成神经管细胞瘤1例。47例脊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神经源性肿瘤36例;脊膜瘤11例。2例跨硬膜内外生长的神经源性肿瘤2例。硬膜外的转移瘤2例。4例椎管内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中,椎管内绦虫病1例;硬膜外血肿2例,术前误为血管瘤;血管畸形1例。结论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有准确的定位能力,并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
罗莉丽郭学军石桥言伟强赵艳方玲冯飞王成林
关键词:椎管占位肿瘤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8年9月临床资料完整并行手术切除的36例腹膜后肿瘤CT和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6例术前影像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肿瘤最大径2.5—53cm(中位数6.3em)。11例压迫邻近器官,其中良性8例、恶性3例;7例侵犯邻近器官,其中良性l例、恶性6例。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见13例发生囊变,3例可见钙化,4例见瘤内脂肪结构,5例显示坏死结构,3例见瘤内出血。增强扫描22例(22/27)有不同程度强化,间叶组织源性、神经源性肿瘤为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淋巴类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及MRI成像显示腹膜后肿瘤特征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并可显示肿瘤范围、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石桥王成林郭学军冯飞余光盈江国银袁知东刘鹏程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