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小平

作品数:60 被引量:195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细胞
  • 11篇皮肤
  • 6篇银屑
  • 6篇银屑病
  • 6篇白癜风
  • 5篇节性
  • 4篇血清
  • 4篇皮损
  • 4篇荨麻
  • 4篇荨麻疹
  • 4篇结节
  • 3篇得宝松
  • 3篇穴位
  • 3篇穴位注射
  • 3篇痒疹
  • 3篇增殖
  • 3篇真菌病
  • 3篇散发型
  • 3篇皮炎
  • 3篇自身抗体

机构

  • 54篇北京大学深圳...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9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汕头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深圳北京大学...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作者

  • 60篇胡小平
  • 37篇于波
  • 15篇陈办成
  • 14篇钟绮丽
  • 13篇邵勇
  • 9篇张杰
  • 8篇叶庭路
  • 7篇叶蓉
  • 7篇王万卷
  • 6篇谢谦
  • 6篇马刚
  • 4篇黄国新
  • 4篇刘晓云
  • 4篇彭曦
  • 3篇谭升顺
  • 3篇吴波
  • 3篇陈史宏
  • 3篇王勇强
  • 3篇唐莉华
  • 3篇刘晓云

传媒

  • 12篇中国麻风皮肤...
  • 8篇皮肤性病诊疗...
  • 7篇中国中西医结...
  • 6篇中国皮肤性病...
  • 6篇中国真菌学杂...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海南医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菌物学报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甲母质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2019年
目的建立人甲母质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方法。方法甲母质组织来自9例2016年1-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截指(趾)术与甲床修整术的患者。采用无血清DEME/F-12培养基于37℃、5%CO2条件下培养组织块2~3d,换无血清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CnT-07)培养基培养原代甲母质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以角蛋白5(K5)、角蛋白10(K10)为标记,采用免疫荧光鉴别培养获得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纯度。结果培养2~3d时,有细胞沿组织块爬出,在第10天左右,形成了大的细胞团块,部分细胞形态为上皮样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部分呈扁平状,形态为纺锤形或星形。免疫荧光示,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K5与K10.证明甲母质细胞的存在。K10阳性细胞约占37.6%。结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无血清培养基可成功培养出人原代甲母质细胞,体外培养的人甲母质细胞可同时表达K5与K10。
陈朝丰于波吕超刘晓云胡小平
关键词:指(趾)甲无血清角蛋白10
皮肤型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2017年
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右面部红色斑块、结节伴瘙痒、脱屑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右面颊部因蚊虫叮咬后出现单个黄豆大丘疹,伴红肿、瘙痒,未予处理,后丘疹逐渐增大,伴鳞屑,瘙痒加重。遂至我院皮肤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右面颊部单个鹅蛋大类圆形肿块,其上有数个米粒大丘疹,质地较坚实,界线清楚,伴有黄色渗出液,边界可见少量鳞屑,
伍方佩胡小平
关键词:皮肤型面颊部局部疾病
派瑞松乳膏治疗皮炎类皮肤病2498例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2003年
目的 :观察派瑞松乳膏治疗皮炎类皮肤病的疗效 ,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分别在 7省区进行多中心开放研究。共观察 2 4 98例。对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体征分别与初诊日 ,疗后 7d,1 4d及 2 1 d时进行记录。利用积分下降指数进行疗效评价 ,并同时观察药物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派瑞松乳膏起效时间平均为 3d;疗后 7d、1 4d时 ,瘙痒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在治疗 2周时 ,总有效率为 90 %左右 ;3周总有效率为 95 %左右。耐受性评价中 ,91 .1 %的医生认为耐受性好 ;85 .1 %的患者认为耐受性好。重度不良反应 1例。结论 :派瑞松乳膏对皮炎类皮肤病的治疗具有起效快 ,疗效高及副作用少的特点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
王万卷郭辉胡小平
关键词:皮炎类皮肤病派瑞松乳膏安全性药物疗法
IL-9和IL-10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白癜风发病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9(IL-9)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白癜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19例白癜风患者和424例健康者的IL-9和IL-10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研究。结果:白癜风患者的IL-9和IL-10基因拷贝数与健康人的IL-9和IL-10基因拷贝数有显著差异(P<0.05),白癜风患者中这两个基因的拷贝数较健康人明显增高。结论:IL-9和IL-10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白癜风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IL-9和IL-10基因拷贝数增加可能会增加白癜风的易感性。
唐莉华钟绮丽张杰陈办成邵勇胡小平于波
关键词:IL-9IL-10拷贝数变异白癜风
得宝松穴位注射治疗顽固复发性湿疹70例被引量:7
2004年
胡小平王万卷谭升顺
关键词:湿疹复发性得宝松穴位注射治疗亚急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320例男性型脱发量表分析及非那雄胺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男性型脱发(male pattern alopecia,MPA)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观察非那雄胺对男性型脱发的疗效;调查影响脱发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参考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自设量表对320例男性型脱发患者进行调查评估。Norwood/Hamilton分级在Ⅱ~Ⅶ的患者服用非那雄胺4个月以上,1 mg/d。分析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指标检测,观察毛发生长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320例MPA患者DLQI和CES-D分值显著升高;MPA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服用非那雄胺4个月以上头发生长改善总有效率80.8%。结论脱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作用,并加重脱发,提示应及早进行联合治疗;MPA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口服非那雄胺1 mg治疗男性型脱发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胡小平王万卷钟绮丽于波马刚
关键词:男性型脱发非那雄胺量表
斑秃、白癜风患者的精神焦虑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斑秃、白癜风患者焦虑情绪障碍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为A组,50例斑秃患者为B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C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A、B,C三组进行情绪评分,并比较分析三组之间及焦虑与无焦虑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白介素(IL)-2、IL-8的能力,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结果A组和B组的S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76%、70%。A、B组中具有焦虑情绪者,PBMC产生IL-2、IL-8的能力,NK细胞活性明显增强(P<0.01)。结论白癜风、斑秃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障碍问题,且焦虑者细胞免疫功能亢进。
胡小平吴波谢谦钟绮丽马刚
关键词:白癜风斑秃焦虑白介素-2白介素-8
散发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及CD4^+CD25^+T细胞的检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检测散发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探讨其与散发型白癜风发病的关系。方法散发型白癜风患者29例,男13例,女16例。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散发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例健康人相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散发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患者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发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下降,可能与散发型白癜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叶蓉马刚胡小平彭曦
关键词: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
麻风7例误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提高对易误诊麻风病例的认识,减少临床对麻风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曾被误诊的麻风病例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不典型,曾分别被误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结节性红斑、湿疹、皮肤假性淋巴瘤、离心性环状红斑、平滑肌瘤和肿胀性红斑狼疮。误诊时间2个月~6年。结论麻风病例临床表现复杂,易于误诊,提高对麻风的认识及警惕性有助于确诊。
陈办成叶庭路于波钟绮丽邵勇张杰胡小平潘慧清
关键词:麻风误诊
85株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标准化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教学医院门诊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收集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的皮屑(或甲板刮屑、毛发)进行KOH直接镜检和培养。并通过测定皮肤癣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序列鉴定菌种。参考CLSI M38-A2方案,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鉴定为皮肤癣菌的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161例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中KOH直接镜检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67.7%,真菌培养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52.8%。菌种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68例、犬小孢子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趾间毛癣菌5例、紫色毛癣菌1例、断发毛癣菌1例。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GM MIC,0.032μg·mL^-1, MIC范围, 0.001~0.125μg·mL^-1)对6种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伏立康唑(GM MIC, 0.041μg·mL^-1, MIC范围, 0.032~0.125μg·mL^-1)在唑类药物中的体外MIC值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中皮肤癣菌感染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标准化药敏试验证实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对分离的皮肤癣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活力,适用于本地区皮肤癣菌感染的治疗。
刘洁刘晓云于波胡小平
关键词:皮肤癣菌病原菌特点体外药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