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兵

作品数:195 被引量:1,90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6篇穴位
  • 46篇针灸
  • 41篇针刺
  • 28篇迷走
  • 28篇迷走神经
  • 27篇敏化
  • 22篇电针
  • 15篇神经刺激
  • 15篇神经元
  • 15篇迷走神经刺激
  • 13篇耳甲
  • 12篇癫痫
  • 11篇耳针
  • 10篇特异
  • 10篇牵涉痛
  • 9篇针刺镇痛
  • 9篇特异性
  • 8篇体表
  • 8篇灸疗
  • 7篇热灸

机构

  • 193篇中国中医科学...
  • 12篇山东中医药大...
  • 9篇陕西中医药大...
  • 9篇中国中医科学...
  • 9篇湖北中医药大...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 8篇北京大学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江苏省中医院
  • 5篇江西中医药大...
  • 4篇长春中医药大...
  • 4篇成都中医药大...
  • 4篇三峡大学
  • 4篇山西中医学院
  • 4篇云南省中医医...
  • 4篇世界中医药学...
  • 3篇俄亥俄州立大...
  • 3篇河南省洛阳正...
  • 3篇湖南中医药大...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195篇朱兵
  • 56篇荣培晶
  • 47篇高昕妍
  • 35篇何伟
  • 33篇贲卉
  • 31篇景向红
  • 26篇李亮
  • 23篇刘坤
  • 15篇宿杨帅
  • 14篇崔翔
  • 13篇方继良
  • 11篇王晓宇
  • 10篇王少军
  • 10篇喻晓春
  • 10篇梅志刚
  • 9篇刘保延
  • 9篇李宇清
  • 9篇何勋
  • 8篇杨金生
  • 7篇石宏

传媒

  • 48篇针刺研究
  • 24篇中国针灸
  • 7篇中华中医药杂...
  • 7篇世界中医药
  • 5篇世界科学技术...
  • 4篇中国中医药信...
  • 4篇山东中医杂志
  • 4篇实用医学进修...
  • 4篇中国中医基础...
  • 3篇中医药导报
  • 2篇World ...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中医杂志
  • 2篇科技导报
  • 2篇上海针灸杂志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湖北中医学院...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4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12篇2021
  • 8篇2020
  • 15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13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17篇2013
  • 13篇2012
  • 13篇2011
  • 12篇2010
  • 16篇2009
  • 5篇2008
  • 1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卵巢-体表的相关性与经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穴位的特异性规律。方法:①在大鼠卵巢内注射0·08mL10%芥子油,造"卵巢炎症"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0·25mL,检测血浆渗出点在皮肤的表达区域。观察渗出点分布区域,分析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与治疗卵巢疾病的针灸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渗出点主要分布在:"关元"-"子宫"穴区、"肾俞"-"命门"穴区、"长强"-"会阴"穴区、"三阴交"-"足三里"穴区、"中脘"穴区、"肝俞"穴区。"关元"-"子宫"穴区渗出点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肾俞"-"命门"穴。结论:"卵巢炎症"在体表的反应区域所属的脊髓神经节段,是与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相一致的,针刺该区域相对应的经穴对该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王少军朱兵
关键词:卵巢经络研究
结肠炎模型小鼠内脏痛及穴位敏化的外周神经机制探讨
2023年
目的:从背根节(DRG)神经元水平说明内脏病变与相应体表穴位敏化产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皮肤伊文思蓝(EB)外渗实验: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4只。2,4,6-三硝基苯磺酸直结肠灌注7 d制备结肠炎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EB检测体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观察渗出点的位置及面积。痛行为实验: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8只,造模方法同上,观察下背部和足部Von Frey丝机械刺激诱发的回避或缩足反应次数。小鼠在体DRG钙成像实验:Pirt-GCaMP6s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12只,造模方法同上,暴露腰(L)6或L4 DRG,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对直结肠扩张刺激(CRD)、下背部或后爪机械刺激的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肠炎组小鼠下背部及后爪神经源性炎性EB渗出较多(P<0.05);同时结肠炎组小鼠下背部、后爪对机械刺激的回避或缩足反应次数增加(P<0.01,P<0.05);CRD 60 mm Hg诱发内脏痛引起的L6 DRG神经元激活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其中中型神经元数量增加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炎组小鼠L6 DRG神经元对下背部毛刷刺激反应荧光强度增加(P<0.001),不同直径神经元的荧光强度均增强(P<0.01,P<0.001,P<0.05)。于小鼠后爪施加毛刷、钳夹压力刺激,均引起与结肠不同水平的L4 DRG神经元反应总体数量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结肠炎可以引起同节段和近节段体表穴位敏化,同时DRG神经元激活数量和反应性增加。其中与直结肠同水平的L6 DRG神经元表现为神经元激活数量百分比和钙荧光信号强度增加,而与内脏邻近水平的L4 DRG神经元表现为激活数量百分比增加,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外周神经元敏化机制。
高昕妍张楠刘坤奚晗清刘允何勋韩数朱兵
关键词:结肠炎背根节
头针与脑联系的捷径通路被引量:26
2020年
头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其神经通路及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头针穴位主要由三叉神经支配,而颅内感觉传入特别是供应脑皮层营养的软脑膜及血管也由三叉神经支配和参与调节。头针刺激可通过三叉神经节初级神经元轴突反射(其轴突分支可分别支配头部穴位和软脑膜)及三叉神经脊束核二级神经元(头面部穴位和脑内组织的传入通过突触前背根反射和突触后神经源性反应及会聚性相互作用)的反射性"捷径"通路发挥效应,对颅内组织可能存在着天然优势的调控和治疗作用。
王舒娅王佳刘坤白万柱崔翔韩数高昕妍朱兵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偏头痛
针灸研究的反思:干针立法事件的警示被引量:13
2017年
干针疗法是指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通过激痛点刺激治疗肌筋膜痛的特殊针刺方法。近些年,西方治疗师运用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干针疗法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很好的宣传。而2015年下半年的"干针立法"事件将干针疗法与中医针灸之间的矛盾带入了公众视野。因此,笔者首先从干针历史、刺激部位及针刺手法3个方面与中医针灸进行比较,并结合文献证明干针是中医针灸疗法在西方的发展与创新。其次,笔者通过对干针立法事件的反思,总结了该事件对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崔翔刘坤何勋王舒娅孙光智沐君高昕妍朱兵
关键词:激痛点阿是穴针灸研究
“骑竹马灸”与应激反应的关系
2023年
“骑竹马灸”始见于宋代,是一种让患者骑跨于竹杆之上的特殊灼痛施灸法,多用于治疗痈疽。但这种疗效明确的治法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且当今临床应用鲜有报道。本项研究认为该种灼痛灸法的“骑竹马”过程与激发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使病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忘记”了疼痛。对健康志愿者的试验观察表明,“骑竹马”可以使受试者进入应激的初始警觉性反应期,其标志是个体进入惊觉状态而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活动有所加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变化。处在“应激警觉期”并没有观察到其特有的“显型”镇痛作用,反而进入痛阈、耐痛阈明显下降的“惊觉状态”;而采用“隐型”的测痛方式,则观察到耐痛阈明显升高。可以认为,“骑竹马”能够触发机体急性“应激”,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学机能的改变。
毛剑霞陈红梅鲍世超廖玉玉戚益飞何勋韩数高昕妍朱兵
关键词:应激反应应激激素痛阈
电针不同穴位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背根节内卫星胶质细胞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背根神经节(DRG)内卫星胶质细胞(SGCs)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或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沿大鼠颈正中线做一纵行切口并反复分离刺激,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d。检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脊髓颈(C)2-C 6DRGs内SGCs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onnexin 43(Cx 43)免疫荧光强度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Cx 43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热痛阈均较模型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显著延长(P<0.05)。DRGs内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Cx 43免疫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在模型组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后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IL-6mRNA表达水平和Cx 43免疫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扶突组IL-1β、TNF-α与合谷-内关组IL-6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除IL-1β、TNF-αmRNA外,多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 2-C 6DRGs内SGCs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弱SGCs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
乔丽娜谭连红杨娇娇高巧玲朱江荣培晶朱兵杨永升刘俊岭
关键词:切口痛针刺镇痛促炎细胞因子
穴位的效应特征:广谱性和特异性被引量:38
2016年
穴位是人体经脉脏腑之气输注会聚之处,古人逐步认识到人体某些特定的腧穴与远隔部位有着特异的联系,会对人体产生特殊的治疗作用。但现代有关腧穴作用的特异性研究,与传统针灸理论表达的内容并非直接对应、相合,这是中医针灸的观察方法、经验性总结及其理论概念特点所决定的。腧穴作用特点虽有针对性,
朱兵
关键词:广谱性特异性脏腑之气远隔部位神经节段神经联系
灸法疗效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杨莉李亮杨金生朱兵
关键词:灸法
电针大鼠耳穴“心”等对孤束核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作用于不同穴位对麻醉大鼠不同状态下平均动脉压(MAP)及孤束核(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证明NTS神经元在针刺和升压反射信号整合中的作用。方法:在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及颈静脉注射脱羟肾上腺素(PE)引起升压反射的状态下,观察电针耳穴"心"及体穴"内关""足三里"对MAP的影响,同时用电生理学单细胞记录的方法记录和鉴别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细胞外放电活动,同步观察上述两种状态下针刺对单细胞放电的影响。结果:颈静脉注射PE引起升压反射,NTS神经元活动对升压反射的反应以兴奋为主。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和PE引起升压平台期时,电针耳穴"心"和体穴"足三里"能降低大鼠的MAP(P<0.001,P<0.05),"内关"无明显作用。电针3个穴位均能增加大鼠生理状态和升压平台期状态NTS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在两种血压状态下电针耳穴"心"和体穴"足三里"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比均大于"内关"(P<0.05)。结论:NTS内存在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被耳穴"心"及体穴"足三里"激活的百分比与"内关"相比更为显著,与针刺耳穴"心"及体穴"足三里"引起的降压效应反应相一致,说明在NTS内针刺和加压反射信号发生整合。
刘坤李亮贲卉赵玉雪荣培晶高昕妍朱兵
关键词:电针孤束核平均动脉压
穴位的本态:穴位组织细胞化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85
2015年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了正常穴位、不同部位穴位、刺激后的穴位、疾病状态的穴位局部组织细胞化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正常的穴位处存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标记的神经纤维和形态完整的肥大细胞,这些肥大细胞同时也呈现出组织胺(HA)和五羟色胺(5-HT)的阳性标记。不同部位的穴位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相同但含量不同。2针刺大鼠"合谷"穴后,穴位局部表现为伤害性神经肽SP和CGRP在穴位局部表达增加,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HA和5-HT表达增加。3在造成胃黏膜损伤后,体表敏化点的分布和内脏的神经节段分布类似,和经典穴位重叠率高。敏化穴位的局部也出现了和穴位刺激后相同的组织细胞化学改变。提示穴位处虽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解剖学结构,但是无论是疾病反应还是针刺刺激,其局部的组织细胞化学改变却是一致的。这可能就是穴位处组织细胞化学动态改变的基础。
何伟吴美玲景向红白万柱朱兵喻晓春
关键词:组织化学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