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龙
- 作品数:34 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比较
-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并给予MV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 郭文龙周源彭祝军王清蒋启鑫李奉奇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预防声门下吸引疗效评价
- 不同体重指数对产妇心率变异性及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对产妇心率变异性(HRV)及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足月妊娠产妇90例,根据不同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BMI≤23 kg/m2;B组,23 kg/m20.05).B组、C组麻醉前、术中HRV相关指标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3d的HRV时域指标SD 和SDSD 值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前心率、麻醉前血压(收缩压)、术中最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指数较低的孕妇其HRV增加,有相对更低的交感活性,增加了腰硬联合麻醉时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在临床麻醉中应加以注意.
- 王双琴许毓光郭文龙谭贤辉付东林
- 关键词:剖宫产术血液动力学人体质量指数
-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并给予MV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术(IASS);对照组给予持续下声门吸引术(CASS)。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量、气道黏膜损伤情况、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VAP发生时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具有预防VAP发生的作用,而IASS对MV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更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郭文龙彭祝军周源王清蒋启鑫李奉奇
- 关键词: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
- 外科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探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分析外科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6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通过治疗结果将56例病患分为两组,分别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每组28例,对两组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对比。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的APACHEⅡ、年龄、SIRS、动脉压、血液感染、白蛋白与MODS数目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研究分析发现,造成病患死亡的最为关键性因素为APACHEⅡ评分、SIRS、白蛋白与MODS数目。结论为了有效避免和减少死亡现象的发生,提升病患的存活率,必须在病患进行ICU感染性休克治疗期间,对病患的各项特征进行严密的观察,积极调控病患的炎症反应,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预后。
- 郭文龙周源彭祝军王清李奉奇卿晨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 厄贝沙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多巴酚丁胺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多巴酚丁胺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62例。多巴酚丁胺组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厄贝沙坦联合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脂(LPO)及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骨保护素(OP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d)水平低于多巴酚丁胺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水平高于多巴酚丁胺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TNF-α、IL-1β、IL-6、LPO、MDA、CD8+及OPG水平低于多巴酚丁胺组,GSH-Px、CD4+、CD3+、IGF-1水平高于多巴酚丁胺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多巴酚丁胺组(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多巴酚丁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提升患者心功能及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严重程度,调控OPG、IGF-1水平,治疗效果好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 唐燕郭文龙汤新颜莫柞群
- 关键词:厄贝沙坦多巴酚丁胺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
- PiCCO联合超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脉搏轮廓温度稀释法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 CCO)联合超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及对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10例,A组单以Pi 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B组单以超声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C组同时使用Pi CCO及超声指导液体复苏治疗;D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四组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结果:与A、B、D组比较,C组休克纠正时间、住ICU的时间明显缩短,28 d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 CCO联合超声监测指导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纠正休克,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
- 郭文龙王双琴周源王清李奉奇卿晨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 急性严重脑损伤80例的监护治疗
- 2011年
- 目的分析探讨在ICU(重症监测治疗病房)中对严重脑外伤患者进行全身多种生理功能、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测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分析我院ICU于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严重脑外伤80例为病例组,经相应手术处理后入住ICU,给予呼吸机支持呼吸,监测仪监测病人的循环、呼吸,同时给予高质量护理;对照组为同期80例住院患者,均排除了心脏病、外伤和肌肉损伤。结果 80例接受高质量护理患者中治愈56例,8例植物生存,死亡16例,死亡率20.0%。血清LDH监测结果显示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清LDH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严重脑损伤患者应迅速接受检查,查出受伤部位,优先处理危及到生命的部位,运用ICU各检测仪给予高质量的护理,及时发现及纠正重要脏器的异常功能,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通过测定LDH,可在临床上帮助判断病情和预后,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郭文龙周源邹武张镇群聂伟
- 关键词:严重脑损伤监护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合并多处椎体急性压缩性骨折拔管困难1例报告
- 2024年
-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当原发疾病得到控制、氧合好转时,及早拔除气管插管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拔除气管插管前需进行评估,常见的拔管前流程为:开始考虑脱机可能,脱机前评估,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拔除气管插管。但有Meta分析统计有11.21%的患者进行了二次插管[1],二次插管意味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停留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且患者二次插管时病死率可达43%~50%[2-3],并有研究发现如气管插管超过21 d者,出院时成功拔管和存活率大大降低[4]。
- 钟其秋郭文龙
- 关键词:拔管困难中西医结合疗法病例报告
-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是ICU患者常见胃肠道疾病,该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有重要影响。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不同,西医治疗较为繁琐,中医治疗该病方式多种多样、操作简单且疗效较好,本文通过总结归纳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为临床提高该病的救治提供新思路。
- 王旭锋朱淑雅郭文龙黄磊
- 关键词:中医药中医治疗
- 早期持续肠内营养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分次集中喂食,观察组给予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第1天ALB、Hb、T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0天,两组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与第1天(P<0.05)。第21天,对照组三项指标仍呈下降趋势,而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升高,与第1天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第21天,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优于分次集中喂食。
- 郭文龙彭祝军周源王清蒋启鑫李奉奇
- 关键词:肠内营养脑卒中鼻饲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