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庭路

作品数:69 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疗法
  • 10篇光动力
  • 9篇脲原体
  • 9篇细胞
  • 9篇解脲
  • 9篇解脲脲原体
  • 9篇激光
  • 8篇动力疗法
  • 8篇耐药
  • 8篇光动力疗法
  • 7篇皮肤
  • 5篇点阵激光
  • 5篇红霉素
  • 4篇点阵激光治疗
  • 4篇湿疣
  • 4篇双波长
  • 4篇疼痛
  • 4篇疗效
  • 4篇基因
  • 4篇激光治疗

机构

  • 50篇北京大学深圳...
  • 1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0篇汕头大学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广东省皮肤性...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8篇叶庭路
  • 38篇于波
  • 24篇陈办成
  • 20篇钟绮丽
  • 15篇陆春
  • 11篇邵勇
  • 9篇张杰
  • 8篇胡小平
  • 8篇朱国兴
  • 8篇赖维
  • 7篇马寒
  • 7篇邹彦芬
  • 7篇黄国新
  • 5篇卢荣标
  • 5篇王燕
  • 4篇潘慧清
  • 4篇李玉红
  • 4篇陈传杰
  • 4篇朱亦男
  • 3篇冯佩英

传媒

  • 13篇皮肤性病诊疗...
  • 10篇中国皮肤性病...
  • 5篇国际皮肤性病...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皮肤病与性病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海南医学
  • 2篇微生物与感染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国外医药(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支原体是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原核细胞微生物,分支原体和脲原体2个属。按照遗传物质(G+C)%含量、基因组大小、培养时对胆甾体的需求以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等的差异,支原体可分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等100多种,其中前三者与人呼吸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治疗支原体感染有大环内酯、四环素和喹诺酮3大类抗生素,随着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支原体耐药菌株有增多的趋势。
叶庭路陆春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支原体耐药机制PNEUMONIAE生殖系统基因组大小
多种病理类型的多发性基底细胞癌1例
2019年
报告1例病理上有多种类型的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女,25岁,前胸、左腋下、左腹股沟丘疹5年,颈部丘疹1年,无自觉症状。各皮损组织病理共同特征:真皮上部可见肿瘤团块,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部分周边见裂隙结构。不同皮损病理分别呈结节性、浅表性、腺样性改变。诊断: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治疗:手术切除。
乔继颖叶庭路彭曦于波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多发
U0126对黑素瘤细胞A375侵袭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U0126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人黑素瘤A375细胞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加U0126处理过夜,然后通过观察A375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移动及细胞侵袭判断U0126对A375细胞的抑制。蛋白电泳试验检测U0126对黑素瘤细胞A375的ERK1/2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U0126诱导A375细胞产生肌动蛋白(actin)张力丝,导致细胞形态改变;A375细胞的移动和细胞侵袭被抑制。结论:U0126可能通过抑制黑素瘤的ERK1/2蛋白的磷酸化从而抑制人黑素瘤细胞A375的侵袭。
陈办成姚勇丰杨媛慧钟绮丽邵勇张杰叶庭路胡小平于波
关键词:U0126黑素瘤细胞
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尿道内尖锐湿疣患者光动力治疗疼痛效果观察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尿道内尖锐湿疣患者行光动力治疗前V1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治疗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153例尿道内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2组均给予5-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每次照射20min,每7-10d重复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在每次ALA—PDT治疗前30min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分别于光照5min及治疗完成后30rain行线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于治疗完成后2周评估疣体完全清除率,6个月评估复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疣体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5.9%和84.0%,复发率分别为14.9%和12.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min及治疗完成后30min观察组VAs评分(4.55±1.07、2.09±0.74)均低于对照组(5.57±1.08、3.3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内尖锐湿疣患者行ALA—PDT治疗前30min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ALA-PDT治疗疼痛,且不影响治疗效果。
黄国新叶庭路陈办成王燕邹彦芬
关键词:尿道内尖锐湿疣疼痛
白色萎缩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临床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病情夏重冬轻。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尤其双踝关节及足背部对称性红色或紫红色斑疹、斑片、丘疹及水疱,逐渐出现溃疡、渗出物及结痂,愈后遗留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或)形成小血管球瘤样外观。部分患者双下肢还有网状青斑样改变。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组织病理检查均符合青斑血管炎改变。口服达那唑、双嘧达莫(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丹参滴丸,外用肝素钠乳膏或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获良好效果,但容易反复发作。结论:白色萎缩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药物治疗虽易控制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
叶庭路陆春钟绮丽于波顾有守潘慧清
关键词:血管炎透明性节段性
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大环内酯外排基因(mef)是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检测到的mef基因出现在M型耐药球菌,包括mefA,mefE和mefI这3个亚型。mefA定位于转座子Tn1207.1或Tn1207.3,可以在不同球菌属间水平传递;mefE基因定位于大环内酯外排基因集合体(macrolide efflux genetic assembly,mega),亦可在球菌属间水平传递,并可整合到细菌Tn2009中;携带mefI的遗传成分长30505 bp,左端是Tn5252和Tn916,右端为15115 bp未命名的新基因,目前还未发现mefI基因具有传递性。这3个基因亚型介导的耐药具有不同特点,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mef基因的检测方法。
叶庭路陆春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细菌
获得性局限性皮肤松弛症一例
2019年
患者,女,24岁。面颈部皮肤逐渐松弛2年。皮肤科查体:面颈部、双上眼睑皮肤松弛下垂,呈早老外观。疲劳试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层弹性纤维减少,形态异常,呈扭曲状。诊断:获得性局限性皮肤松弛症。
梁圣江陈办成叶庭路姜彬于波
关键词:弹力纤维
麻风7例误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提高对易误诊麻风病例的认识,减少临床对麻风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曾被误诊的麻风病例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不典型,曾分别被误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结节性红斑、湿疹、皮肤假性淋巴瘤、离心性环状红斑、平滑肌瘤和肿胀性红斑狼疮。误诊时间2个月~6年。结论麻风病例临床表现复杂,易于误诊,提高对麻风的认识及警惕性有助于确诊。
陈办成叶庭路于波钟绮丽邵勇张杰胡小平潘慧清
关键词:麻风误诊
点阵激光在瘢痕防治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点阵激光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浅表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偶有加重.点阵激光可减少早期创伤、手术瘢痕发展成增生性瘢痕的机会.其疗效与瘢痕类型、治疗参数的选择、皮肤类型、术后护理等有关.点阵激光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暂时性或持久性红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疼痛、水泡、结痂、感染等,常较轻或一过性,遗留永久性和严重并发症较为少见,偶可出现瘢痕增生.
杨少蝶叶庭路马刚
关键词:激光瘢痕瘢痕疙瘩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被引量:1
2017年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患者男,26岁。右大腿伸侧、左肩部及左前臂各一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界限清楚,表面可见米粒大丘疹,无鳞屑、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状浸润,少量累及表皮,浸润细胞中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胞质透亮,可见轻度核异形;表皮下、浸润细胞周围偶见浆细胞。免疫组化:可见大量反应性的CD3+T细胞,其周围环绕的小淋巴细胞CD20、CD79a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Bcl)-2均(+);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40%+);浆细胞限制性表达轻链-λ,不表达轻链-κ;散在肿瘤细胞CD30、CD21、CD10、Bcl-6及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均(+)。诊断:PCMZL。治疗:予手术切除右大腿伸侧及左肩部皮损,术后随访至今,皮损未复发及未见新发皮损。
钟伟龙窦侠叶庭路于波
关键词:皮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