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梅
- 作品数:24 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沈阳化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初始晶粒和奥氏体含量对Fe-3%Si钢真应力-应变及软化曲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在热力模拟试验机上采用不同工艺参数的单道次压缩和等温喷水淬火实验,研究了初始晶粒尺寸和奥氏体含量对Fe-3%Si钢应力-应变曲线和软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800℃到1200℃,初始奥氏体含量随着等温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平均奥氏体含量由约4%增到约13%,其分布状态由弥颗粒状散趋向聚集粗化成棒状;在1200℃等温1~5 min,单相硅钢平均晶粒尺寸长大速率为144μm/min,而双相硅钢平均长大速率为68μm/min。在加工硬化阶段,奥氏体含量和初始晶粒尺寸对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影响较小,当加工硬化和动态软化达到平衡时,随着奥氏体含量和晶粒尺寸的增加应力值降低。单道次压缩+等温淬火实验表明,初始晶粒越小,奥氏体粒子含量越高,硅钢再结晶软化率提高越快,再结晶分数越高。
- 于永梅彭加利胡亮明张小玲李长生王国栋
- 关键词:硅钢铁素体应力奥氏体再结晶
- 22MnB5/DP590不等厚单脉冲电阻点焊接头组织
- 2023年
-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等方法,采用单脉冲电阻点焊连接技术研究不同的焊接时间和焊接电流条件下不等厚度22MnB5/DP590点焊接头组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利用JMatPro热力学模拟软件对DP590和22MnB5母材的电阻率和导热率等热物理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点焊接头的熔核区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两侧热影响区按照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可分为粗晶区和细晶区;当焊接电流为8.5 kA、焊接时间为160 ms时,22MnB5侧的热影响区出现液化裂纹;随着焊接时间的增加,熔核直径先增加后下降,母材两侧的压痕率均增加,且22MnB5侧的压痕率大于DP590侧的压痕率,熔核向DP590侧偏移;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加,熔核直径增加,压痕率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熔核偏移有所改善;熔核区和热影响区显微硬度高于母材,其中22MnB5热影响区显微硬度最高。
- 于永梅娄国栋荆毅
- 关键词:电阻点焊
- 实验室薄板坯连铸连轧Fe-3%Si热轧钢板的织构被引量:1
- 2011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制备了Fe-3%Si热轧钢板,采用EBSD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不同热轧总变形量和压下制度下钢板的织构组织,分析了α、ε和γ取向线上织构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热轧总变形量由82.9%增大到97.1%时,A成分钢板表层和心部的组织和织构梯度出现,{001}〈110〉取向加强,并向{110}〈001〉和{112}〈111〉等方向发展;B成分钢板在不同压下制度下的织构分布基本相同,但是B1试样的高斯织构取向密度和体积分数较高,C1热轧压下制度有利于高斯织构组织的形成。
- 李长生杨华王艳芳于永梅
- 关键词:硅钢织构热轧连铸连轧
- TSCR热轧工艺参数对Fe-3%Si钢带织构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在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Fe-3%Si钢带,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了TSCR热轧工艺参数对Fe-3%Si钢带织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几种热轧工艺制度,热轧板沿板厚方向均呈现织构的不均匀性,表面附近主要有〈101〉//ND,中心层主要有〈001〉//ND。不同工艺热带次表层织构组分基本相同,有{110}〈001〉Goss织构、{110}〈112〉brass织构和S织构,只是强度有所区别。铸坯以表面温度≥1000℃入加热炉,保温1200℃,保温20min,压下制度为70→42→22→12→7→4→2.5→2的试样,其次表层各织构组分及体积百分含量与传统工艺生产Hi-B钢的结果最接近。
- 于永梅李长生王国栋
- 关键词:薄板坯连铸连轧热轧织构
- Nb微合金钢析出行为的热力学计算被引量:13
- 2006年
- 以析出热力学为基础,对Fe-Nb-C-N系统中奥氏体/碳氮化物的热平衡过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碳氮化物析出相的平衡摩尔分数、化学驱动力、各组元的原子分数及奥氏体组分等.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析出相的平衡摩尔分数增大,溶解在奥氏体中的各组元的摩尔分数降低,析出相的化学驱动力增大.在低温条件下,Nb和N元素已基本析出.碳化物在析出物中所占的比例主要取决于钢的成分和温度.对于同一成分的钢种,这一比值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 许云波于永梅吴迪王国栋
-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学科碳氮化物NB微合金钢热力学计算
- 实验室薄板坯连铸连轧电工钢板的组织与性能被引量:6
- 2009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两种电工钢进行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对Fe-3.2%Si取向硅钢板的铸坯组织、偏析、轧后组织和抑制剂形貌、织构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热模拟技术测定了Fe-1.6%Si无取向硅钢的CCT曲线,建立了变形抗力模型。结果表明:Fe-3.2%Si取向硅钢铸坯等轴晶比例为35%左右,铸坯表面至中心的碳、硫和磷偏析指数为0.9~1.1,热轧后组织不均匀,分三个区域,热轧带次表层有一定的{110}〈001〉高斯织构存在,织构的组分和传统工艺的基本相同,但织构强度稍弱;给出了Fe-1.6%Si无取向硅钢铁素体区、奥氏体区和两相区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
- 李长生于永梅汪水泽石虎珍王廷溥
- 关键词:电工钢连铸连轧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
- TSCR工艺参数对Fe-3%Si钢带显微组织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在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TSCR)生产Fe-3%Si钢带,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不同工艺参数对Fe-3%Si钢带热轧和常化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TSCR工艺生产的Fe-3%Si钢带热轧显微组织沿板厚方向呈现组织不均匀性,1 200℃保温20 min,前两道压下量较大、道次递减的显微组织过渡层再结晶晶粒数较多且相对均匀细小,没有中心层拉长的条带组织,有利于二次再结晶的完善.显微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与传统流程热轧平均晶粒尺寸相差1.5μm,具有几乎相同的位错形貌,头部和中部显微组织差别都很小.热轧显微组织质量决定了常化后显微组织的质量.
- 于永梅李长生许云波王国栋
- 关键词:薄板坯连铸连轧显微组织
- 连铸连轧生产电工钢板的工艺技术优势被引量:9
- 2007年
- 论述我国钢板生产技术的现状,分析电工钢现有生产工艺技术关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阐述连铸连轧工艺技术的发展情况,研究和分析采用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电工钢的技术优势及可行性,提出连铸连轧生产电工钢的课题开发研究方向。
- 李长生于永梅汪水泽王廷溥
- 关键词:电工钢连铸连轧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
- C-Mn-Nb钢在控轧控冷条件下相变后铁素体晶粒尺寸的预测被引量:2
- 2006年
- 基于相变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讨论了椭球形铁素体晶核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及长大的动力学,在模型中引入变形和冷却的作用,提出了预测C-Mn-Nb钢经控轧控冷后铁素体晶粒尺寸的方法。用该方法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这种方法可用来模拟该相变过程。
- 许云波于永梅刘相华王国栋
- 关键词:铁素体晶粒尺寸
- 热变形过程中γ→α相变开始温度的预测——C-Mn钢与Nb-v微合金钢被引量:5
- 2005年
- 以Cahn理论和Scheil法则为基础,讨论了热变形过程对γ α相变的影响,预测了C Mn钢变形过程铁素体析出的开始温度Ar3d和Nb V钢连续冷却转变开始温度Ar3·结果表明,同样变形条件下,碳含量或锰含量越低的钢种Ar3d越高;同一成分钢种,随着变形量增大或变形速率降低Ar3d提高;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Ar3温度降低;变形可以提高Ar3温度·用该方法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这种理论处理方法可用来模拟这种相变过程·
- 许云波于永梅刘相华王国栋
- 关键词:相变动力学孕育期形变诱导相变连续冷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