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肾结石
  • 3篇肾镜
  • 3篇肾镜取石术
  • 3篇取石
  • 3篇取石术
  • 3篇结石
  • 3篇经皮肾镜
  • 3篇经皮肾镜取石
  • 3篇经皮肾镜取石...
  • 2篇上尿路
  • 2篇上尿路上皮癌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癌
  • 2篇输尿管
  • 2篇术后
  • 2篇尿道
  • 2篇尿管
  • 2篇尿路上皮
  • 2篇尿路上皮癌
  • 2篇后腹腔

机构

  • 4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吉林省前卫医...

作者

  • 6篇马天武
  • 4篇张慕淳
  • 3篇孔祥波
  • 3篇张刚
  • 3篇张赟
  • 3篇张茁
  • 2篇晋学飞
  • 2篇高吉
  • 2篇王金辉
  • 1篇王永刚
  • 1篇张天昊
  • 1篇李佳和
  • 1篇刘建平
  • 1篇石天峰
  • 1篇朱继红
  • 1篇王凯臣
  • 1篇刘彬
  • 1篇张超
  • 1篇温建平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血管计数和侵入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与肾癌病理分期及术后发生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Ⅷ因子和CD34两种标记染色方法检测88例RCC组织标本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是否发生转移的关系。患者随访4年以上,分为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结果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下对RCC组织标本的微血管进行计数,术后4年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中平均微血管数量分别为52.3和9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复发转移组有微血管侵入者仅占总数42.3%,复发转移组中有微血管侵入者占76.5%(P<0.01);CD34标记下两者比例分别是47.1%和18.3%(P<0.05)。结论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对预测RCC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有参考意义,对于较易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并考虑及早进行靶向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
张慕淳张赟王金辉王永刚高吉马天武温建平孔祥波
关键词:微血管计数肾细胞癌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总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应用微创经皮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PCNL)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患者共150例。采用Ⅰ期或Ⅱ期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PCNL)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成功处理150例肾结石,其中鹿角型结石40例,铸形结石20例,多发性肾结石60例,开放取石手术后复发8例,结石合并肾积脓22例。结果:肾结石Ⅰ期 PCNL 结合ESWL 手术102例,Ⅰ期 PCNL 结合 ESWL 加Ⅱ期手术48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12个月,分别行尿路平片及肾 CT 检查,结石复发20例,需要再次手术者8例,行 ESWL 者12例。结论: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微创损伤、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高效、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
石天峰刘彬马天武张超张天昊李佳和刘建平
关键词: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输尿管镜体外冲击波碎石复杂性肾结石
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上皮癌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上尿路上皮癌患者68例,男2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3(43~78)岁。肾盂癌55例,输尿管上段肿瘤4例,输尿管下段肿瘤9例。其中输尿管下段肿瘤合并膀胱肿瘤1例。经尿道膀胱镜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引流肾盂尿,用电切镜针状电极距输尿管口周围约0.5cm环形切透膀胱壁,分离出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拔除输尿管导管,电凝输尿管开口,使开口封闭,减少肿瘤细胞种植机会。采用腰部3个穿刺套管针入路,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如果是肾盂癌或输尿管上段肿瘤,用腹腔镜分离钳可以将下段输尿管提拉出来,扩大套管切口,将肾输尿管全长完整取出,避免了下腹部开放切口;如果是下段输尿管肿瘤,则需下腹部行5~7cm切口,先取出肾标本,再行输尿管下段切除术。结果:68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20(90~2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40~500)ml,1例需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4(3~7)d,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8(7~15)d,拔除尿管后均行B超检查无膀胱漏尿。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尿路上皮癌。65例患者获随访平均18(3~38)个月。58例患者无瘤生存,3例死于心脑血管及肺部疾病。4例术后患膀胱肿瘤而行电切治疗。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上皮癌,手术安全易行,用电切镜环状切除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可完整切除输尿管,对输尿管开口进行电凝封闭可减少肿瘤细胞种植。对肾盂癌及上段输尿管肿瘤患者可避免行下腹部开放切口的输尿管下段切除术,有效减少创伤,疗效可靠,无肿瘤种植转移。
马天武张慕淳张刚王凯臣高吉张茁晋学飞孔祥波
关键词:上尿路上皮癌腹腔镜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PCNL)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收治320例肾结石行PCNL术的患者资料。男233例,女87例。年龄22,72岁,平均42岁。结石直径0.8~6.0cm,平均3.0cm。分析术后发热患者的年龄结构(〉60岁与≤60岁)、结石大小(〉2.0与≤2.0em)、手术时间(〉60与≤60min)、术中冲洗液灌注泵压力(〉120与≤120mmHg,1mmHg=0.133kPa)、有无梗阻情况、术前是否有尿路感染等因素,比较各因素与2组间发热率的关系。结果320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38℃)59例(18.4%),其中发生脓毒败血症2例。结石直径〉2.0cm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2.4%,≤2.0cm组为10.4%;手术时间〉60min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7.2%,≤60min组为10.4%;术中灌注泵压力〉120mmHg组发热率28.3%,≤120/FIEHg组为11.0%;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石直径〉2.0cm、手术时间〉60min、冲洗液灌注泵压力〉120ITIITIHg是导致PCNL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术前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缩短手术时间、低压灌注冲洗是预防术后发热的有效措施。
张慕淳张刚张赟张茁晋学飞王金辉马天武朱继红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肾结石发热
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输尿管开口电切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泌尿外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多器官发病。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占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95%以上。我国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为高,原因尚不清楚,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
马天武
关键词:上尿路上皮癌腹腔镜
文献传递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重症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被引量:32
2011年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重症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防治经皮肾镜手术后的重症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分别对患者是否有梗阻、手术时间、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结石大小、年龄结构以及术中灌注液压力等情况与术后并发重症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热(大于38℃)67例,占15.2%,脓毒败血症2例。有急性梗阻、术前已有尿路感染、手术时间长、灌注压力高、结石大、感染性结石的患者术后并发重症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并发重症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热比较常见,有可能并发重症感染,术前应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术中规范操作,尽可能低灌注压灌洗,控制手术时间,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等是预防术后发热的有效措施。
孔祥波张赟张茁张刚马天武张慕淳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肾结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