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丽

作品数:9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电图
  • 4篇卒中
  • 4篇面肌
  • 4篇肌电
  • 4篇肌电图
  • 4篇表面肌电
  • 4篇表面肌电图
  • 3篇躯干
  • 3篇脑卒中
  • 3篇磁刺激
  • 2篇吞咽
  • 2篇吞咽障碍
  • 2篇躯干肌
  • 2篇重复经颅磁刺...
  • 2篇坐位
  • 2篇细胞
  • 2篇经颅磁刺激
  • 2篇肌群
  • 1篇低频重复经颅...
  • 1篇电刺激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五...
  • 2篇郑州市骨科医...

作者

  • 9篇李晓丽
  • 7篇郭钢花
  • 7篇关晨霞
  • 7篇李哲
  • 5篇乐琳
  • 5篇郭君
  • 3篇范家宏
  • 3篇郝道剑
  • 2篇王国胜
  • 2篇郭小伟
  • 1篇李巧云
  • 1篇闫莹莹

传媒

  • 4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李哲范家宏郭钢花李晓丽关晨霞乐琳郭君
关键词:脑卒中
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分析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吞咽障碍发生机制。方法选取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例,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上述对象吞咽5m1温水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及时程。结果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左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6.2±16.2)μV]明显高于右侧[(43.0±13.8)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430±303.7)ms]与右侧吞咽时程[(1407.1±282.9)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右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7.7±15.6)μV]明显高于左侧[(40.1±9.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548.1±290.8)ms]与右侧吞咽时程[(1564.3±295.8)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吞咽时其左、右两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分别为(30.9±2.5)μV和(30.5±3.2)μV]及时程[分别为(1288.0±221.9)ms和(1290.00±217.6)ms]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明显延长(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双侧颏下肌群功能均受损,且病灶侧受损程度较对侧严重。
郭钢花李晓丽李哲范家宏毋蓓蓓关晨霞乐琳郭君
关键词:吞咽障碍表面肌电图脑干卒中
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传代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1S间歇组、5s间歇组和10S间歇组,分别给予相应间歇时间磁刺激,观察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在磁刺激作用下,采用PEA-15磷酸化阻滞剂Bis I、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阻滞剂U0126处理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PEA-15和pERK1/2表达。结果1S间歇时间磁刺激可明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促进PEA-15及ERK1/2磷酸化,并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加入BisI可降低ERK1/2磷酸化水平及MMP-9表达,减弱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促迁移作用;经U0126试剂处理后,发现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促迁移作用显著下降。结论1S间歇时间磁刺激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PEA-15磷酸化,提高ERK1/2磷酸化水平,进而增强下游蛋白MMP-9表达,从而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
郭君李哲范家宏郭钢花李晓丽关晨霞乐琳
关键词:磁刺激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迁移
脑卒中偏瘫患者直立坐位及坐位屈伸运动时躯干浅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后伸运动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脑卒中后躯干肌群的控制机制。方法 选取17例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45°、后伸30°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图RMS值。结果 直立坐位: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在正常组左、右侧及脑卒中组瘫痪侧和非瘫痪侧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躯干前屈45°: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RMS值比较及其分别与正常组同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段竖脊肌和腰段竖脊肌的RMS值瘫痪侧均低于非瘫痪侧且低于正常组同侧(P<0.05)。坐位躯干后伸30°: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卒中组腹直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两侧对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外斜肌的RMS值瘫痪侧低于非瘫痪侧(P<0.05);脑卒中组瘫痪侧、非瘫痪侧各肌群RMS值较正常组对比均降低(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屈伸时双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功能均受损,尤其是腹外斜肌、竖脊肌离心收缩功能受损更为明显,康复训练中应重视躯干浅表肌群的离心收缩训练。
乐琳关晨霞郭钢花李哲郭小伟郭君李晓丽王国胜郝道剑
关键词:躯干肌表面肌电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颅脑损伤患者躁狂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0.5 Hz和1.0 Hz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颅脑损伤后躁狂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颅脑损伤后躁狂障碍患者49例,随机分为1.0 Hz组(17例)、0.5 Hz组(16例)和假刺激组(16例),每组每日给予相应频率的经颅磁刺激20 min,每周6次,除此之外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并配合服用奥氮平药物,连续治疗4周。3组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躁狂症状控制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BRMS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1.0 Hz组患者的BRMS评分(18.82±3.66)低于0.5 Hz组(22.19±5.27),0.5 Hz组低于假刺激组(26.06±4.71),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 、P=0.036)。1.0 Hz组(8.88±2.26)和0.5 Hz组(9.06±1.88)的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较假刺激组低(11.56±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0 Hz组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颅脑损伤后躁狂症效果优于0.5 Hz组。
郭君李晓丽关晨霞
关键词:脑外伤躁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术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对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9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分为5 Hz组(13例)、3 Hz组(12例)、低频组(12例)及对照组(12例)。上述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前,分别对其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给予5 Hz、3 Hz、1 Hz rTMS刺激或假磁刺激,各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吞咽时下颌舌骨肌表面肌电(sEMG)振幅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2周后5 Hz组、3 Hz组及低频组患者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高频组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低频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低频组明显缩短(P<0.05);5 Hz组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较3 Hz组明显降低,吞咽时程较3 Hz组明显缩短(P<0.05),但SSA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Hz、3 Hz、1 Hz rTMS刺激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均可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并以5 Hz rTMS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李晓丽郭钢花李哲闫莹莹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出血吞咽障碍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位躯干旋转时躯干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关晨霞郭钢花郭小伟李哲郝道剑李晓丽
关键词:偏瘫躯干肌表面肌电图
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对人宫颈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治疗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治疗人宫颈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效果,并与顺铂进行比较。方法裸鼠45只,皮下注射He La细胞制作宫颈癌细胞移植瘤,随机分为人肌母细胞组、顺铂组、生理盐水组各15只,分别采取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顺铂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瘤体注射,用药后连续观察4周。于用药前后观察裸鼠一般情况,测算裸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形态及细胞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p53蛋白。结果人肌母细胞组裸鼠用药后体质量较治疗前增高,肿瘤体积较用药前缩小,且用药后肿瘤体积小于其余两组(P均<0.05)。人肌母细胞组裸鼠用药后的反应性、精神、饮食状况均优于其余两组。病理检查示生理盐水组细胞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增多;人肌母细胞组可见大量凋亡坏死的肿瘤细胞,大量细胞固缩、细胞核碎裂,肿瘤组织纤维化明显;顺铂组肿瘤细胞固缩、细胞核裂解不明显,肿瘤组织纤维化程度不显著。人肌母细胞组、顺铂组、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33.3%、60.0%,p5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21±0.054、0.379±0.067、0.534±0.064,三组相比,P均<0.05。结论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可减小人宫颈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体积,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p53蛋白表达有关),抑瘤效果优于顺铂。
毋蓓蓓李巧云李晓丽
关键词:宫颈癌顺铂动物实验P53
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观察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分析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乐琳李哲郭钢花梁英姿王国胜李晓丽郝道剑关晨霞
关键词:脑卒中PNF躯干控制表面肌电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