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岚

作品数:15 被引量:14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胆囊
  • 7篇肿瘤
  • 4篇胆囊肿瘤
  • 4篇预后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相关危险因素
  • 4篇囊肿
  • 3篇胆管
  • 3篇胆管癌
  • 3篇胆囊结石
  • 3篇十二指肠
  • 3篇临床病理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结石
  • 3篇壶腹
  • 3篇病理
  • 3篇病理特征
  • 2篇胆囊癌
  • 2篇胆囊切除

机构

  • 15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5篇何小东
  • 15篇刘卫
  • 15篇于岚
  • 11篇武峤
  • 6篇洪涛
  • 4篇李静静
  • 4篇陈松森
  • 3篇刘长征
  • 2篇陶连元
  • 1篇郑毅

传媒

  • 5篇中华肝胆外科...
  • 4篇中华消化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案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12例混合型肝癌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手术方案选择,根据随访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混合型肝癌.其中男性10例(83.3%),女性2例(16.7%),年龄40~59岁,平均(51士6.3)岁.11例(91.7%)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10例(83.3%)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16.7% (2/12)的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FP)阳性C>25 ng/ml),33.3%(3/10)的患者CA19-9阳性(>37 U/ml).在获得随访患者中,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27.2%和9.1%.结论 混合型肝癌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总体预后较差.
武峤何小东刘卫于岚
关键词:混合型肝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1年
2型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自主植物神经病变等是形成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脂联素、瘦素及代谢综合征等等。本文对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总结。
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关键词:糖尿病胆囊结石
壶腹肿瘤手术238例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壶腹肿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38例壶腹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187例壶腹癌患者中,行壶腹局部切除术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2例。结果无论是对于壶腹癌还是良性肿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行局部切除术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O.05)。壶腹部良性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组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X2=2.003)。T1、T2期壶腹癌两种术式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X2=3.163);但T3、T4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局部切除术组(P=0.041,X2=6.309)。结论壶腹肿瘤对手术治疗的反应相对良好。对于良性肿瘤及T1~2期壶腹癌,局部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而对于T3~4期壶腹癌,则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李静静何小东武峤刘卫于岚
关键词:肿瘤肝胰管壶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总结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87例壶腹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162例)和局部切除术组(25例),观察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患者行B超、CT、MRI、ERCP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3%(15/161)、43.9%(65/148)、21.3%(19/89)、83.9%(135/161)。高分化腺癌87例,中分化腺癌64例,低分化腺癌27例,腺管癌变9例。T1、T2期壶腹部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局部切除术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63,P〉0.05);T3、T4期壶腹部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预后优于行局部切除术者(X^2=6.309,P〈0.05)。结论壶腹部癌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影像学检查中ERCP确诊率最高。T1、T2期壶腹部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已达到根治目的,而T3、T4期患者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武峤何小东刘卫于岚
关键词:壶腹部肿瘤病理特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局部切除术
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处理与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总结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指导意外胆囊癌的规范化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住院治疗的27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对比单纯胆囊切除术组、胆囊癌根治术组以及NevinⅠ、Ⅱ期与Ⅲ、Ⅳ、Ⅴ期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对意外胆囊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以胆囊良性疾病的术前诊断行胆囊切除术,术前诊断以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为主.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其中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4例,腺瘤癌变5例.按Nevin分期,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8例,Ⅳ期5例,Ⅴ期7例.胆囊癌根治术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好于单纯胆囊切除术组(x2=4.450,P=0.035) Nevin Ⅰ、Ⅱ期患者预后显著优于Ⅲ、Ⅳ、Ⅴ期(x2=6.825,P=0.014).结论 意外胆囊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确诊后首选根治性切除术.
武峤何小东刘卫陶连元于岚
关键词:胆囊肿瘤胆囊切除术预后
胆囊癌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索胆囊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胆囊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抽取同期收治的30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结石组)和300例非胆道疾病的成年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进行1:2病例对照研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胆囊癌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绝经年龄、累积行经时间、生育与否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2,180.14,9.59,24.30,18.66,15.17,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X^2=55.76,180.95,24.30,8.54,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罹患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相关病史患者的34倍(OR=34.22)。绝经年龄越晚(51~55岁)、累积行经时间越长(≥30年)、生育次数较多(3次)的女性患胆囊癌的可能性越大(OR=3.96,9.68,3.51)。胆囊癌组胆囊结石患者与胆囊结石组患者比较,年龄、胆囊结石病程、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2=70.66,16.66,11.59,4.69,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程及累积行经时间是患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X^2=64.29,8.82,5.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罹患胆囊癌危险性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大,胆囊癌发生的危险性随着结石病程延长而升高。对于女性患者,累积行经时间≥30年也会增加罹患胆囊癌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胆囊结石病史、胆囊结石病程、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可能是胆囊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关键词:胆囊肿瘤
胆囊腺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例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和预后。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8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均被误诊为原发性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3/8的患者CEA和GGT高于正常值,2/8的患者ALP高于正常值,1/8的患者ALT高于正常值,3/6的患者CA242高于正常值,4/7的患者CA19-9高于正常值,AST、TBil、DBil均在正常范围。根据肿瘤部位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肿瘤平均直径为(5±3)cm。5例患者出现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韧带以及胰头后方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检查为胆囊腺鳞癌。8例患者随访至2011年4月,2例生存,无明显不适症状,生存时间为2-3个月;6例死亡,死因为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4-13个月)。结论胆囊腺鳞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惟一有效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武峤何小东刘卫于岚
关键词:胆囊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十二指肠、壶腹部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十二指肠、壶腹部良性肿瘤较为少见,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加上其解剖生理特点,使该部位的肿瘤不易被早期诊断。随着内窥镜和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发现逐渐增多。组织学上大多表现为绒毛状管状腺瘤。我院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壶腹部良性肿瘤51例,现报告如下。
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关键词:良性肿瘤十二指肠手术方式壶腹部现代影像学技术解剖生理特点
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257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29例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研究组)和2145例2型糖尿病不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对照组),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5配比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和体质指数(BMI)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四格表x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对这些可疑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SBP、FBG、TC、HDL-CH及BMI 5个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23,4.365,4.028,7.049,7.319,P<0.05).去除年龄、性别的影响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SBP、TC、HDL-CH及BMI是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危险因素(x2=18.047,6.905,12.884,7.557,P<0.05).结论 BMI、SBP和TC水平增高及HDL-CH浓度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被引量:73
2011年
目的探索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胆囊结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的4087例胆囊结石患者(病例组)和20435例无胆囊结石体检者(对照组)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5配比以作病例对照研究。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重指数6个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去除了年龄、性别的影响后,糖尿病、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重指数仍与胆囊结石显著相关,其比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25(0.736-0.925)、0.908(0.828-0.996)、1.211(1.056~1.389)和0.746(0.691~0.8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收缩压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肥胖是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糖尿病、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措施来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关键词:胆囊结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