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

作品数:24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桑树
  • 5篇活性
  • 3篇酵母
  • 3篇黄酮
  • 2篇单胞
  • 2篇氮源
  • 2篇丁香假单胞菌
  • 2篇悬浮细胞
  • 2篇抑菌
  • 2篇抑菌活性
  • 2篇异槲皮苷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植物保护学
  • 2篇桑螟
  • 2篇槲皮苷
  • 2篇芦丁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活性
  • 2篇课程
  • 2篇黄酮苷

机构

  • 24篇江苏科技大学
  • 2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天津艾赛博生...
  • 1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24篇王俊
  • 20篇吴福安
  • 17篇盛晟
  • 11篇王俊
  • 4篇王俊
  • 3篇王方芹
  • 2篇张健
  • 2篇宋红志
  • 2篇王超
  • 2篇张凡
  • 1篇罗姮
  • 1篇李木旺
  • 1篇武国华
  • 1篇赵卫国
  • 1篇许晏
  • 1篇张东阳
  • 1篇高敏
  • 1篇赵永亮
  • 1篇周雨
  • 1篇郑煜

传媒

  • 20篇蚕业科学
  • 1篇科技风
  • 1篇求知导刊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大孔径吸附树脂的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桑叶黄酮及其生物活性测定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获得高活性的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建立了基于大孔径吸附树脂的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工艺,并对制备的桑叶黄酮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等生物活性进行测定。根据大孔径树脂的静态和动态的吸附与解吸特性,从5种树脂中选取NKA-9型作为分离填料,上样时的最佳流速为6 BV/h、体积为4 BV,洗脱时的最佳流速为6 BV/h、体积为2.5 BV。在此基础上,构建了4区6柱的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桑叶黄酮,获得优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流速0.6 mL/min、洗脱流速1.2 mL/min、转换周期200 s,在该条件下所得桑叶黄酮的最高质量浓度为1.96 mg/mL,产量为141.12 mg/(BV·h)。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桑叶黄酮的酪氨酸酶抑制率提高了3.3倍,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14 mg/mL;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3.1倍,其IC50为0.095 mg/mL。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所得的桑叶黄酮纯度较高,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均得到明显提高。
李长龙王金正刘曦王丹丹盛晟王俊王俊
关键词: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模拟移动床抗氧化活性
桑螟PGRP蛋白响应混腔室茧蜂寄生的免疫功能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PGRP)是生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但在寄主昆虫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目前仍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探究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在响应混腔室茧蜂(Aulacocentrum confusum)寄生时GpPGRP发挥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共鉴定得到3个短型GpPGRP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GpPGRP-S1、GpPGRP-S2和GpPGRP-S3。GpPGRP-S1和GpPGRP-S2在雄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GpPGRP-S3在雌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与健康桑螟相比,3个GpPGRP的表达量在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不同时间差异显著,且均在被寄生桑螟的血淋巴中上调表达。重组GpPGRP-S2蛋白显著提高健康桑螟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表明桑螟GpPGRP可能通过增强血淋巴黑化反应响应混腔室茧蜂寄生。本研究为深入探究桑螟GpPGRP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揭示桑螟与寄生蜂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依据。
蒋德雷丁键浩梁鑫浩宋妍邵作敏游帅王俊王俊吴福安
关键词:桑螟肽聚糖识别蛋白寄生
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7年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分析了综合性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课程衔接、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提出改进方法,以期为植物保护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盛晟邵颖王卉平吴福安王俊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蜂胶渣提取物对青枯劳尔氏菌的抑制活性鉴定被引量:1
2018年
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引发桑青枯病的病原细菌。为了寻求防治桑青枯病的天然药剂,以工业提取黄酮化合物剩余的蜂胶渣为原料,经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及石油醚等溶剂分级浸提获得除蜡蜂胶渣提取物。通过比浊法测试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青枯劳尔氏菌5个生理小种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8.36%~99.73%),其中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溶剂的提取物(P〈0.05)。0.1 mg/m L除蜡蜂胶渣乙醇提取物对青枯劳尔氏菌RS-5菌株的抑制率达91.61%±4.75%,最低抑菌浓度为0.25 mg/m L,最小杀菌浓度为4 mg/m 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部分病原细菌发生变形和细胞壁破损,用平板法监测到菌体的泳动性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基于负离子全扫描模式的LC-MS谱图鉴定除蜡蜂胶渣中主要含有咖啡酸及其酯类化合物(包括咖啡酸丙酯、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及咖啡酸戊酯),采用选择性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检测出其中所含咖啡酸和咖啡酸苯乙酯的质量比为1∶3.3。研究结果表明,除蜡蜂胶渣的乙醇提取物对青枯劳尔氏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该提取物有进一步开发为天然来源的桑青枯病防控药剂的潜力。
许晏宋文淼朱丹张东阳盛晟张东阳盛晟
关键词: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
冠菌素对桑悬浮细胞次生代谢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桑树次生代谢产生的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研究利用桑树细胞体外高效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方法与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桑树药用活性成分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在建立桑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向桑悬浮细胞系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冠菌素(COR),以促进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试验结果表明,用5.0μmol/L COR诱导处理后桑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中总黄酮的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0.630±0.003)mg/m L,比对照组增加86.43%(P〈0.05);1.0μmol/L COR诱导处理组桑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总酚质量浓度分别达到(23.50±0.49)mg/L、(56.71±1.52)mg/L,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64%和50.27%(P〈0.05);50.0μmol/L COR诱导处理组桑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达到4 595.3 U/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几种浓度COR诱导对桑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多糖积累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试验结果提示:COR作为诱导子能够增强桑悬浮细胞中总黄酮、总酚和生物碱类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与积累,且细胞的SOD活性亦显著提高,尤以低浓度(1.0μmol/L)COR的诱导效果最佳。
王丹丹王超王超盛晟盛晟王俊王俊
关键词:冠菌素总酚1-脱氧野尻霉素超氧化物歧化酶
桑树愈伤组织诱导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被引量:4
2016年
以桑品种育-711的叶片、芽尖、叶柄、茎段为材料,探讨不同外植体、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等因素对桑树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以及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并对桑树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进行监测,初步建立桑树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是诱导桑树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愈伤组织最佳诱导条件为MS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BA+0.5 mg/L2,4-D+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在此培养条件下的诱导率达90%以上;继代培养最优条件为MS培养基中添加1.0 mg/L6-BA+0.5 mg/L 2,4-D+0.5 mg/L NAA,在此培养条件下继代,愈伤组织生长旺盛,存活率达到100%,培养12 d进入对数生长期,愈伤组织的鲜质量在此期间增加6倍;悬浮细胞在M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BA+0.5 mg/L 2,4-D+0.1 mg/L NAA的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较快,生长曲线呈"S"型,活细胞数量在悬浮培养第16天时达到峰值。以桑树叶片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初步建立的悬浮细胞系,有助于进一步研发桑树组织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技术。
王超姚晨辉朱林琳高敏赵永亮王海燕王俊王俊
关键词:桑树愈伤组织悬浮细胞系外植体培养基
蚕蛹油原料用化学酶法联产制备不饱和脂肪酸乙酯与咖啡酸单甘酯的试验被引量:1
2018年
以富含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蚕蛹油为原料,采用化学酶法联产不饱和脂肪酸乙酯与咖啡酸单甘酯2种高附加值功能性油脂。2种目标产物制备的基本工艺原理是:采用碱液催化蚕蛹油中的甘油三酯与乙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经反相C18柱制备色谱分离获得高纯度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单体;以副产物甘油和天然抗氧化成分咖啡酸甲酯为底物,采用脂肪酶催化转酯化反应获得咖啡酸单甘酯单体。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鉴定制备过程的蚕蛹油脂肪酸组分,其中乙酯化得到的α-亚麻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的产率分别为37.5%、18.2%和13.7%,副产物甘油的产率为20.6%,C18柱纯化后可得到纯度〉90%的α-亚麻酸乙酯及纯度〉70%的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水解产物甘油与咖啡酸甲酯通过脂肪酶催化合成的产物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鉴定为咖啡酸单甘油酯。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酶促合成工艺条件为温度74.6℃、底物咖啡酸甲酯质量浓度41.2 g/L、脂肪酶Novozym 435的用量(质量分数)9.6%,在此条件下咖啡酸单甘油酯的得率高达85.04%。利用建立的新工艺联产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和咖啡酸单甘酯,使蚕蛹油的水解副产物甘油得到有效利用,为蚕蛹油的高值化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孟祥云刘曦葛立刚朱长通盛晟庄愉吴福安王俊
关键词:蚕蛹油联产工艺
桑螟触角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鉴定及组织表达谱分析
2020年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严重危害各蚕桑主产区的桑叶产量。从桑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中共鉴定出15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GST基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中8个GST基因具有谷胱甘肽结合域。系统进化树显示这些GST基因分别归属于GST的6个亚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GST-D1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度特异性表达,推测可能参与桑螟触角中气味降解过程。GpGST-O1和GpGST-O2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GpGST-D3在雌成虫腹部的表达量最高,但在触角中的表达量与雄成虫无显著差异。除GpGST-D3外,10个GpGST(GpGST-D2、GpGST-D4、GpGST-E1、GpGST-E2、GpGST-E3、GpGST-T1、GpGST-Z1、GpGST-S1、GpGST-S2、GpGST-S3)在桑螟成虫腹部的表达量也高于其他组织,但呈现出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桑螟嗅觉感受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研发新型桑螟防治手段提供了参考。
宋文淼刘志翔褚杰李易江城蒋德雷邵作敏涂清波王俊王俊盛晟
关键词:桑螟系统进化表达谱
“新农科”背景下桑树植物保护课程建设的研究
2022年
文章在综合分析蚕学专业桑树植物保护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新农科”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要求,明确桑树植物保护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建设重点,提出以“服务蚕桑人才培养,构建特色课程群”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以“规模适度、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建设“桑树植物保护”课程群、实验和实训环节、教材及新型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桑树植物保护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以期为蚕学本科专业桑树植物保护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升蚕学本科专业的育人质量。
盛晟盛晟周卫红李冰冰王俊
关键词:蚕学课程建设
RP-HPLC测定桑树中芦丁、槲皮素和1-DNJ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树中的芦丁、槲皮素和1-DNJ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85%乙醇超声辅助萃取桑树中芦丁和槲皮素。以0.05mol/LHCl为溶剂提取1-DNJ,并在pH8.5的硼酸盐缓冲液中进行衍生化反应,生...
吴秋生王俊吴福安刘利吴倩程嘉翎
关键词:桑树芦丁槲皮素RP-HPLC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