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韬
- 作品数:47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艾司氯胺酮对心肺转流心脏手术患者心室功能及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0例,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CPB开始后,E组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以相同速度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停机后60 min内HR、MAP、CVP、心脏指数(CI);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纵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LTSD)、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环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CTSD)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GLS、GLTSD;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rScO2、BIS、Hb和乳酸(Lac)浓度以及颈内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SPV)、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血流阻力指数(RI);麻醉诱导前、术后6 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记录停机后自动复跳例数、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以及术后30 d死亡例数。结果与C组比较,E组CPB停机后60 min内CI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RVEF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30 min左心室GLS、GCS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 40 min内RI明显升高(P<0.05)。两组cTnI、ALT、Cr、NSE浓度、停机后自动复跳比例、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在CPB开始后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明显增加CPB停机后的CI,并可能通过增加心室纵向和环向
- 李宛霖孟洁琼韩瑛赵雅梅尹加林魏海燕苏中宏施韬葛亚力史宏伟
- 关键词:心室功能超声斑点追踪显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颈内静脉穿刺超声定位教学作用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评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超声辅助颈内静脉穿刺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28名在麻醉科规范化培训的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在经过颈内静脉穿刺理论培训和模型上操作培训后,每位住院医师分别使用解剖定位法和超声定位法实施颈内静脉穿刺各1例。记录并比较两种方法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所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问卷调查住院医师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操作前的自信度。结果与解剖定位法比较,超声定位法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较高(均P<0.05);超声定位从开始定位到穿刺置管成功用时(10.2±1.1)min,解剖定位法用时(11.1±1.3)min,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定位法有6例出现局部血肿,明显高于超声定位法(P<0.05)。问卷评分调查显示,住院医师对超声辅助定位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教学方法满意度和操作自信度评分均高于解剖定位法(均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超声定位置管较传统解剖定位法更加安全、有效。颈内静脉穿刺超声定位教学规培住院医师满意度高,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广。
- 尹加林王振红张勇王晓亮施韬
- 关键词:超声颈内静脉穿刺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瓣膜置换术患者颈动脉血流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后给予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策略对瓣膜置换术患者颈动脉血流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该院行瓣膜置换术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组(H组,n=33)和常规通气组(C组,n=33)。二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开始之前均采用常规通气模式,H组在体外循环停机30min循环稳定后,给予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策略,维持调整PaCO2在46~60 mmHg。记录二组患者T(麻醉诱导前)、T1(开胸前)、T2(体外循环30min)、T3(停体外循环30min)、T4(缝皮前)五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颈内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ICA)、颈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ICA)、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pH、PaCO2及PaO2。记录术前1d、术后7d的MMSE评分。结果 (1)与C组比较,H组在T0、T1时HR均降低(均P<0.05),H组在T3、T4时CO均升高(均P<0.05),H组在T4时PSV-ICA升高(P<0.05)。(2)与C组比较,H组在T3、T4时pH、PaO2降低,PaCO2升高(P<0.05)。(3)二组患者术后7d的MMSE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增加瓣膜置换术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组织灌注和脑氧合平衡,但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 朱龙昌史宏伟葛亚力魏海燕苏中宏施韬朱成
- 关键词: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瓣膜置换术颈动脉血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不同快速顺序诱导插管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快速诱导插管(RSI)方案对急诊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分析诱导插管药物对循环的影响。方法:A组患者40例,RSI方案为静脉推注依托米酯0.3mg/kg+芬太尼2μg/kg+琥珀胆碱1.5mg/kg;B组患者40例,RSI方案为丙泊酚1.5mg/kg+芬太尼2!g/kg+琥珀胆碱1.5mg/kg;C组患者40例,RSI方案为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g/kg+琥珀胆碱1.5mg/kg,1min后插管。记录插管前、插管后5min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插管后平均心率上升7.9次/min,平均压下降9.3mmHg心率,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患者插管后平均心率上升26.1次/min,平均压下降19.6mmHg。C组患者的循环改变更为明显,患者心率平均上升32.4次/min,平均压下降23.7mmHg。B、C两组插管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RSI方案中丙泊酚、咪唑安定对循环的影响是明显的,这与急诊患者的容量状态有关,芬太尼与咪唑安定的协同作用使血压下降更加明显,在RSI方案中应减少咪唑安定的用量,或分次给予芬太尼。依托咪酯对心血管无明显抑制作用,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对急诊患者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 张媛施韬鲍红光
- 关键词:急诊处理二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琥珀胆碱
- 甲氧明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后老年低血压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静脉泵注甲氧明和去氧肾上腺素对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肺转流停机经容量治疗后仍低血压的疗效及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心肺转流停机经容量治疗后低血压(MAP低于基础血压的70%)的老年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6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甲氧明组(M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每组20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后开始静脉泵药,M组起始速度为3μg·kg^(-1)·min^(-1),P组起始速度为0.24μg·kg^(-1)·min^(-1),根据患者血压调整泵药速度,单次递增、递减速度均为起始的1/3,使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分别在泵药前、泵药后3、5、10、15、30 min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冠脉窦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SVTI)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DVTI),并计算冠脉窦血流量(CSBF)。结果 P组1例患者因未能获得理想TEE切面而退出研究。与泵药前比较,泵药后不同时点M组和P组SVTI、DVTI、CSBF明显升高(P<0.01)。与P组比较,泵药后5、10、15、30min M组DVTI和CSBF明显升高(P<0.05或P<0.01)。M组术后发生心房颤动2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P组术后发生心动过缓1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结论静脉泵注甲氧明和去氧肾上腺素均可纠正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心肺转流后低血压状态,但甲氧明增加冠脉血流量更明显,可能对冠心病患者更有利。
- 卜心怡王亭亭葛亚力魏海燕施韬苏中宏史宏伟
-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甲氧明心肺转流
- 超声多普勒技术在323例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3例预计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时间、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323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无一例因穿刺失败改行其他部位中心静脉穿刺。超声多普勒引导穿刺置管操作时间184.6±20.5s。超声多普勒引导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超声多普勒引导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4.64%。结论: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引导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缩短了置管时间,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 张媛韩流斯妍娜魏海燕程浩施韬鲍红光
- 关键词:超声多普勒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对心肺转流下瓣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术中早期应用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0月择期行瓣膜手术的患者33例,男11例,女22例,年龄40~70岁,BMI 18~26 kg/m^(2),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7)和个体化PEEP组(P组,n=16),两组术中麻醉维持为全凭静脉麻醉。停机后P组采用阶梯PEEP法滴定适宜的PEEP,并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设置固定PEEP 4 cmH 2O。记录手术前(T_(0))、肺复张前(T_(1))、肺复张后40 min(T_(2))、术后2 h(T_(3))、术后24 h(T_(4))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T_(0)—T_(2)时的HR、MAP、CVP,T_(1)—T_(3)时的肺动态顺应性(Cdyn)。使用经胸超声检查并记录T 0、T_(2)—T_(4)时的肺超声评分(LUS评分)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比较,T_(2)、T_(3)时P组PaO_(2)/FiO_(2)和Cdyn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_(2)时P组PaO_(2)/FiO_(2)和Cdyn均明显升高(P<0.05),T_(2)—T_(4)时P组LUS评分明显降低(P<0.05),P组术后肺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其余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瓣膜手术心肺转流停机后早期应用个体化PEEP具有肺保护作用。
- 王悠然葛亚力魏海燕施韬苏中宏王晓亮史宏伟
- 关键词:心脏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
- 不同时期肺复张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影响
-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患者行肺复张治疗的效果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病房收治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
- 章文豪施韬赵谊史宏伟穆心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护1例
- 2005年
- 王丙琼史宏伟施韬丁明
- 关键词: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护左主干狭窄左前降支术前用药回旋支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发生率、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 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发生率、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6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以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前低氧血症组(H组)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NH组)。麻醉后,所有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接受孙氏手术(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和象鼻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于术前(T0)、术毕(T1)和术后12h(T2)时使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所有患者抽取静脉血液标本,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计算MPV/PC;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PAC-1,测算其阳性表达率;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与NH组相比,H组患者T0、T1、T2时氧合指数均降低(P均<0.05),低氧血症发生率均升高(P均<0.05),CD62p和PAC-1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均<0.05);T0时PC均降低,MPV/PC、PDW均升高(P均<0.05);T0、T1时WBC和CRP均升高(P均<0.05)。与T0时相比,H组患者氧合指数T1时降低、T2时升高(P均<0.05),低氧血症发生率T2时降低(P<0.05);NH组患者T1、T2时氧合指数均降低(P均<0.05),低氧血症发生率均升高(P均<0.05)。T1时两组患者PC、MPV均降低,MPV/PC、PDW均升高(P均<0.05);T2时两组患者PC均降低,MPV/PC均升高(P均<0.05)。两组患者T1、T2时CD62p和PAC-1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均<0.05)。两组患者T1时WBC均降低、CRP均升高(P均<0.05),T2时WBC和CRP均升高(P均<0.05)。与T1时相比,两组患者T2时氧合指数、PC、MPV、WBC、CRP均升高,低氧血症发生率、PDW、CD62p和PAC-1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均<0.05);NH组T2时MPV/PC降低(P均<0.05)。结论 与术前非低氧血症的ATAAD患者相比,术前合并低氧血症的ATAA
- 魏海燕史宏伟李滢施婕葛亚力施韬鲍红光
- 关键词:低氧血症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并发症血小板活化氧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