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伟

作品数:115 被引量:87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医学科研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9篇耐药
  • 28篇烧伤
  • 26篇耐药性
  • 26篇病原菌
  • 22篇病原
  • 17篇抗菌
  • 15篇单胞菌
  • 14篇药物
  • 14篇细菌
  • 14篇杆菌
  • 13篇铜绿
  • 13篇球菌
  • 13篇抗生素
  • 13篇假单胞菌
  • 12篇铜绿假单胞
  • 12篇铜绿假单胞菌
  • 11篇菌药
  • 10篇葡萄球菌
  • 10篇抗菌药
  • 8篇金黄色葡萄球...

机构

  • 4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2篇解放军总医院...
  • 3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解放军第30...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济南军区总医...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无锡市克隆遗...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福州总医院
  • 2篇解放军第11...
  • 2篇解放军第30...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115篇蒋伟
  • 79篇常东
  • 38篇于勇
  • 23篇柴家科
  • 20篇盛志勇
  • 15篇黄志红
  • 11篇李少增
  • 8篇朱静
  • 8篇刘小乡
  • 8篇冷金昌
  • 7篇施志国
  • 7篇王海滨
  • 7篇于勇
  • 7篇黄志红
  • 6篇张素霞
  • 6篇庹晓晔
  • 5篇王思淼
  • 4篇杨小强
  • 4篇金鑫
  • 4篇张恒

传媒

  • 3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6篇感染.炎症....
  • 6篇军医进修学院...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中国病案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2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16篇2006
  • 10篇2005
  • 10篇2004
  • 9篇2003
  • 8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呼吸内科酵母样真菌分离率与治疗用药之间量化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临床药物的使用强度和酵母菌分离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监测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季度我院呼吸内科病区酵母菌样真菌分离率,以及该病区抗菌药物和可能对患者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每季度消耗的数据,并将其换算成国际上相关研究所共同采用的使用强度指标:每100住院人天所消耗的DDD数量(DDD/100人天),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007—2009年各类感染的病原菌中酵母样真菌占首位,酵母样真菌分离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形成高峰,而后逐渐回落,始终在8%上下波动。在统计的药物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最高;单一品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最大的前三位为莫西沙星、头孢呋欣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酵母样真菌分离率与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替考拉宁及抗结核药物中的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使用量呈负相关(r=-0.600,-0.621,-0.405,-0.435,P<0.05),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使用量呈正相关(r=0.644,P<0.05)。结论:一些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可能对酵母样真菌分离率的影响较大,如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这几类药物的使用强度有可能降低酵母样真菌的临床分离率。
蒋伟于勇常东王伟哲张恒冷金昌刘小乡
关键词:酵母样真菌呼吸系统疾病药物
444份病案首页缺陷情况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针对病案首页质量缺陷内容及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病案首页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法将病案首页质量缺陷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剖析。结果7857份病案首页中有444份存在质量缺陷,缺陷率为5.66%,手术情况缺陷率最高。结论病案首页缺陷主要由教学环境、医生医疗水平及疏忽职责等原因所导致。
蒋伟范炜然黄英
关键词:病案首页病案管理教学环境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及对12种抗生素耐药分析被引量:10
1996年
本文主要是通过临床标本中烧伤创面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及脓汁、血中分离按常规方法鉴定的10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及对12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的调查。其结果是创面分泌物血清学分型多见于Ⅳ、Ⅱ型,这两型对12种抗生素耐药明显,呼吸道分泌物血清学分型多是Ⅳ、Ⅲ型,不同部位不同血清学分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率为36.6%、对青霉素类耐药率为29%、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是24%,但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很好,多粘菌素B敏感性较好,其次为头孢噻甲羧肟,在临床用药应为首选。
常东蒋伟刘伟施志国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
呼吸科用药与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之间宏观量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呼吸科病区2007-2009年临床用药与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离率之间的宏观量化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呼吸科用药情况,将其换算成每100住院人天所消耗的限定日剂量(DDD/100人天),并监测PAE的分离率,最后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假设不考虑病原菌检出时间滞后因素,三代头孢类的头孢曲松使用强度变化与PAE分离率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r=-0.697,P=0.012,n=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呈负相关;假设考虑病原菌检出时间滞后因素,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强度变化与PAE分离率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r=0.675,P=0.023,n=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用药强度与病原菌分离率的宏观量化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关系的趋势走向,结合体外药敏试验,有助于准确把握用药方向。
朱静于勇蒋伟常东王海滨雷树红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分离率
1995-2011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感染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变化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1995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病区病原菌结构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变化。方法:分析1995—2011年烧伤病区标本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995年构成比最高的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杆菌(ECO,21.35%)、铜绿假单胞菌(PAE,19.5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17.71%),2011年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变为鲍曼不动杆菌(ABA,20.32%)、SAU(19.59%)和PAE(18.29%)。PAE和ABA两种病原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渐升高,至2011年分别接近70%和超过了90%。SAU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从1998年开始快速升高,2003年超过70%,而后波动于60%~70%。结论:17年来我院烧伤感染病原菌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虽然构成比经历了大幅度的变化过程,SAU和PAE依旧保持了主要病原菌的地位;而ABA则异军突起,成为构成比最高的病原菌,且这3种病原菌的耐药水平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于勇盛志勇柴家科蒋伟朱静
关键词:烧伤细菌耐药
产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析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临床标本分离细菌时有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为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敏数据 ,以达到较好的抗感染效果。方法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 NCCL S)推荐的指南进行。采用双纸片法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型β-内酰胺酶。结果 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对 3 4株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强。亚胺培南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 产生诱导型β-内酰胺酶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
常东蒋伟施志国蔺静
关键词:超广谱酶G^-杆菌抗生素
定量检测降钙素原在患者感染诊断及其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citonin,PCT)对患者感染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某院2009年9月—2010年12月同时采集血液进行细菌培养与PCT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0份同时送检的标本,PCT和血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46.49%(265/570)、30.18%(172/570);以0.50 ng/mL为界点,PCT诊断的敏感性为90.53%(516/570)、特异性为64.74%(369/57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53%(118/265)、82.30%(251/305)。结论定量PCT检测对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连续监测患者感染状况,及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蒋伟李少增周峥
关键词:降钙素原预后病原菌血培养
烧伤病区绿脓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的变化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分析烧伤病区绿脓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常规方法对我院烧伤科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绿脓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绿脓杆菌在烧伤病区病原菌中的构成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至2000年仍是构成比最高的革兰阴性病原菌。绿脓杆菌感染在春季的分布相对较少,年龄分布在20~30岁和50~60岁形成高点。绿脓杆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高峰出现在1997~1998年,而后逐渐下降,但对头孢噻肟钠和头孢曲松钠的耐药率近年有大幅度提高。结论 绿脓杆菌是烧伤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也是烧伤病人抗感染治疗以及病区防止交叉感染等预防工作的重点,故应根据绿脓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进行病区的消毒灭菌工作。
于勇柴家科常东蒋伟
关键词:烧伤绿脓杆菌抗生素类耐药性
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及病原菌结构与耐药水平的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烧伤病区2000-2011年度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100人天,统计烧伤病区2000-2011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以及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3种病原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011年三代头孢+酶抑制剂类、二代头孢、氨基糖苷类药物为使用强度最大的前3位药物,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达到52.78DDDs/100人天;3种病原菌的耐药率变化均明显升高,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与3种病原菌耐药率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和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处于较高水平,降低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的总强度,适当减少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可能会对降低病原菌耐药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于勇蒋伟朱静李少增张康翟丽惠周铮冷金昌刘小乡
关键词:抗菌药物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烧伤病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于勇杨晓强常东蒋伟
关键词:抗感染药抗药性烧伤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