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卫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7篇心肌
  • 6篇心病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6篇冠心病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病患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扩张

机构

  • 19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北京大学医院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22篇宋卫华
  • 14篇窦克非
  • 8篇王虹剑
  • 7篇尹栋
  • 6篇朱成刚
  • 5篇伏蕊
  • 4篇高国峰
  • 4篇张冬
  • 4篇丰雷
  • 4篇宋晨曦
  • 3篇徐波
  • 3篇王银堂
  • 3篇徐晗
  • 3篇王春玥
  • 2篇杨跃进
  • 2篇尤士杰
  • 2篇贾镭
  • 2篇张睿
  • 2篇刘倩倩
  • 2篇尹栋

传媒

  • 12篇中国分子心脏...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睡眠状况的调查及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睡眠质量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共271名年龄小于65岁的女性患者住院治疗,其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病例组)208例,冠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63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睡眠障碍定义为PSQI>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与女性早发冠心病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病例组PSQI总分6.33±3.44,对照组PSQI总分7.02±3.85,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病例组中,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与睡眠正常者相比较,睡眠障碍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可能性更大(OR:2.52;95%CI:1.25,5.05)。结论在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中,睡眠质量与疾病危险分层有关,睡眠障碍者出现ACS的可能性更大,睡眠障碍可能是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王虹剑伏蕊乔琳窦克非尤士杰尹栋宋卫华惠汝太
关键词:女性早发冠心病睡眠质量急性冠脉综合征
ACEF评分在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年龄、血肌酐和射血分数(ACEF)评分对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阜外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PCI治疗且术前有血肌酐和射血分数测定结果的患者,排除既往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本次PCI为杂交手术的患者,最终纳入10072例患者。根据ACEF评分结果采用三分法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ACEF低分组(ACEF评分≤0.838,n=3339),ACEF中间分组(0.8381,n=3329)。研究终点为PCI术后2年全因死亡。结果:ACEF评分越高的患者合并的临床病症越多,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随着ACEF评分增加,患者PCI术后2年死亡率亦逐渐增高(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CEF评分是2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加1分,HR=3.971,95%CI:2.983~5.286,P<0.001)。根据ROC曲线结果,ACEF评分对2年死亡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AUC=0.740,Hosmer-Lemeshow检验P>0.05)。与SYNTAX评分及其衍生评分相比,ACEF评分预测PCI患者2年死亡率更有优势,ACEF评分综合区分改善度(IDI)有显著性改善(P均<0.001)。结论:对于中国的PCI患者人群,ACEF评分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预测远期全因死亡的评分工具。
高国峰周林丽张冬宋卫华丰雷朱成刚管常东徐波窦克非尹栋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全因死亡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8年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潜在多病因综合征。MINOCA发病率估计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14%,多数病例类似于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本病重要的是确定多种潜在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MINOCA病因不同,其预后也不同。本文对MINOCA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病因、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综述。
王柯棣宋卫华
关键词:心肌梗死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研究进展
2017年
目的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CAE,coronary artery ectasia)是一种冠状动脉扩张为主的血管病变,扩张的冠脉直径大于附近正常血管的1.5倍。文章概述CAE的发病机制、临床危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 artery disease)的区别、与全身其他血管扩张的关联、治疗的特殊之处。方法以近年来CAE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文献,概述CAE的研究进展。结果 CAE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5%,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AE可对冠脉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被认为是有害的冠脉病变;粥样硬化重、特定的ACE、MMP基因型、不合并糖尿病的CAD患者更容易出现CAE;治疗上CAE与CAD基本类似,但不适合用硝酸酯类等药物。结论 CAE是一种有临床危害的不同于CAD的冠脉病变,需要临床重视及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蒋秋琼宋卫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炎症
表现为变异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慢血流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男,63岁。主因“突发胸痛45天”入院。患者入院45日前凌晨4:00左右于睡眠中突发持续胸闷,2h后出现全胸剧痛,伴气短、头晕、大汗及后背痛,意识丧失2次,每次持续10秒钟可自行苏醒,无恶心、呕吐、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及二便失禁,胸痛持续4h无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2~6导联ST段抬高0.05~0.3 mV, 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0.05 mV(仅见病历描述未能获悉具体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高于正常(具体值不详),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治疗。2013-12-12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血流慢(图1),右冠近段局限性狭窄约60%(图2),予阿司匹林、波立维、阿托伐他汀钙、欣康片及合心爽口服,仍反复于凌晨4:00左右发作胸痛,性质同前但程度较前减轻,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后1~2分钟可缓解,如此反复至清晨7:00左右。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史40年,平均40支/日,未戒烟,无饮酒史。入院查体未发现特殊阳性体征。患者入我院后心电图未见异常,肌钙蛋白I正常(0.004 ng/ml)。诊断考虑:冠脉慢血流现象伴变异型心绞痛。调整药物方案为消心痛15mg q6h,合心爽30 mg q6h,患者未再发胸痛。为捕捉胸痛发作时心电图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于2014-01-23暂停消心痛和合心爽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患者停药后3h再发上述不适,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1~2分钟可缓解,恢复原方案后患者未再诉特殊不适。Holter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诉心绞痛发作时对应心电图前壁导联T波高尖。出院后患者坚持我院抗心绞痛方案,随访至今已半年余,未诉特殊不适。
潘子璇宋卫华郭远林朱成刚马文韬张梦于东颖任振龙马永强李建军
关键词:变异型心绞痛慢血流现象冠状动脉导联ST段压低HOLTER突发胸痛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瓣膜间质细胞向成骨样表型再分化的调节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瓣膜置换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有效的临床选择,有必要分析相关的发病机制来探讨可能的药物靶点。瓣叶间质细胞向成骨样表型转化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因素参与其调节,例如:成骨信号直接抑制物减少、氧化应激、炎症细胞与促炎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观遗传学改变与非编码RNA。目前,针对上述成骨信号通路调节,尚无能应用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的特异性有效药物。抗炎、抗氧化应激药物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都是有希望的药物,但要注意规避因为非靶向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证实。
王银堂宋卫华
关键词:再分化
比较高敏和普通肌钙蛋白Ⅰ在择期PCI手术前后的浓度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本研究比较了择期PCI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高敏感(hs-cTnⅠ)和普通敏感(con-cTnⅠ)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变化差异。方法随机选取32例择期PCI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采集血样,分离血清后,用雅培和贝克曼-库尔特两种化学发光方法同时检测。结果 PCI术后患者hs-cTnⅠ均值从0.013ng/ml升高到0.091ng/ml,高于99th百分位参考上限3倍,con-cTnⅠ均值从0.009ng/ml升高到0.061ng/ml,高于99th百分位参考上限1.5倍。术后的cTnⅠ浓度变化与术前的基线浓度相关性均很弱,且con-cTnⅠ较hs-cTnⅠ的相关性更弱(r=0.39 vs 0.42)。术前和术后的hs-cTnⅠ绝对浓度变化为0.081ng/ml(95%CI:0.036-0.125),con-cTnⅠ绝对浓度变化为0.056ng/ml(95%CI:0.027-0.0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hs-cTnⅠ在术后升高5和10倍的比例明显高于con-cTnⅠ的升高比例。随着hs-cTnⅠ变化幅度的增大(从>50%至>200%)住院天数逐渐延长,而con-cTnⅠ的浓度变化与住院天数的关联性并不明显。结论 hs-cTnⅠ在择期PCI手术前后的浓度变化幅度高于con-cTnⅠ,更有助于监测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
蔺亚晖宋卫华田涛李阳耿洁康金锁周洲
关键词:心肌损伤
残余SYNTAX评分在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也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大样本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rS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度共10 724例PCI患者,排除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及本次支架置入术为杂交手术的患者381例,最终纳入10 343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分别计算基线SYNTAX评分(b SS)和rSS。rSS=0定义为完全血运重建,rSS≥1定义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随访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PCI术后共有5 050例(48.8%)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rSS=0)。5 293例不完全血运重建(rSS≥1)的患者中,1≤rSS≤4的患者有1 908例(18.4%),49的患者有1 608例(15.5%)。rSS评分越高的患者合并的临床情况越多,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与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并且随着rSS评分增高,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亦增高。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rSS是所有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尤其是rSS>9的患者,30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率更高,预后更差。rSS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中国的PCI患者,rSS是一个很好的量化血运重建程度以及评估预后的工具。
高国峰丰雷赵延延张冬徐晗伏蕊朱成刚宋卫华杨跃进徐波窦克非尹栋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YNTAX评分预后
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代谢差异初步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代谢差异的初步分析。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冠状动脉正常(正常组20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界组19例)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18例)的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的患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并筛选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可能有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共618种代谢物纳入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血浆代谢组学分析,其中正常组与临界组、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临界组与心肌梗死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分别为91种、52种、148种。(1)正常组与临界组及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代谢物交集有6种物质。与正常组相比,临界组和心肌梗死组均上调者有棕榈酸、1-硬脂酰-SN-甘油-3-磷酰胆碱、L-酪氨酸、N4-乙酰胞嘧啶核苷,均下调者有L-丙氨酸、阿卡地辛。(2)正常组与临界组及临界组与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代谢物交集仅有1种物质L-苯丙氨酸,且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下调,在正常组、临界组、心肌梗死组表达量依次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界组vs.正常组:VIP 1.48,P=0.090,差异表达倍数:0.92;心肌梗死组vs.临界组:VIP 1.42,P=0.004,差异倍数0.80)。结论: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具有不同血浆代谢组学图谱,L-苯丙氨酸可能作为同冠心病进展相关的标志物。
王春玥宋晨曦张睿张冬尹栋朱成刚王虹剑宋卫华窦克非
关键词:冠心病临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代谢组学L-苯丙氨酸
社区老年人口服抗栓药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现况与对策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北京某社区老年人口服抗栓药物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应用现状。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北京市翠微西里由社区医师通过标准问卷调查老年人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心房颤动等系统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和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APA)与抗凝(AC)药物治疗情况。结果328例老年人参与调查,其中158例(48.2%)长期口服抗栓药物治疗,144例(43.9%)口服APA药物,20例(6.1%)口服AC药物。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的老年人仍未抗栓治疗比例分别为44.9%、45.0%、36.7%、8.1%。心房颤动患者AC治疗比例仅为50%,而与APA治疗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无差异。合并1或2种疾病的老年人占大多数(约占26.2%或28.7%),但其抗栓治疗比例仅为29.3%~61.7%。结论社区医师仍需加强对老年人抗栓治疗的教育,特别是罹患疾病较少的患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亟待提高。
杨红刘俊冯志刚高大勇宋卫华
关键词:老年抗栓药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