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建新

作品数:33 被引量:249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北煤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脑梗
  • 11篇血管
  • 10篇动脉
  • 10篇脑梗死
  • 10篇梗死
  • 7篇蛋白
  • 7篇缺血
  • 6篇血管造影
  • 6篇造影
  • 5篇蛋白酶
  • 5篇动脉硬化
  • 5篇脑缺血
  • 5篇金属蛋白
  • 5篇金属蛋白酶
  • 5篇颈动脉
  • 5篇基质
  • 5篇基质金属
  • 5篇基质金属蛋白...
  • 5篇急性
  • 4篇动脉狭窄

机构

  • 30篇华北煤炭医学...
  • 2篇开滦医疗集团
  • 2篇唐山开滦矿务...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开滦总医院
  • 1篇江阴市中医院
  • 1篇唐海县医院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33篇袁建新
  • 12篇倪立新
  • 7篇薛飞
  • 7篇黄燕冰
  • 6篇李壬子
  • 6篇杨秀平
  • 5篇元小冬
  • 5篇侯晓强
  • 5篇王秀艳
  • 4篇米振洲
  • 4篇吴寿岭
  • 3篇吕学海
  • 3篇侯小强
  • 3篇沈志霞
  • 2篇李舒
  • 2篇皇甫春梅
  • 2篇罗跃嘉
  • 2篇雷军
  • 2篇郭忠芹
  • 2篇刘春英

传媒

  • 5篇中风与神经疾...
  • 4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国微循环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2009第九...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形态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老年后循环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在所有患者中,DSA发现颅内外血管病变60例,在没有明确血管病变的8例中,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5例。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结论脑供血动脉的形态异常是老年后循环TIA患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李壬子吕学海侯晓强倪立新袁建新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及生活习惯与急性脑梗死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及烟酒茶嗜好相互作用与急性脑梗死(AC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YP11B2的基因型。结果病例组CYP11B2基因TC和C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12%和9.97%;相对于TT基因型,暴露于TC和CC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1.72和1.88。病例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为29.03%;相对于T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的OR值为1.57。此外研究还显示CYP11B2基因TC或CC基因型与吸烟相互作用可增加ACI的易感性,而该基因型与饮酒、饮茶无显著相互作用。结论当个体携带TC或CC基因型时,ACI的易感性增加,该两种基因型与吸烟相互作用,可增加ACI的易感性。
王秀艳袁建新李洪芬沈志霞刘春英任燕吴寿岭
关键词:醛固酮合成酶吸烟饮酒饮茶
经永存三叉动脉盗血致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例被引量:4
2006年
倪立新袁建新黄燕冰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永存三叉动脉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头颅CT检查
脑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2条或3条动脉,由于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灌注压降低,使灌注交接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导致的梗死。CWI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因此重视CWI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冯玉婧袁建新杨秀平
关键词:脑梗死脑动脉狭窄动脉硬化
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时间与临床关系的动态研究
2002年
1目的 研究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再通的时间和方向性及其与临床改变和溶栓等治疗方法间的关系。2方法 对 1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进行 2~ 6年动态追踪研究 ,分析其不同阶段的临床特征 ,并进行脑 CT和脑 MR扫描 ,以观察脑静脉系统血栓的状态。 3结果 本病早期多以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起病 ,然后逐渐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动态研究表明 ,脑静脉窦血栓在早期逐渐加长 ,在发病 2 0 d已开始消溶 ,且由血栓近心端开始 ,较小血栓发病 30 d即可完全再通 ,较大血栓 6 0 d内也可完全消溶再通 ,而溶栓治疗则可明显加速其消溶过程。 4结论 脑静脉系统血栓由血栓近心端开始 ,在发病 2 0 d已开始消溶 ,6 0 d内可完全消溶再通 ,临床应尽早进行溶栓和预防并发症的治疗 。
元小冬米振洲李舒赵新田袁建新郭忠芹赵丽君马兴常林自更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药物量效关系体外监测试验被引量:4
2000年
研究溶栓治疗时既可有效溶栓 ,又能避免出血并发症的有效用药剂量。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体外血栓模型试验 ,分别测定患者加入溶栓药物和未加药物对照状态下的模型及有关的指标 ,寻找加入溶栓药的体外血栓模型处于溶栓状态时的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在脑梗死时自然状态下和生理盐水对照时体外血栓湿重较低 ,临床不宜进行溶栓治疗。当加入尿激酶进行溶栓试验时 ,体外血栓湿重在主干支梗死患者比穿通支梗死患者降低的更明显。结论 主干支梗死时对静脉溶栓更敏感 ,如果加入尿激酶初始量时 ,患者体外血栓处于溶栓状态 。
元小冬米振洲刘秀荣张文才袁建新王燕裴唤珍高文静葛秀风张萍淑刘月松马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25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251例患者中发现211例有血管狭窄(84.1%)。其中狭窄程度≥70%73例(34.6%),50%~70%的111例(52.6%),<50%28例(13.3%),38例正常(15.1%)。颅内段狭窄占38.6%,颅外段狭窄占47.8%。发现1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为寰前节间动脉,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137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倪立新吕学海袁建新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概况被引量:2
2007年
脑梗死是内科常见的严重性疾病,因其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故对脑梗死的防治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脑梗死早期,半暗带区神经组织功能丧失.但是却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因此,超早期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供是改善组织损伤的关键。而缺血区毛细血管增生的范围与程度则直接关系到缺血半暗带区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新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够促进半暗带区血管的再生,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脑缺血后细胞的功能恢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阐明VEGF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秀平袁建新高贵杰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梗死梗死相关缺血半暗带区毛细血管增生高复发率
9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形态学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倪立新袁建新侯小强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造影病变情况发病机制个体化
脑信息状态对数字加工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比较不同脑信息状态对数字加工的影响。方法:于2004-10/2005-12选择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听觉系统病史,右利手,无精神神经疾病史的在校大学本科和研究生24名作为有偿被试。被试置于屏蔽安静室内,头戴耳机给出听觉刺激,听觉刺激为双耳随机同时呈现女声汉语普通话数字壹,贰,叁,肆,陆,柒,捌,玖,每个刺激每次呈现300ms。距离被试双眼100cm处放置计算机显示器给出视觉刺激,视觉刺激为计算机屏幕中央呈现写有数字的黑底白字图片,数字分别为阿拉伯数字1,2,3,4,6,7,8和9及中文简写数字一、二、三、四、六、七、八和九(仿宋体加粗48号)。采用S1-S2模式。要求被试判断数字对(S1、S2)是否相同,并对S2数字做“与5相比”判断大小的任务。利用E-PRIME1.1软件编程并记录正确反应时和反应率。进行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将数据剔除极值,所有反应时小于300ms或大于1200ms的数据被剔除,剔除数据占全部数据的3.20%。①前后数字刺激对匹配状态下和非匹配状态下,被试反应正确率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8.97±0.011)%,(99.19±0.008)%,t(46)=-0.790,P=0.319];匹配状态下平均反应时低于非匹配状态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39.90±16.24),(783.35±19.90)ms,t(46)=-2.042,P<0.05]。②在匹配状态下,阿拉伯数字、中文简写数字、听觉汉语普通话数字距离主效应显著,线性拟合主效应显著,反应正确率随数字距离增加而递增。在非匹配状态下,距离主效应显著,线性拟合主效应不显著,反应正确率不随数字距离增加而递增。③在匹配状态下,阿拉伯数字、中文简写数字、听觉汉语普通话数字距离主效应显著,线性拟合主效应显著,反应时随数字距离增加而递减。在非匹配状态下,距离主效应显著,线性拟合主效应不显著,反应时不随数字距离增加而递减。结论:在匹配状态下正确反应时均
雷军袁建新孙波罗跃嘉
关键词:心理现象和过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